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半分铜元”--中国铜元的绝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硬币标准图录·贵州硬币》称,贵州“当银元半分”铜元是中国大陆最后铸造流通的铜元。可惜该书仅刊载了一种版式。其他国内外出版发行的铜元书刊,也只简单地将它划分为大字、小字或黄铜、紫铜两类。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仿照欧洲等地机器铸钱的办法,铸造铜元。在短时间里,就造成铜元迅速泛滥,也导致了多元货币制度的崩溃。本文拟就清末四川铜元的开铸、增铸、贬值等方面作一些探索。概况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东在铸造银元的基础上,仿香港“铜仙”,加铸了铜元。新式铜元铸造精良,民间使用称便,政府获利甚厚。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清政府谕沿江沿海各省仿铸。于是,全国各省“一哄而起”,纷纷仿铸铜元。  相似文献   

3.
二、铜元铸地和时间的鉴定 鉴定铜元的铸造地点和铸造时间,是铜元研究的重要方面。 清末至民国时期所铸铜元,大多标有铸局或地名,如户部、度支部、××省造、××军政府造或在币正面中心铸省名简称,但也有相当部分钢无不注明,成为一种“无主币”,因此必须经过鉴定来区别。鉴定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据文字、图案及花饰;二是依据铜元的式样和风格;三是铜质包浆颜色。如清末有一种己酉年造的中心花,背面坐龙的十文铜元,没有标明铸地,许多资料都将其归类到清户部总厂所造,后根据其铸造风格及背面龙图,定其为吉林省在宣统年间所…  相似文献   

4.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省率先引进西方冷压机制币技术,制造以“光绪元宝”为钱名的铜元,这种机制铜元,造型规整,精致美观,方便流通,深爱百姓欢迎。  相似文献   

5.
正清末光绪二十六年(1900)始,全国各个省局纷纷开建新厂铸造机制铜元,铸行"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其中广西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因其传世量极其稀少,历来被钱币界视为晚清铜币的大珍之一。关于广西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的真伪及其铸造地,已有不少泉家加以考证[1-3],虽莫衷一是,然而不论广西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是否为国外铸造的样币还是由国内广东省局代铸的样币,广西铜元局确实奉旨成立过。本文拟从晚清至民国一些历史文献中,考证广西铜元局设立和裁撤时间,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6.
铜元辨伪     
近年来,假铜元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古币市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防止上当受骗必须提高识别假铜元的能力,故谈一下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旧铜元可分为沙板假铜元、机制假铜元、改刻假铜元、铜质不符假铜元、喷铜假铜元几大类。 1.沙板假铜元。沙板假铜元又可分为粗沙板假铜元、细沙板假铜元、“子砂板”假铜元和气泡假铜元四种类型。粗沙板假铜元和细沙板假铜元是用真铜元作模,翻砂浇铸而成的铜元,前者沙模选用沙粒粗大,后者选用沙粒较细。此两类假铜元表面较粗糙,铜元表面粒子较大,有不少沙眼;铜元文字、图案有模糊不清感、浮浅感;铜元伪装的古色往往偏黑、无光彩;部分铜元外缘厚薄不等。细沙板假银元表面的粒子、沙眼均较细小,古币市场出现较多的也是细沙板假铜  相似文献   

7.
中国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始制铜元以来,“铜元热”很快遍及全国,数年之内就有17省22局鼓铸铜元,而山西却闷在鼓里,铜元发行时间较晚,直到1918年才开始制造。但山西铜元铸行的速度不慢,同年由山西督军阎锡山下令设局建厂,到1926年,历时8年,共铸造当十铜元4.21亿多枚,获利360万元。获利之巨,在全国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8.
《中国钱币》2012,(3):57-57
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于2012年5月出版的《陕西铜元》一书,由陕西省钱币学会与人民银行汉中市中心支行共同策划出版,列入《钱币研究丛书》之三,何康民著。著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陕西铜元铸造  相似文献   

9.
<正>四川当十铜元的版式很多,一般的泉友看到四川铜元对怎样细分版式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四川铜元的版式也有规律可寻。四川当十铜元从其铸造时间来分,有"大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两大类。一、大清时期大清时期四川当十铜元,从其面版名称上分又可分为"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两类。(一)"光绪元宝"  相似文献   

10.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经山东巡抚袁世凯奏请,山东获准铸造铜元。获准之时,袁世凯已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任山东巡抚周馥主持铸造事宜。1902年下半年正式开铸。时周馥的儿子周学熙任北洋银元局总办,故是时山东铸造铜元的币模由北洋银  相似文献   

11.
清末广西省是否铸造过当十铜元、至今有无广西省造当十铜元存世是众泉家一直关注和争论的问题。笔者经长期仔细阅读和研究有关文献资料偶有所得,现说与同好正之。如今众泉家有以下之说:《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编·铜元卷》:"……广西巡抚李经羲于光绪三十一(1905)年下令建铜元厂,购买机器,并委托外国试铸样币。  相似文献   

