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果果的陶罐     
陈丹 《中国西藏》2006,(4):44-51
果果老人一直不太乐意接受我的采访,说以前塔巴村来过许多拍电视、拍照片的记,折腾了半天,走了,却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实际的帮助,你们也别再拍了……为了让果果不至于排斥我的采访,我和同伴爽快地按他高于市价的价格买下了两个陶罐。[编按]  相似文献   

3.
该罐高30.7厘米,口径22.2厘米,底径27厘米,侈口、卷沿、短颈,圆肩、鼓腹、平底。颈饰凸弦纹六周,颈部以下通体饰印格纹,肩、腹部各饰有一周篦纹和变体云雷纹。质地坚硬,器形规整。从器物内部看胎壁有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时代为西周晚期,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藏衢州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一 战国时期以各国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道路 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是在春秋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我已另有专文论述。由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发展情况,可以约略看出:每一时期交通道路的布局虽皆不尽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系统论述了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包括冶铸、丝织、漆器、玉石器及原始青瓷在内的手工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1983年8月,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镇和布特哈达4组社员,在距村约2.5公里的西南山岗上放牧时发现一件绳纹陶罐,别无共存器物,也无墓葬痕迹.此罐现收藏于旗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1985年11月,巩县(今巩义市)文管所文物钻探队,配合陇海铁路电气化工程进行了文物钻探,共探出汉墓十五座。其中六号墓出土文物最多,达四十余件。特别是赭釉钱纹两耳罐尤为典型突出,高23厘米,口径为12.5厘米,腹围72.5厘米,底径为11.5厘米,口沿厚0.65厘米,颈短而口外侈,肩部有两横系,饰三道弦纹。烧造时,可能置火口处,一侧釉焦黑,在腹部有其它器物倒置口沿粘结痕。钱纹陶罐,通身施釉,釉下印“大泉五十”  相似文献   

8.
一九九六年六月初,荣县牛尾乡胜利村五组猪场坳出土六棱塔式陶罐,共2件。经实地考察,猪场坳树林茂密、杂草从生;从已暴露的几处古墓来看,均为宋代石室墓。出土陶罐的宋墓座北朝南,为夫妇同坟异葬墓。两墓室的尺寸相同,高约2.9米,宽0.9米,长2.8米,相距0.4米,有石窗相隔、彼此可  相似文献   

9.
山东栖霞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春,栖霞县唐家泊镇石门口农民在村南小河南岸山脚下发现一座古代墓葬。为土坑竖穴,墓向东南。约宽1、长2米。墓内为松软的灰色土,有未尽腐朽的棺木。墓南端出土铜戈、铜剑各1件,铜镞约8件;北部发现铜鐏1件。还有陶豆3~4件,陶罐2件,发现时均被打碎。出土铜器已由栖霞县文物管理处收藏。经调查,附近曾出土过铜剑、陶罐等文物。现将出土铜器介绍如下。剑 1件,已残。中起脊,厚格,圆茎,上有二箍,刃多崩口。残长36.3厘米(图一:5)。  相似文献   

10.
周祥 《钱币博览》2005,(3):3-3,35
直刀币。又被称之为“圆首刀”,是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种刀币样式。目前所见铭文有甘丹刀、甘丹、柏人刀、柏刀、城、王刀、成白(或释成帛、成旦)和蔺、 易新刀、 易刀、 刀和 半等几种。  相似文献   

11.
赵娴 《史学月刊》2001,(5):141-143
巴和蜀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两个重要诸侯国。从历史资料来看,巴和蜀最初是两个部族。巴族最早大概起源于湖北省的西南部,后来逐渐由东往西迁徙至四川省境内,以今重庆一带为其中心,成为周朝南土的封国,其国君与周同为姬姓。据献记载,巴曾与楚通婚。两国关系一度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陶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战国时期中山国灵寿故城的发掘中,出土了一批陶量。本文试就这批陶量作一介绍并略陈管见,以求教于读者。一中山国出土陶量分类介绍这批陶量分别出土于灵寿故城内的第四号制陶遗址,第六号冶铁、冶铜遗址和第九号居住遗址。可复原的14件,按器形可分为两型,实测容积包括900、1800、2250、3600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战国时期卫国的亡年问题,学界历来多有争论。本文结合传世文献资料,以及近来清华简《系年》有关战国时期卫国世系的记载,系统考述战国时期的卫君世系,认为卫国的亡年应当为公元前221年。  相似文献   

