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桂云  木子 《旅游》2012,(11):11
雨中宜喝茶。平时多喝绿茶,知堂老人对绿茶情有独钟,喝茶时很自然地想起他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茶意如斯,喝的是一份淡泊。可最近读潘向黎的书,提到茶禅一味,最应该用白茶。对白茶,生向往之情。喝白茶之前,闻白茶名,以为叶是白色,茶汁如乳。得白茶小包,佳茗似佳人,不由起了珍重之心。雨日不外出,取玻璃杯,打开装有茶叶的小袋,茶香已在鼻际,取出茶叶几枚,托于掌心,叶披白毫,纤细如针。白茶是茶中贵族,宋徽宗应该是它的推崇者,他在《大观茶记》中写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茶自山中来,得茶心欣喜,赞其如玉在璞,白茶当之无愧,茶生山林时抱朴守静,叶入杯中茶意  相似文献   

2.
茶是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茶,并演绎出许多制作茶叶的技艺。红茶、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加工工艺不同,色泽不同,香味不同,功效不同。茶从中国走向世界。茶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家坐下来喝茶、品茶,在茶几上达成了许多合作,化解了许多矛盾。茶马古道,开启了茶叶的"丝绸之路"。茶与"道"、"禅"有解不开的情结。  相似文献   

3.
藏茶     
正藏族制作茶饮料的茶叶一般为砖茶、沱茶和红茶三种,很少使用绿茶和花茶直接泡水饮用。藏族将自己所用的茶叶称为"大茶"或"藏茶",是内地对当地的专供茶,历史上也被称为"边茶"。藏族人民在长期饮茶的过程中,创造出许多独特的饮茶方法,例如熬清茶法、熬茶汁法以及制熟茶法。熬清茶和熬茶汁的茶叶,一般要熬煮两至三遍,这与高原气  相似文献   

4.
郭丹英  陈钢 《收藏家》2014,(5):15-22
<正>五千多年的饮茶史,茶叶从最初的药用、食用发展为饮用,饮用又经历了煮(煎)饮到点饮进而发展到瀹泡的演进过程。无论哪种饮用方式,茶叶的存放需要相应的容器,茶叶贮藏和包装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马未都对容器有过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实际上都是容器的革命"。茶盒,作为储存茶的容器,其在中国饮茶文明史上的作用亦如此。  相似文献   

5.
<正>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由清光绪元年(1875年)徽州"谢裕大茶行"创始人谢正安创制。茶叶白毫披身,牙尖似峰,故名毛峰,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冲泡后,芽叶初时竖立悬浮于水中,继而徐徐下沉,芽挺叶嫩。嗅之鲜爽清新,近似兰香或板栗香味。汤色清澈,味鲜浓而不苦,回味甘爽,堪称极品。干茶经冲泡去汤后留下的叶底嫩黄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饮茶习俗,自汉、唐以来已有2000年的历史,其极盛时期为宋代。宋代茶叶生产兴盛,饮茶之风普及,品饮方式愈益讲究,鉴赏水平不断提高,“斗茶”之风随之而起。“斗茶”,即一种赛茶活动,参赛者献出各自的精制茶叶,以轮流品尝的方式鉴别、评定其色、香、味、形的优次等级,决出胜负名次。宋代斗茶比较普及,与当朝皇帝爱茶嗜茶关系密切,同时,与宋代瓷器发展也密不可分。不少文人高士和茶专家也爱好斗茶。可以说,宋代“斗茶”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精制香茗与精美茶具的和谐组合。一、名人茶事中国历代帝王喜好饮茶,研究茶学…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只流行于南方,北魏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明确记载当时北方以饮“酪浆”(乳汁)为主,南方则以饮“茗汁”(茶汁)为主。当时生活在南方的名士王肃逃到洛阳,因喝不惯酪浆,只饮茗汁,每次能饮一斗,北人惊异地称之为“漏卮”。随着南北经济化的交流和民族的大融合,饮食风俗逐渐趋同,饮茶也在北方地区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饮茶在饮食文化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蒙古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民吃肉食比较多,吃蔬菜比较少。饮茶不仅可以助消化,还能补充少吃蔬菜所缺乏的营养。蒙古牧区主要饮奶茶,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除奶茶之外,还饮红茶、花茶、地方茶等。本文就蒙古人饮茶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茶文化进行探讨。 蒙古族饮茶的起源。蒙古饮食文化中饮茶比较突出,在日常生活中饮茶占着重要的地位,特别喜欢喝奶茶。人们把奶茶称之为“蒙古茶”。蒙古人饮茶的历史从13世纪开始,比较确切的应该说起源于成吉思汗时代。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南宋赵珙出使蒙古,辞别之日,木华黎说:“凡好城子多住几日,有好酒与吃,好茶饭与吃。”虽然出于礼貌,是客气的挽留,这里就提到了以茶款待。长春真人《西游记》载:“车驾北回,在路屡赐葡萄酒、瓜、茶食。”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在《赠蒲察元帅七首》的诗中有“一碗清茶点玉香”之句,说明蒙古军营中也饮茶。成吉思汗的《神茶罐的故事》等都反映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时期开始饮茶。宋朝用茶换取北方游牧民族的家畜和畜产品,在边关实行茶马互市,使蒙古人通过互市获得茶叶,与蒙古人开始饮茶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白茶滋味     
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茶的大观园里,白茶便应该是妙玉了——容颜清冷,身世离奇,遗世独立,自成格局。多少年来,福鼎白茶遐迩闻名,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种香气馥郁、口味独特,甚至还有神奇药用功效的茶叶背后,隐藏着许多或传奇、或神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太平猴魁     
<正>太平猴魁,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属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猴坑、猴岗一带,因该茶的品质位于尖茶的魁首,首创人又名叫魁成,故称为"太平猴魁"。其创制历史已有100多年,制作技艺精湛,从鲜叶采摘到加工完成,全部采用手工制作。茶叶外形扁平挺直,魁伟壮实,两叶抱一芽,不散、不翘、不弯曲;色泽苍绿匀润,遍身白毫,含而不露,且叶脉部分呈暗红色,绿中隐红;入杯冲泡后,芽叶缓慢舒展,并竖立  相似文献   

