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王丽燕 《文献》2005,(4):55-65
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尤以龙门石窟北魏造像题记为最,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  相似文献   

3.
朱佩  刘轶 《中原文物》2023,(6):132-138
在2022年龙门石窟奉先寺保护工程中,经过病害调查,首次发现卢舍那大佛右胁侍普贤菩萨有琉璃眼珠,造像表面还有彩绘颜料残留。经过便携式设备的无损检测证实该琉璃眼珠含铅量较高,为典型的人造琉璃。其头部的彩绘颜料为铅白、铁红等。本次新发现不仅是整个奉先寺病害调查的重要成果,更为龙门石窟以后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对分析探索唐代石质文物雕刻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谢扬帆 《文物天地》2021,(12):108-116
<正>菩萨是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重要的表现题材之一,在中国的石窟、寺庙、崖壁等诸多佛教场所都有所呈现,但大都是石胎、泥胎,木雕虽是很重要的一个艺术类别,不过木胎雕塑受材质本身的限制,流传下来的非常有限。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批佛教木胎雕塑来源有二:一为清代宫廷旧藏,一为1949年后接收的社会捐赠。前者基本是清代宫廷使用的佛教器物,主要以密宗造像居多;后者类型更加多元一些,这当中以宋辽金时期的木雕菩萨像尤为精彩。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及人类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野生动物的观赏已经成为游客来这里的目的之一。由于长期以来这里很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所以成为众多的珍稀物种的避难所。但是,其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将是不可逆的。所以要求前往的旅行者要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充分准备,才能做到不损害高原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尽兴而归。  相似文献   

6.
藏地食客     
在西藏.我爱上了一切.当然也包括藏地的饮食。西藏的饮食.以藏区特产农作物、砖茶、牛羊为主,调味主要来源于盐、糖、藏葱、野蒜、姜等。受到四川菜的大量影响.辣椒也是常用的调味品.同时又因为与尼泊尔和印度比邻,便也有使用咖喱、胡椒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藏地漫游     
正月一个暖暖的午后,我踏上了去往“天上西藏”的火车. 沿着青藏铁路,火车过格尔木,翻越唐古拉山口,穿越可可西里、念青唐古拉山,经过那曲、当雄,过羊八井,基本没停留. 青苍高远的西藏,早就以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阳光天国”的美誉而名满天下.火车到达拉萨站的那一瞬间,我发现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下,白云身边绕,薄雾脚下飘,仿佛能听到天上神仙呢喃密语,着实震撼.  相似文献   

8.
藏地沐浴节     
藏族人平时不爱在河里洗澡,但在一年一度的“沐浴节”,他们会全家出动,一任雪山圣水洗涤身上的污垢,祈求健康平安。  相似文献   

9.
WCS 《华夏地理》2007,(2):154-155
青藏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及人类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野生动物的观赏已经成为游客来这里的目的之一.由于长期以来这里很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所以成为众多的珍稀物种的避难所.但是,其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将是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10.
龙门石窟维摩变造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维摩变出现于洞窟之间,是北朝的龙门造像在题材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据笔者勘察统计,此类造像在龙门现存一百二十九铺。以维摩变在石窟造像中所处地位而言,龙门堪称国内石窟之最。若干年来,从事石窟寺考史工作的学者,对以《维摩诘经》为题材的造像史迹,在学术方面曾有所涉及,并获得一定成就。但就笔者所知,此等学术研究多偏重于艺术方面  相似文献   

11.
定州市博物馆自建馆以来 ,收集、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佛教石造像。其中一件雕刻于隋开皇二年 (5 82年 )的青石菩萨立像 (见封底 )以其独特而优美的造型颇为引人注意 ,现简介如下 :此像青石质 ,为单体圆雕立像。通高74、座长 14 5、宽 12 5厘米。菩萨头戴尖楣形高花冠 ,花冠由数个圆形乳突组成。宽额丰颐 ,弯眉细目 ,隆鼻丰唇 ,唇上部人中线明显。面庞方圆 ,双下颏 ,容貌清秀端庄 ,神态安详甜美。颈部有三道肉轮 ,质感强烈。颈佩一项圈 ,圆珠形璎络由胸前相交下垂于上腹部。胸前浅雕出两乳房的轮廓。腰部修长 ,有不盈一握之感 ,极具曲线美…  相似文献   

12.
藏地原色     
在西藏高原生活的藏族民众们生活中充满着各种色彩、各种想象,他们的外表、他们的环境甚至是他们的精神到处是耀眼的色彩,在一派奇伟的风光中传续绵延,无穷无尽。  相似文献   

13.
藏地石头记     
传说 好说歹说让我们上了山,然而顺沟四望,除了一些颜色偏绿的石头偶有分布外,想象中的的绿玉满沟场面并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14.
凝望藏地     
青藏高原被称作“世界第三极”,生活在高原,自然环境艰苦,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充实的,他们身上流淌着信仰的血液,让恶劣的环境成了展现人性的舞台。我从2008年开始多次前往西藏及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藏区拍摄,至今已持续了近10年。  相似文献   

15.
路洞石窟降魔变是龙门石窟唯一的一铺.它创造性地引入地神图像.和古代印度中亚地区的降魔变相比,其地神图像没有完全遵循佛传经典,而是依照<金光明经>的记载,借用了早期呈托举姿势男性化的地神造型.其创作的背景是:一是当时翻译出的佛传经典没有关于地神形象的具体描写;二是强调地神图像的降魔变粉本没有传到云冈和洛阳等地.  相似文献   

16.
有关《契丹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炤 《文物》1992,(11)
《应县木塔辽代秘藏》(以下简称《秘藏》)一书的出版,使我们得睹此项珍贵藏品的全貌,欣喜之至。经反复披览,发现有些问题仍值得商榷,现记于下,以供同好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17.
藏地名香     
西藏的制香历史延续到今日已有一千多年,它与宗教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寻着带有浓郁草木芬芳的香烟,追随袅袅烟气的升起,寻找藏香的制作工房。  相似文献   

18.
藏地无处不充溢着神明,天地万物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有各自的灵光附着,当然包括那些随处可见,俯拾即是的石头。地球之巅的青藏高原曾经是泱泱大水覆盖的汪洋,后来由于地质运动,形成隆起的高原,带来无尽的石头。这些石头,经过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各呈奇异多姿,千奇百怪。有的小巧玲珑,藏有大干世界;有的风姿绰约奇特俊像,而且千差万别,让人生发无穷的遐思妙想。  相似文献   

19.
印纹陶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陶质同一般陶器有所不同。一般陶器的胎质是用粘土烧成的,印纹陶的胎质是掺有高岭土成份的陶土烧成的。二是火候比较高。一般陶质烧成的温度约700℃—800℃,印纹陶烧成的温度有的高达1100℃左右,因此胎质比较坚硬.吸水性比一般陶器弱,接近于原始瓷器。三是陶器表面拍印有各种几何纹饰。比较常见的有方格纹、曲折纹、编织纹、叶脉纹、云雷纹、回纹、旋涡纹等二、三十种。根据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龙门石窟第1954号窟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佛经及相关资料,认为右侧壁第三尊造像为一立佛,左侧壁第三尊造像为地藏菩萨,进而考证该窟造像内容为七佛与地藏菩萨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