14.
周祥 《钱币博览》2006,(1):24-25
战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和货币流通,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旨在通过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制度及货币流通中各诸侯国货币之间币值换算的论述。固陈陋见,以期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河南新郑县“郑韩故城”内发现的战国时期地下冷藏遗迹,是一处保存较好且建筑结构合理、确能达到冷藏目的的地下冷藏室。从这处地下冷藏室的筑法和结构看:它是先由地面向下挖一个口部略大于底部的长方形土圹,然后在土圹底部四周紧靠土圹四壁处又夯筑一周坚硬的墙壁。其中除东壁可能由于倒塌而二次重新夯筑,以致壁的上部略向外倾斜外,其它三面夯土墙基本都作上下垂直状。从而形成一个口径南北长8.7、东西宽2.8—3.0米,底径南北长8.6、东  相似文献   

16.
正1987年,在浙江余杭县南湖出土了一件黑陶罐。陶罐为斑驳的黑褐色,造型为小口短颈,广肩弧腹,圈足外撇,口径12.8、高26.4厘米,陶器上刻有多个连续的图案或符号(1)。这些符号或图案位于罐的肩、腹部,它是在陶罐烧成后刻上去的。十个连续的图形符号(如果将上行中间和下行左侧的一大一小两个符号视为一个合体的"文",则为八个)。这件陶器属于良渚文化,其年代在公元前3300~前2200年间,是已知年代最早的连续排列的符号之一(2)。该刻画陶罐公布后,引起了语言学、古文字、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凡是论及汉字字源和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时,南湖陶罐的刻  相似文献   

17.
洛阳延光元年朱书陶罐考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4年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在邙山脚下发掘23座汉墓。其中,西花坛M24出土一件纪年延光元年(公元122年)的朱书陶罐,编号为24:145。发表该罐的简报未释朱书全文,但登录了它的摹本,并指出文后“有几个类似道教符咒的符号。”此罐系现知纪年明确的最早的解除文与道符同见一器的东汉物。其前有永元四年、永元十六年两陶瓶,但朱书残泐甚重,难以句读又无道符。故该罐之发现为研究早期解除文内容特别是道符的起源,理解释读众所周知的神密的《太平经》复文,提供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79,(8)
1977年11月,四川省冕宁县城关公社幸福大队社员平整土地时,在县城北山边缘发现塌毁明代砖室墓一座;出土墓志铭一盒,彩绘陶罐一个。据墓志铭记载,该墓下葬干明正统七年八月十五日。彩绘陶罐短颈、卷唇、鼓腹内收小平底,最大腹径在肩部,高27、口径9.5、底径11、最大腹径27厘米(见图)。器形具有明代陶器一般特征,唯通体施一层  相似文献   

19.
本主要探讨了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12件陶罐在其墓主人时代存在的三种不同的原有名称及其各自不同的原有功用。原名“(石缶)”的陶罐是具有保鲜、保温、防碰撞、盛装成品或半成品食物、可供加热之用的稍大型贮存容器;原名“(土缶)”的陶罐是具有保鲜、保温、防碰撞、盛装即食食物、可供加热和携带之用的稍大型贮运容器;原名“”的陶罐是具有掩蔽、保鲜、保温、防碰撞、盛装成品食物之用的稍小型贮存容器。  相似文献   

20.
新疆布尔津县出土的橄榄形陶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布尔津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到一件橄榄形陶罐和陶豆,它们同出于一座彩绘石棺墓中。现将该墓的形制和陶器情况介绍如下。彩绘石棺墓位于布尔津县城以北约40公里的窝依莫克乡,在阿和加尔村阔帕尔谷地,2003年5月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石棺东西长1·56、南北宽1·14、深1·32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