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言 广义交换(communication)——指人与人进行某种交换,这一意义上的交换——是人类从上古时期延续下来的一种日常行为。人们通过语言的交流及心灵的沟通借以构建社会。所以,要揭示某一个时期、地区的历史,就必须考察该时期、地区存在的个别及具体的交换方式(以下称交换史观)。  相似文献   

2.
在短暂的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南麓经历了由纯草原生态环境到半农半牧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各历史时期的战争、历代政府的农牧业生产政策、区域人口的增加以及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等人类活动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的主要原因,研究该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过程,有利于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促进该地区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3.
秦悦 《黑龙江史志》2014,(20):42-43
文明,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伴随历史发展而传承延续的一种文化产业,记载历史发展的文化符号。一段文明时代的开启与终结,都代表着一定时期相对范围的文化产业及其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程度。我国古、现代文明是如此,世界各地文明亦是如此。在历史和平时期,两个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区域之间进行文明交流的往往是原始的经济交换、贸易互补、外交等为主的交流形态。而在政局不稳的历史时期,战争则替代了和平时期单纯以经济、外交、外贸、文化为主的传统形态,用一种暴力冲突的接触和交往融合不同地区间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4.
2009年9月19日至26日,应台湾玄奘大学邀请.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由会长方未艾率领一行5人,赴台查阅所藏江苏旧志资料并进行学术交流。在台湾期间。与玄奘大学历史学系和台湾出版、发行界就地方志工作如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两岸志书、年鉴的购买、交换和利用等进行了座谈和交流:与台北市文献委员会交流了两岸的修志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武汉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系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石泉教授所开创,1981年在中国古代史学位点设立历史地理方向,198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评湖北省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积淀深厚。本学科点主要从事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演化过程与规律的研究,揭示该地区人地系统的特殊性,探索该地区人文及自然环境的演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对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利用,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防治,城镇和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诸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所现有成员四人:徐少华教授(所长)、晏昌贵教授(副所长)、毋有江副教授、郑威副教授。徐少华教  相似文献   

6.
在中日交流过程中,辽宁地区因特殊的地缘、历史、政治等因素,与日本的交往也较为特殊和密切。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上古至隋唐时期的辽宁地区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历史,希望通过对文化交流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进一步解读,推动辽宁与日本在文化、社会、经贸上的交流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牛白琳 《丝绸之路》2012,(20):10-13
宋、金、元时期,戏剧,戏曲的产生与繁荣有多种原因,其中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带来的文化转型是重要历史背景,特别是少数民族少礼教束缚,喜爱并参与、推动通俗文艺的发展为重要的历史动因。历史上,在具有中原与草原地区交流门户地位的太原地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背景下的歌舞戏剧的交流,充分体现出上述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以甘肃陇东地区《山公寺碑》《北周立佛像》两通碑刻中出现的人名为研究对象,佐以其他地区碑刻材料中的相关题名,从题名与宗教、题名与儒家思想、题名与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与研究南北朝时期陇东地区普通民众的姓名,探求潜藏在人名背后丰富的附加义和文化义,使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民族融合、社会变迁、思想交流、命名习惯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宁夏地区的古人骨材料较为丰富,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均有发现,为探讨该地区古代居民体质类型的时空分布和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从宁夏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材料出发,在梳理人骨材料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各时期古代居民的体质类型的分类,进而对不同时期人群的构成问题进行了讨论,为解决宁夏地区历史时期各部族或民族的渊源和流向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全新世中期以来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分全新世中期、西周至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年、汉唐时期、唐末至两宋、元明清六个时期对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其总的演变趋势是逐渐萎缩,但其中亦有反复,过程极为缓慢;森林植被的演变是一个立体的动态过程;森林植被的演变有气候变化的原因,但无序的人为开发是造成历史时期凉山地区森林萎缩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姜城城门遗址中出土一具大型石兽,其制作年代在东汉末期,在同时期的城门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意义重大。其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本地区东汉晚期以来流行的墓前石雕虎形翼兽是其形象的直接来源,而这些石雕翼兽可能与中原文化的输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有关。另一方面,该地区当时为汉、夷、羌的交接处,据相关文献记载,此种城门石兽与该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心理有关。东汉末年,该地区汉夷关系一度紧张,汉人根据夷人畏惧神灵怪兽的心理,在城门口放置大型石雕虎形翼兽,用来威慑夷人。而此种石兽则在夷人的反叛中被破坏,汉族官吏的颂碑也多次被凿毁,整个城门也毁于兵燹。该石兽、石碑、城门遗存及其毁坏痕迹为当时汉夷关系的一种物证。雅安地区特别流行此种大型有翼石兽或许也与这种历史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2.
马彩虹 《文物天地》2023,(12):23-29
固原地区是佛教传入中国较早的地区之一,各个历史时期的佛教文化遗产较为丰富。元明清时期固原地区的佛造像,是梳理固原佛教文化的发展脉络、探究该时期固原地区的佛教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战争冲突中的六朝江北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战争频繁。在南、北朝政权之间经常发生统一或兼并战争。六朝的江北地区,即江淮之间及其邻近的地区是该时期南北战争的主要作战区域。战争与城市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战争的基本方式是“攻诚”与“野战”(《墨子》卷六《节用》上)两种。该历史时期,在六朝的江北地区发生了许多次著名的城市攻守战,如吴大帝黄武三年(224年)吴将诸葛恪围攻合肥城之战;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将陈宽领导的悬瓠城(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保卫战;梁武帝天监五至六年(506—507年),梁将昌义之死守钟离城(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之战等。  相似文献   

