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至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陆续入藏240枚战国汉晋简牍,因内容丰富和价值独特,颇受学界重视。1999年,该馆延请陈松长先生对简牍进行整理考释,并于2001年印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减简牍》一书(以下简称“《简牍》”),首次刊布  相似文献   

2.
铁琴铜剑楼旧藏元吾衍撰《闲居录》一书,系元至正十八年孙道明抄本,今归北京图书馆。此书杂记考辨之作,《四库全书》著录,入杂家类。原书黑格抄本,半叶9行,行18字,字体端劲古雅。有至正五年陆友后序,与四库提要所述同。卷末题"至正十八年戊戌之秋七月旦日钞于泗水北村之映雪斋"。书中有"映雪"、"孙明"、"孙明叔印"、"映雪书房"、"仇氏仁近"、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 ,陈松长整理编著的《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专刊之七”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正式出版。书中公布的资料 ,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历年收购入藏的简牍共 2 59枚 ,其中有战国楚简 1 0枚 ,西汉简 2 1 5枚 ,东汉“序宁”简 1 4枚 ,东晋“松人木牍” 1方 ,以及残简8枚 ,空白简 1 1枚。在该书出版之前 ,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教授曾就其中部分资料做过介绍和考证 ,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其中的某些材料和问题还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但饶先生所介绍的只是一鳞半爪 ,且简文多非正式公布 ,学者讨论起…  相似文献   

4.
张英先生关于“至正年制”款瓷器的意见,近来又有新的发展。其根据景德镇龙珠阁陈列的一件1987年在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的青花云龙纹瓷碗,碗底书有八思巴文款,认定此款就是八思巴文的“至正年制”款,并认为元代只有官窑才可以五爪龙为饰,提出“景德镇古窑址出土的八思巴字至正年款青花五爪云龙纹碗,和扶余岱吉屯元墓出土楷  相似文献   

5.
一、入藏情况一九八八年三月,江苏省常州市古钱币爱好者金元庆同志将其征集到的“大明四铢”、“景和”、“孝建四铢”等二十余枚古币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他首先出示的是一枚“景和”,初观印象感觉这枚“景和”与我馆收藏的“景和”好  相似文献   

6.
票据史话     
马莎 《贵阳文史》2014,(4):71-72
正元代纸币:元代的纸币流通主要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中币值最稳定的是中统钞,流通时间最长的是至元钞,前后超过了36年。而发行量最多、贬值最严重的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时开始流通的至正钞。这种新钞1贯铜钱1000枚,是以前的至元钞的2倍。过去的交钞或以丝为本,或以金银为本,而这种至正交钞是以纸为母(本),铜钱为子,本末倒置。同时发行"至正之宝"铜钱来配合发行纸钞,让铜钱来代表纸钞,目的是印制交钞,以虚代实。大量印刷交钞的结果是使物价上涨10余倍,人民不愿使用,以至于有人用纸币糊墙铺地,交钞最后形同废纸。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宁夏马彦俊先生向中国钱币博物馆无偿捐赠古钱币37枚,其中包括了天盛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等西夏钱币19枚,圣宋元宝、政和通宝等宋代铁钱18枚,丰富充实我馆馆藏,特此感谢。  相似文献   

8.
杨富学 《文献》2001,(2):76-88
1985年,珍藏河南省濮阳民间达600余年之久的由西夏遗民唐兀崇喜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编成的《述善集》一书得以重见天日.  相似文献   

9.
1992年夏上海博物馆邀我出席该馆中国钱币馆落成仪式。开馆典礼上首次展出了杜维善先生捐献的一批丝绸之路金银货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枚中亚三语钱币。杜先生丝绸之路古币藏品目录上有此钱拓片。据说是"西突厥Vasudeva(世天)银币",可是未说明有何根据①。法兰西国家图书馆钱币馆馆长蒂埃里先生后来也寄来法兰西国家图书馆钱币馆所藏中亚三语钱币的几张拓片(如图),还随函寄来英国古钱学家米奇涅尔中亚古钱目录中介绍此钱的一页复印件,为我们研究这枚三语钱币提供了重要线索②。一、文字考释这种中亚三语钱币上的文字分别为大夏文…  相似文献   

10.
在南京市集邮协会会长史炳清主编的《邮票与南京》一书中,可以看到34套中外邮票上有南京的风光名胜和文物古迹。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旅居南京的一些外国人组织“金陵书信馆”,并于9月20日发行邮票1套8枚,有6种南京景物图案,即明孝陵翁仲、明孝陵石象...  相似文献   

