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2009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为庆祝新中国建国60周年,隆重地为邓中夏、恽代英、刘伯承、邓演达等30位杰出的革命英雄人物追授金质、银质纪念奖章和“荣誉市民”称号。其中,当年“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毒酒案”的主要参与者詹长麟、詹长炳也同获此褒奖。詹长麟在宁后人领到了银质奖章。  相似文献   

2.
日寇占领南京城期间,曾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毒杀日伪军的“南京毒酒案”。当时,日军的特务机关想尽方法、绞尽脑汁也没能够抓住真正的“凶手”,只好严禁报刊报道,点滴情况不准外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南京毒酒案”的真相依旧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日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找到了当年毒杀日伪军的“真凶”:詹长麟。这位传奇式的人物现居住在南京城北,今年已86岁。在记者再三恳求下,饱经风霜的老人揭开了当年“南京毒酒案”的真相。哥俩忍辱负重欲复仇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迫于生计,詹长麟21岁那年经王高科介…  相似文献   

3.
1939年6月10日,南京城西五台山对面山坡上的日本总领事馆里发生了一起震惊一时的毒酒案。多人中毒,二名日本官佐不治而亡。总领事崛公一、武官小野大佐及应邀赴宴的日本华中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大将、参谋长后宫适中将、傀儡政权头目梁鸿志等人都吓得不轻。当天,日军即将全城戒严,并实行宵禁,搜捕涉嫌在酒中投毒后逃走的领事馆中国籍员工詹长麟、詹长炳兄弟,但扑了个空……  相似文献   

4.
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东阳 《历史研究》2007,(2):88-107
1881年中日琉球交涉中断后,驻日使臣黎庶昌力谋贯彻清政府“存球祀”意旨,最初将球案作为独立的外交问题单独对待。甲申事变后,随着朝鲜通商开港政策陷入困境,黎庶昌又将琉球与朝鲜问题相联系,提出“朝鲜.琉球交换”论。1887年第二次使日后,由于朝鲜问题始终未息,其琉球策略大要不离“朝鲜.琉球交换”论。黎庶昌的球案交涉,早期有声有色,后期则主要限于提出书面策略。这与日本通过情报系统对清政府的球案政策有充分把握而立场渐趋强硬有相当关系。  相似文献   

5.
东三省五案交涉,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日俄战争后,妄图吞并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地区蓄意挑起的外交争端,是其推行灭亡中国、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所采取的重大侵略步骤。所谓“东三省五案”包括:1、新法路案,2、大营路案,3、京奉路展修案,4、抚顺烟台煤矿案,5、安奉路沿线矿务案。五案交涉自1909年2月6日由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向中国外务部提出无理要求始,到1909年9月4日止,日本政府以外交讹诈、武力威胁等手段,迫使清政府妥协,签订了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日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本文对五案交涉情况作简要论述,这对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是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6.
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完了”。日本人对自身生存国土的安全感大大降低,时刻担心自己所在的岛屿有一天会沉没。哪怕诉诸武力,也要开拓安全的生存空间,这日益上升为震后日本的全民意志。  相似文献   

7.
经盛鸿 《百年潮》2014,(5):51-56
正2007年2月1日,南京古城一个严冬的日子,我来到了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的一户人家,采访一位已94岁高龄的抗战老人。他身材不高,穿着平常,但十分精干,手脚灵活,头脑清晰,谈吐不俗,一点儿也看不出是已近百岁的老人,更看不出他就是曾在抗战期间,在日伪统治下的沦陷核心区南京城里,凭着一腔杀敌复仇的爱国热血与勇敢机智的行动,制造了震动海内外的惊天事件————"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毒酒案"的传奇人物。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詹长麟。  相似文献   

8.
如何评价美国内战前的几次妥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内战前的半个世纪内,资本主义制度和奴隶制度之间,出现过几次大的妥协事件,如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1850年的大妥协案、1854年的堪萨斯一内布拉斯加法案等。如何评价这些妥协?史家历来有不同看法。康马杰、摩里森和洛伊希腾堡合编的《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一书断定,这些妥协是必要的,认为“现在必须作出让步,来制止分离运动”,还说这是亨利·克莱“独具慧眼”的“高等战略”。①福斯特则认为这些妥协是不对的。他认为,这些妥协是对“进攻的种植园奴隶制度的重大让步”,“刺激了种植园主的胃口”,“是南部奴隶制  相似文献   

9.
中日关于济案的交涉及其“解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济南惨案发生后 ,国民政府迫使日本将济案转入外交交涉 ,中日两国先后在南京、上海进行了近十次谈判 ,最终在秘密谈判中达成了“解决”的协议。中方以诸多的保证措施、甚至以承认北京政府时期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和不平等条约为条件 ,换取了日本的撤兵 ,济案本质上并未“解决”。国民政府在济案交涉中的妥协 ,使其“革命外交”黯然失色 ,从一定意义上说 ,九一八以后的对日政策 ,实即肇端于济案交涉。  相似文献   