14.
干小莉 《南方文物》2008,1(2):109-112
凸纽块是指考古发现的器身外缘带有凸纽的块形耳饰,玉、石质或玻璃质地,广泛分布于环南海地区。日本学者鹿野忠雄于上世纪40年代就注意到东南亚地区这一独特的“有角块形石环”。此后,台湾学者黄士强、宋文薰等人先后专文对台湾及东南亚的史前凸纽块进行研究。最近二、三十年来,在我国两广、闽浙等东南沿海地区亦相继有同类器物的发现。这类独特的早期古文化遗存集中分布于环南海地带,充分体现了该区域史前、早期历史时期土著文化的交流,在民族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区域民族关系史的考古学研究,作者通过环南海的华南大陆、台湾、中南半岛、东南亚群岛地带相对集中分布的凸纽形块的整理分析,探讨该区域史前、早期历史时期土著文化的交流。凸纽形块是新石器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出现于环南海地区的一类特殊的块形佩饰,是反映该时空民族文化特殊性的重要物质文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陈皓敏 《文博》2018,(3):48-56
文章收集了37件两周时期装饰人物形象的青铜容器,依据人物形象特点将其分为两大类,刖人形象类和人物器足类,并简要分析其特征。在借鉴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试窥探两周时期人物形象装饰之渊源。从人物器足类器物的出土数量、分布地区、器物形制、传播途径等方面,得出人物器足类装饰风格在西周晚期于山东地区较为盛行,此类装饰风格通过婚嫁、交流等方式传播于山东以外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出国时间,侨居地及人数 据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及《明史》等记载,早在洪武时期,福建地区就已有华侨出国。建国以后,厦门大学庄为玑先生等人先后在福清、莆田、晋江、南安等十五个县市搜集了八十部与这些地区华侨出国历史有关的族谱。从这些得之不易的族谱材料中,我们可以大略看出明代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华侨出国是各个时期都存在的现象,如: 明洪武元年(1368年),福清籍某氏往吕宋; 明永乐元年(1403年),莆田林氏往暹罗; 明成化元年(1465年),同安黄氏往“番邦”; 明正德元年(1506年),晋江颜氏往暹罗; 明嘉靖二年(1523年),南安许氏往暹罗;  相似文献   

18.
自去年春天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主席穿越60载历史风雨,实现握手以来,国共两党的交流与对话热络起来。国民党,这个对中国大陆地区民众既熟悉又陌生的话语,又回到了人们中间。所谓既熟悉又陌生,是说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了解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往事;但现在的大陆民众,却几乎都不大知道国民党去台后的情状。而要叙述国民党在台湾的历史变迁,就不能不讲到蒋经国与国民党的民主化转型这个重大历史话题。  相似文献   

19.
201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峪关市文物局在嘉峪关市峪泉镇附近发掘了8座汉魏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随葬品。这些墓葬的发现与发掘丰富和补充了该地区汉魏时期墓葬资料,对于研究该地区社会、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收集了37件两周时期装饰人物形象的青铜容器,依据人物形象特点将其分为两大类,刖人形象类和人物器足类,并简要分析其特征。在借鉴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试窥探两周时期人物形象装饰之渊源。从人物器足类器物的出土数量、分布地区、器物形制、传播途径等方面,得出人物器足类装饰风格在西周晚期于山东地区较为盛行,此类装饰风格通过婚嫁、交流等方式传播于山东以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