11.
1990年6月25日,我应邀赴岚县评审县志稿,第二天参观了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三件元代买地券使我颇感兴趣。这三件买地券为(一)至元十年(1273)张氏买地券,(二)皇庆二年(1313)康宁买地券,(三)至正元年(1341)杨世安买地券。第二件朱笔写,另两件墨书。现作介绍和研究于下:  相似文献   

12.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12,(1):127-128
黄阿明:《张廷玉〈明史.太祖纪〉至正十三、十四年史事辨析》(《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4期)明清史籍关于明太祖早期发家史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存在至正十三年和至正十四年两大叙述系统。前者主要依据于《明太祖实录》,后者主要依据于《明太祖文集》。经过考辨,至正十四年叙述意见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张廷玉《明史》最终采纳的是至正十三年叙述意见,而舍弃了至正十四年叙述意见,从而造成了《明史.太祖纪》在至正十三年、十四年史事记载上存在不少失考之处,点校本亦未作出校勘案语。由此一例,亦可提醒研究者在从事元末明初历史研究时务必首先仔细辨别史料的真伪情况。  相似文献   

13.
汪楷 《陇右文博》2001,(1):67-68
1981年,陇西县昌谷乡元各村农民岳某在地边取土时,挖到一枚古印,后被人辗转卖给城关购销站。县化馆干部王鸿义、陈兴得知消息后,与当事人及购销站联系协商.将该印收归化馆保存。现在,这枚印章陈列在陇西县博物馆展厅。  相似文献   

14.
1986年3月,在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放马滩的一处战国晚期秦人墓葬(编号M1)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整理者称为“天水放马滩秦简”(以下简称放简)。这批简共460枚,内容包括甲种《日书》73枚、乙种《日书》380枚、《墓主记》7枚。目前,甲种《日书》全部释文已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一书刊布;  相似文献   

15.
明清史籍关于明太祖早期发家史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存在至正十三年和至正十四年两大叙述系统。前者主要依据于《明太祖实录》,后者主要依据于《明太祖文集》。经过考辨,至正十四年叙述意见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张廷玉《明史》最终采纳的是至正十三年叙述意见,而舍弃了至正十四年叙述意见,从而造成了《明史.太祖纪》在至正十三年、十四年史事记载上存在不少失考之处,点校本亦未作出校勘案语。由此一例,亦可提醒研究者在从事元末明初历史研究时务必首先仔细辨别史料的真伪情况。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清江博物馆收藏的古钱币中,有一枚大钱"至正之宝",出土于清江横山垴丘陵坡地中。此钱系黄铜质,表呈黑色,略有绿锈斑。直径8厘米,重320克,是历来正用品钱中之极大者。正面楷书"至正之宝"四字;背面穿上铸一"吉"字,穿右铸"权钞"  相似文献   

17.
本文第一部分回顾了学界对元朝犹太人的研究,包括忽、主鹘、竹忽、主吾等不同译名的来源以及政书、正史、文集、碑刻中关于元朝犹太人的记载;文章第二部分论述了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刊本《至正金陵新志》中的江南行御史台监察御史珠笏氏亦思哈为犹太人,他的名字可构拟为Isaac;本文第三部分以“亦思哈”人名为线索,检索了元明碑刻、文集、方志中的有关资料,指出充分利用上述文献有助于将相关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首都博物馆藏抄本《析津志》二册。《析津志》是现存最早的北京志书,成书于元代末年。著者熊梦祥,字自得,号松云,江西丰城人。他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左右到大都任职,约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回丰城原籍。居留大都期间,他调查了辽金故城和大都,举凡名胜古迹、风土民情、轶闻旧事,都随时记录,最后在京西的斋堂村辑录成书。北京在辽代为南京析津府所在,其书乃取名《析津志》。书名虽用辽代旧称,但所记内容以关于大都的为多。书并未刻版,且已亡佚,现在所见的只是从《永乐大典》中摘集的残篇。其中有关水车的一  相似文献   

19.
咸阳市渭城区文管会1989年8月收藏一枚新发现的元代大钱,此钱是郊区双照乡南上照村民王群英在村北耕地时拣到的。铜质,暗绿色,径4、穿1.2,外郭0.2,内郭0.08—0.1,厚0.3厘米,重21克。面有直读“至正通宝”四个楷体字。“通”字船内左边竖笔稍长,且向左边弯曲;“宝”字顶上一点着笔重,与横笔斜交,宝盖下面笔划走形,“贝”部上宽下窄,结构不规整。穿背下有一星点及汉文“五”字,上有八思巴文(参照钱背),制作稍粗糙,与史料所记截的“至正通宝”不同,是首次发现的一枚独特的元代钱币(见拓片)。  相似文献   

20.
日前,《广西旅行记》一书已由我馆重印出版,本刊的节录到此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