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6年秋,八路军进行战略转移,暂时从张家口撤离.赵步桥随国民党重返张家口.秋末他将原新新戏院之戏班拆散,以其师兄、师弟为班底,挑选了原戏班及内蒙、雁北等地的一些晋剧名流,  相似文献   

2.
解玉峰 《文献》2000,(1):155-161
在北杂剧戏班中,主要是有一个能唱套曲的"正旦"或"正末",与"正旦"、"正末"相对的净角则专以插科打诨调笑(有时可兼有邪恶、刚烈的特征),此外便是几个能做戏的"外旦"、"外末".  相似文献   

3.
丁炎 《黑龙江史志》2013,(23):319-320
民国时期河南洛阳地区戏曲音乐活动频繁,戏班和艺人众多,这些戏班和艺人为河南戏曲特别是河南豫剧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来略论其状况,以此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试论明清商人对职业戏班发展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聘请职业戏班,是商人看戏的重要途径.商人一般在酬神赛神还愿,有喜庆丧葬之需,或者自家娱乐、宴客,巴结各级官吏等情况下聘请职业戏班前来搬演.商人在聘请职业戏班时往往会尽力选择名班,这使其花费的钱财不可胜数.商人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在观戏听曲方面出资又很大方,许多戏班都争相成为商人青睐的对象.而商人对戏班的选择及其对戏班演出的评价,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各戏班努力提高演艺水平.  相似文献   

5.
"三支两军"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支两军"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项重大事件,1967年初开始,全国处于"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极度混乱之中,武斗成风,局势难以控制.为制止全国混乱局面,毛泽东决定派人民解放军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从1967-1972年,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了280余万名指战员担负这项任务."三支两军"人员在艰巨复杂的情况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冒着生命危险,努力维护局势稳定,制止武斗,保护了一些老干部和知名人士的安全,保护了一些重要单位和设施免遭破坏,维护了全国的交通、邮政、金融、财政、武器研制的相对正常的活动,等等."三支两军"既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何永年 《纵横》2008,(4):59-63
京剧艺术源远流长,流派纷呈,而明清时期的清江浦,以官商文化为主体,恰恰给京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为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昆剧、徽剧以及各剧种的戏班先后来到这里,汇成了连续不断的演出盛况,由此产生了著名的京剧三杰——"通天教主"王瑶卿、麒派宗师周信芳和荀派传人宋长荣。  相似文献   

7.
张莉  郝敬 《民俗研究》2013,(4):114-123
北宋瓦舍勾栏的兴起,标志着民间通俗文化娱乐市场的正式形成。宋代说话作为瓦舍勾栏中的重要表演形式,与瓦舍勾栏一起走向繁荣。元代瓦舍逐渐衰落,勾栏却获得极大发展,但元代说话在勾栏中的重要地位已被杂剧取代,只有讲史一门得以继续发展。明代以降,瓦舍日趋消亡,勾栏性质发生变化,不再作为民间伎艺的主要表演场所。明清说话在沉潜民间的过程中,发展成为带有地域色彩的评话、评书,并找到了替代瓦舍勾栏的新场所——书场,再次迎来说话艺术的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8.
成都东汉墓葬出土的"宅院"画像砖,采用平面布图方式,揭示了当时蜀地高级住宅的空间结构,并刻画了一些细部形象,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建筑因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中国戏剧,从歌舞俳优的相互結合,形成一种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中心的独立艺术形式,在北宋时代(公元960年至1126年)已出現于东京(今之河南开封)的民間戏棚。这种戏棚,当时也叫"勾栏",勾栏就是栏干的别称,因为当时的戏剧表演,还不曾构成高出地面的舞台,只在平地用栏干围成一个方形,作为現代所謂舞台面,以便与观众席有所区別。由是通称之为勾栏。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載,北宋末年的东京,有一个桑家瓦子,分为中  相似文献   

10.
把甲骨卜辞的结构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几个部分,这对于卜辞的早期研究意义重大,但随着对甲骨卜辞研究的深入,这种分法逐渐显露出一些弱点,它不能真正揭示甲骨占卜祭祀的全过程,一些卜辞的性质被隐藏了起来.虽然学界提出了署辞、兆辞、果辞等术语,以期更细致的揭示卜辞的结构,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通过对卜辞...  相似文献   

11.
"枫桥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下,不断延展出新时代的法治内涵和功能.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在基层运行的最小单位,在参与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人民法庭参与基层治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和阻碍,如司法谦抑与社会治理主动性存在冲突、社会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   

12.
吴永川 《百年潮》2002,(7):72-73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林彪的鼓吹下,学习毛主席著作大搞形式主义,背语录、做语录操风行一时.我在解放军报社工作期间,有机会随同一位闻名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出了一趟差.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可以为当时盛行的那种形式主义,提供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3.
苏寺村戏班成立于1942年,历经了新旧政权的更替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新中国对乡村业余剧团进行规范约束的特殊历史时期,相比"遵章而为",苏寺村戏班的"自我节奏感"更鲜明,展现了底层社会在政治运动背景下的真实生活状态;与此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乡村人文化价值取向与新政权意识形态整合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内丘县文物保管所在配合基建工程中,发现了一些唐代邢窑白瓷器.其中署为"盈"、"翰林"款白瓷同出一座墓葬,尚为鲜见.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侯"形制考     
射侯是孔子所说的"六艺"之一,在周代礼制中自有其地位和意义. "侯"的材料难以久长,至今未见有实物的出土报告,因此使其形制成一悬案.在出土物相对增多的今天,战国器物上"侯"的纹饰相继出现,为我们解答这一悬案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七七”事变后,我到了西安,经瞿白音的介绍,我到了第二战区.当时西安被日军轰炸得很厉害,戏院无法演戏,于是他把一个戏班,连人带戏装,一齐运到了第二战区,我随这个戏班而去.我与梁延武先生本不相识,可是我到战区司令部后,他任命  相似文献   

17.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8.
"葬"和"埋"     
本文主要对"葬"释源,并兼谈与"葬"有密切关系的"埋"字,同时附带介绍一些与丧葬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葬"是起源很早的字,很有可能在商周时代产生,"埋"是"薶"的俗字,"埋"的出现理应晚于"薶"字."埋(薶)"起先都是指埋物、埋牲,后来才有埋人之义.本文粗略地说明了"葬""埋"的起源、意义,同时附带介绍一些与丧葬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政府宏观规划与地方城市化的关系人手,总结了"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陕西城市化的经验教训,为西部大开发中的陕西城市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关于"夜草为灰"一语的解释值得商榷,时贤的一些解释也不尽可靠,"夜草为灰"的"夜",应读为"燕",意思是"烧",此语的意思是烧草为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