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在北京的大学学府群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可以说是一座深宫闱院。 执掌校印的杨荫榆,是江苏无锡人,一个缠过足尔后又放大了的世代书香人家的女子。她的学历很不简单,1907年官费留学日本,于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寒窗苦读6年,毕业时名列前茅。1918年又由国民党教育部选送美国深造,5年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即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2.
诸祖耿     
诸祖耿,原名锡光,字介父,江苏省无锡县人,生于1899年农历二月.父亲为清朝秀才.诸先生1914年以优异成绩考进无锡的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17年起任华氏私立鸿模高等小学教师及训导主任,其间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25年7月至无锡县女子师范任教,加入了当时无锡进步青年组织的“锡社”.1926年(农历丙寅年)与钱穆、施之勉、蒋锡昌等在无锡建立“丙寅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1930年2月到江苏省立苏州中学任教.苏州中学是省重点中学,很注意罗致人才,钱穆、吴梅等都在此教书.此时结识了文坛宿将金天羽,经金天羽介绍,  相似文献   

3.
程俊英教授(1901—),女,福建福州人.中国第一代女教授.出生于书香门第,父程树德系前清翰林,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京师大学堂教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程先生自幼受到母亲的教育,励志读书.1917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该校后改  相似文献   

4.
河南女学教育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 ( 190 7年 ) ,建有荥阳县女子师范传习所、汝阳县女子师范传习所。继之 ,学绅阎永仁等始设公立女子师范学堂 ,校址在开封中山北街 ,宣统三年 ( 1911年 )改为官立 ,民国元年( 1912年 )改名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192 4年改为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并设有附小 )。192 1年 ,信阳刘景向就豫南筹款 ,创建汝阳道立女子师范学校 ,校址设于信阳西城 ( 192 4年改为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是年 ,南阳张嘉谟、韩殿珍等发起 ,于 9月租民房开办私立第一女子中学 ,翌年 1月迁入豫丰仓为校舍。 192 4年 ,信阳基督教信义会创…  相似文献   

5.
王岳川 《百年潮》2007,(8):80-80
王岳川1955年生于四川安岳。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成为“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1995年入选北京市“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1996年担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评审委员,1997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到日本金泽大学任客座教授两年,  相似文献   

6.
陈中凡是江苏盐城人。原籍江西九江。幼年随叔父陈玉树读书,打下比较坚实的国学基础。1903年离开家乡,先到镇江承志中学,次年转至淮安中学堂。1909年又来到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求学。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3年后成为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系)的首届毕业生,以其品学兼优而留校任职。此后,他历任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东南大学  相似文献   

7.
1925年,处于北洋军阀直接统治下的北京,以女师大事件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新的风暴。在这场斗争中,鲁迅积极支持北京女师大学生运动,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及其走狗展开了一场韧性的战斗。 女师大的前身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于1908年设立,1919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又改称国立北京女子  相似文献   

8.
许慈文 《纵横》2013,(4):33-35
许寿裳,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1902年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留学,与鲁迅结识,成为终身挚友。曾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文书处主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1946年赴台主持台湾省立编译馆,1947年任台湾大学教授。1948年2月18日,许寿裳在台北遇难,时年65岁。  相似文献   

9.
百年女校今昔■文/徐承德■图/平涛在南京新街口之西,坐落着一所名闻遐迩的美丽校园———南京市女子中专、幼儿师范学校。女子中专的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北美长老会于1884年创办的明德女子书院,是南京地区兴办最早的学校之一。而后历经私立明德女子中学、南京市第五...  相似文献   