12.
近代铜元的发行流通,在我国货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时间,但其数量之浩繁、种类之庞杂、版别之众多,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有人统计1900年到1917年,全国各省铸造的当十文铜元就有数百亿枚之巨。可见收藏空间很大,收藏齐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从数量  相似文献   

13.
太原电解铜厂原存有部分铜元,挑选后,仅发现两枚铸有“山西”字样的铜元,正面上端为“中华铜币”四个小字,下端为“当制钱十文”五个字,两边为“山西”二字,中间有一环圈,圈内为相交五色国旗和十八星军旗。背面为嘉禾图案,当中“壹枚”二字,直径为2.7厘米(图一)。查有关资料,太原在民国年间设有铜元厂,铸造铜元最高日产量为120万枚,数年间共铸当十文铜元421 138 994枚。此外,还铸有当廿文铜元。这样大量的铜元在何  相似文献   

14.
正《江苏历代货币史》记载,"南京造币厂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曾开铸当二十铜元。自1912年到1924年(民国元年至十三年),该厂铸造铜元数额如下表……民国十三年当二十铜元(枚)58500000"。(1)民国十八年三月财政部钱币司制"辅币铸造数目一览表",其中列:"当二十铜币南京造币厂58500000系民十三年份铸数,在此前后,该厂均未铸此铜元。"(2)民国十三年(1924年)南京造币厂铸造什么版式的二十文铜元,未见资料。试作臆测,权供商讨。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收藏有不同版别的两枚铜元,据资料,这两枚铜元是旧中国最后铸造和流通的一种铜币,泉界称作贵州"黔"字铜元。1949年6月9日,当时正值蒋家王朝濒临全面崩溃之时,贵州省政府为扩充军费,搜括民脂,通过贵州省银行招商铸造铜币。贵州青山炸药厂(又称青山矿业药品公司)中标,与贵州省银行总经理赖永初签订合同,约定70天内铸造100万枚铜币。7月7日前后铸完交贵州省银行发行流通。此币发行后,因数量少,不能应付全省军政开支,又决定加铸500万至1000万枚。后因铜价暴涨,  相似文献   

16.
四川铜元在铸造和流通过程中,产生了错综复杂,形制多变的各类铜元,为全国铜元紊乱之最。成都市钱币学会特编辑出版《四川铜元研究》一书,以供广大泉界参考。该书内容丰富,资料广博翔实,注重历史时代背景论证及金石学考据,按章节体裁编纂,共分8章37节,并附有包括各类铜元的《四川铜元图谱》约400幅图拓,每一图拓,均有质地、规格及定级参考等细目,共约12万余字。该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精装本每本价24元,普及本每本价19元(成都市区以外地区加邮寄费每本2元)。订购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23号成都市钱币学…  相似文献   

17.
清末湖北官铸当十铜元版别问题,我们曾在(中国钱币)1993年第三期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清末湖北官铸当十铜元版别刍谢的文章,其后收到不少同好来信,或咨询、或补充、或质疑指正,深感受益非浅。我们在深入探讨过程中,试图变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清末湖北官铸当十铜元的版别,是为再议。铜元的铸造与制钱有着很大的差别,它是由面模、背模靠机器的压力在钢坯上压铸而成,面模与背模是分别雕刻完成的,除去某些试铸、初铸等铸量极小的币种外,我们认为面、背模之间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某一面模与某一背模常配,与其它不常配而已,因此笔…  相似文献   

18.
陈桥 《中国钱币》2018,(1):23-25
在四川钱币学界和收藏界,“边铸”当一百文铜元,俗称“生活过高”铜币。它一直以来皆是众多藏家所追逐的、极具四川特色的重点铜元币品。然而遗憾的是,无论在四川的钱币学界还是金融史学界,有关该币铸造情况,包括铸造背景、铸行目的等问题,都没有确切说法。对此,笔者试着结合自己手中民国时期四川经济、金融、军事等史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参议院决议,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被定为海军旗。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改旗易帜,国旗改定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青天白日”旗被定为党旗,成为中华民国正式的官方旗帜。新疆民国时期铸造的铜元有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旗两种旗帜的图案,五色旗图案的铜元是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28年(民国17年)改旗易帜前铸造的货币,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中国铜元诞生于1900年,到现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间经历了清朝晚期、中华民国时期,极少数地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仍有铸造和流通,其历史不可谓不长。近现代的中国铜元,反映了近现代的中国货币制度,而且实物存世丰富,可惜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史学界的重视,近代史学界也只是从总体金融货币史的角度偶尔提到一些铜元铸造与发行情况,还往往犯以讹传讹、张冠李戴的错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中国铜元收藏与研究的历史过程,并希望通过对前人成果的分析,找到某些对当代收藏与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