10.
引子:从一起战后对日诉讼案件的一审胜诉说起时间:2001年7月12日地点: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法院审判厅内座无虚席,法庭正在审理一起特殊的案例——中国公民刘连仁状告日本政府案。刘连仁是当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问被日军强行抓往日本的一名中国劳工,由于不堪忍受非人的特遇,逃往深山,在日本战败后仍过了13年与世隔绝的“野人”生活,直到1958年被  相似文献   

11.
碧弘 《民国档案》2002,(4):104-106
在台湾省中部南投市中兴新村光明一路“台湾历史化园区”内,有一幢典型闽南风格的五层(其中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建筑,这就是集中典藏日本统治台湾50年历史档案的台湾省献委员会献史料馆。  相似文献   

12.
从民国初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近40年里,在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军队里,派系众多,山头林立。其中,有三个因军校而得名的著名的派系:“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号称“陆军三大系”。这三个派系的成员分别毕业于三所著名军校: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官学校。 日本士官学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培养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1874年成立于东京,后迁至神奈川县,1945年日本战败时停办。日本军队的尉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统称“士官”,因此,士官学校实际上就是军官学校。该校学员来自日…  相似文献   

13.
日本·1940年体制“遗产”论宋绍英在撰写《1995年体制与日本经济论》①一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日本1955年体制及其理念的形成,固然有其现实的主客观条件,但同时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就是它与1940年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是延续或“继承”关系。基...  相似文献   

14.
晁中辰 《安徽史学》2007,(3):119-119,107
在中日关系史上,明初“永乐定制”是一件大事。这是因为,自唐王朝灭亡以后,历经五代、宋、元,中日之间的官方交往一直处于断绝状态。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马上遣使赴日,使双方的官方交往得以恢复,并将日本定为15个“不征之国”之一。但好景不长,洪武十三年(1380)发生了胡惟庸案,朱元璋怀疑胡惟庸“藉日本为助”,故“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自此以后的20余年间,双方的官方交往又处于断绝状态。明成祖即位后马上遣使赴日,双方遂又恢复了官方往来。永乐定制规定,日本十年一来贡,  相似文献   

15.
抗战前夕,国民党的政策有一个逐渐由对内转向对外,由“剿共”转向抗日的发展过程。但这个转变究竟是由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目前史学界的大多数同志认为西安事变和五届三中全会是其转变的起点。但从当时的材料来看这个转变始于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五全大会)。一五全大会的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强敌入侵,国难当头,全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就是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拯救民族危机。但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却顽固地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集中力量进攻共产党,“围剿”红军。这就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便利了日本的进攻。“九·一八”后三个月内日本占领了东  相似文献   

16.
"台独"势力的"日本情结"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独”分子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都具有浓厚的“日本情结”,这也是驱动“台独”势力长期不遗余力从事分裂祖国活动和造成台湾问题久拖不决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二:1、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特别是它所发动的“皇民化运动”的久远影响,是导致“台独”势力“日本情结”产生的历史原因;2、“台独”势力出于台湾“独立”的欲求,急需取得外部势力特别是与台湾渊源甚深的日本右翼势力的支持,这是“台独”势力“日本情结”产生的现实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吴越 《纵横》1998,(11)
九、法官好心的拖延终使张扬的处境柳暗花明 1976年8月31日,厚厚一大摞的“张扬案卷”到了省法院审判员老海的手中。这是一个“老司法”,当时已经40多岁。他虽然奉命审理张扬一案,但却一直拖着不开庭审理。张扬第一次见到他,是他收案两年后的1978年底,也就是张扬平反出狱的前夕了。 老海接了这宗案子却迟迟不审,并不是他官僚主义,作风拖拉,而是从保护的目的出发,故意“压”下来的。  相似文献   

18.
李亮 《文史天地》2023,(2):36-38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日本侵略者为转移在国际上对其强占中国东北三省的视线,并寻找新的进攻中国内地的基地,以逼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开始不断在上海制造事端。1932年1月9日的“《民国日报》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日本找到了发动“一·二八事变”的借口。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出现了溃退的局面,在无力抵制日本侵略军进攻的情况下,国民党当局提出了所谓“焦土抗战”的口号,从而引发了震惊中外的长沙大火案。长沙大火案发生于1938年11月12日夜,一场人为的毁灭性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两万多名居民...  相似文献   

20.
关于日本在华北劳务掠夺体系与强制劳工人数若干问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运用国内新发现的重要日伪挡案献,对关于“日本在华北的劳务掠夺体系”、“1942年后日本向东亚各地输出华北劳工之政策手段”、“日本在华北本地矿山企业使用强制劳工人数”、“在华北修军事工程使用强制劳工人数”、以及“在蒙疆使用强制劳工人数“等,分别进行了详实考证。使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向前跨进了一步,并为当前解决中日战争遗留问题——即日本强掳中国强制劳工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