10.
忙“爬格” 傅振伦老先生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后长期从事考古学、方志学、博物学研究,作有《新河县志》、《刘知几年谱》、《中国方志学通论》、《博物馆学概论》、《中国史学概论》等。几十年来,傅老一向笔耕不辍,孜孜钻研学问,被称为“周游列国东方子,博通古今大学人”。他于1998年去世,生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11.
革命思想的启蒙袁溥之,1904年出生于湖北省光化县(今老河口市)袁冲乡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袁邦濯系前清的绅士,父亲袁理堂16岁就考中了秀才,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亲自创办了光化县第一所女子中学,任校长,还曾任过县教育局长。叔父袁书堂是个革命家,是他影响袁溥之成为一个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新女性。1920年,袁溥之和表姐宋伯筠报考了武昌女子师范学校,考试发榜后,宋伯筠名列第一,袁溥之名列第五。  相似文献   

12.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1918年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因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为争取民主自由,组织学生自治会,宣扬新思想,倡行新风尚,带头剪去辫子,与芳信等发起成立“觉社”,编辑出版新文艺刊物《时代之花》,主编《江西女子师范周刊》。1923年离开南昌,去到北京,考进女子师大学英语系。她勤奋好学,性格坚毅,和蔼可亲,办事干练,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在“女师大风潮”中,为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封建统治,与总干事许广平,干事张平江、蒲振声、郑德育、姜伯谛等团结合作,得到教师周树人(鲁迅)、许寿裳、易培基、马裕藻、林语…  相似文献   

13.
谔谔一士傅种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2年1月,著名的数学家傅种孙突发脑溢血辞世,距他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仅仅一个月时间。他最后留下这样悲愤的话:“有些人就是不要一士之谔谔。”展现了傅种孙那圣洁的精神品格。一傅种孙(1898—1962)江西省高安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并留校任教,后来曾在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22年傅种孙翻译并出版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算理哲学,对罗素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作出积极的贡献。1945年傅种孙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考察,与英国的同行探讨、切磋学术理论,于1947年回国。他先后任北平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数学通报》总编…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对这一旷世盛举表示纪念,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历史学会和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共同发起主办的“世界明与郑和远航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5.
刘清扬(1894-1977),女,回族,天津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躯、中国少数民族报刊事业的开拓者。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在她幼小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种子,激发了她的爱国主义热情。1905年,她人平民女子小学读书,秋瑾遇害使她受到很大震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清扬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加入同盟会,并积极赞助滦州起义的领导人白雅  相似文献   

16.
倪墨炎 《神州》2008,(5):58-62
"满天星斗"的教师许广平在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女高师)。她对这所学校很满意。当时的校长许寿裳与北大校长蔡元培是同乡知交,因而两校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北大教师到女高师兼课,所发讲义也和北大一样,北大每有学术讲演也允许女高师学生参加听讲,在许广平就读的国文系,北大教师前来兼课的就有马裕藻、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等.1923年,许广平二年级时才读到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略》,开  相似文献   

17.
正1917年3月,48岁的方还接受教育部命令,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在这之前,这位秀才出身的教育家,曾领导家乡昆山辛亥光复运动,当过首任民政长,又在北京师范学校当了两年多校长。北京女师,是全国唯一的国立高等女子教育机构。方还很想在这里大展身手,专门设置了园艺、缝纫、家事等适合女性从事的专修科,以帮助受教育的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中国古文书研究班”承办的“中国古文书学”研讨会于2012年6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宗教所,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图书馆、美国达慕思大学等研究院校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中华遗产》2007,(5):13-13
2007年4月10日至11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在江苏无锡召开,主题为“乡土建筑保护”,与会专家一致呼吁,要加强保护力度,为乡土中国保留一份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20.
李广田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作家。李广田自幼家境贫寒,读完县城师范讲习所后在家乡教小学。大革命时,在山东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与朋友组织书报介绍社,因介绍鲁迅、郭沫若的书籍及苏联作品,被捕入狱。北伐军打到济南,方被释放。李广田在济南待的时间最长。20年代后期,他在济南山东第一师范读书。1930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三年后毕业返回山东,执教于济南一中,直到七七事变。他上学时即发表作品。不久,与何其芳、卞之琳合出诗集《汉园集》,因而有“汉园三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