11.
<正>时值春社前几天,一位朋友拿来一包茶叶,确实是很嫩绿的社前采制的茶,但很明显不是六堡茶原种。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了:同样按六堡茶工艺加工的绿茶,有存储价值吗?绿茶存放成为陈茶,会出"槟榔香"吗?我们选购六堡茶(传统工艺)新茶,是为了后期仓储"出香"及形成槟榔香,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品种必须是原种。即选购六堡社前茶首先是需要甄别品种。  相似文献   

12.
论点摘编     
藏茶俗的形成、特点以及茶的化学药用价值民国时期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心理嬗变西藏的茶叶及饮茶习惯是由内地传入西藏的,特别是唐蕃联姻,带去了茶叶及饮茶方法,吐蕃上层接触了饮茶习俗并逐渐仿效。李玉香、许德坤在《西藏研究》1998年第三期上的文章说,促使饮茶习俗...  相似文献   

13.
茶道是以“品”为主而井然有序的饮茶方式,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寄托情谊.表现自我.它形成于盛唐.茶圣陆羽是中华茶道之先驱,其著作《茶经》系地道的“茶道哲学”.《茶经·一之源》云:茶叶为饮.可以疗疾.“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六之饮》则强调了“饮之时义远矣哉”.饮茶可以“荡昏寐”,故茶味要求“珍鲜馥烈”“隽永”.把饮茶视为精神享受,重在一个“品”字,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所以森本司朗评论《茶经》云:“在这本百科全书式的项目纷陈之中,可称之为‘人生指南’的思想脉络贯穿全书.……是茶的精神;是俭的美德;是穷苦人自主独立.自力更生、刻苦奋斗的生活规范”.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陆羽《茶经》)。西汉药物著作《神农本草经》中的“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表明 ,最初先人只是把茶当作解毒的良药 ,而“兴于唐 ,盛于宋”的饮茶之俗 ,首出于佛门。相传 ,唐开元年间 ,灵岩寺住持和尚见一些刚入佛门的小沙弥坐禅时常打瞌睡 ,便向后山采撷野茶叶煮烹 ,让坐禅者饮用。从此 ,民间“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 ,使之成为“比屋皆饮”的大众化饮料。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中 ,饮茶最盛之民族要数回族了。民间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结婚大茶、斋月散茶、…  相似文献   

15.
西乡茶叶     
西乡,位于陕西南部,北临汉水,南依巴山。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境内丘陵连绵,河流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形成了“雨洗茶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这里的茶叶富含锌、硒、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维生素及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其含量均超出一般绿荼水平。长期饮用,具有解毒利尿、除腻化积、减肥美容之作用,并有抗癌防癌之功效。西乡茶叶多次获得“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和“中国名茶”称号,  相似文献   

16.
明末,俄罗斯开始接触到中国茶。清代初期,中国茶逐步在俄罗斯流传。19世纪中后期,中俄茶叶贸易日益增多,20世纪初,俄国已经成为世界饮茶大国,茶叶的进口量三分之二是中国茶,其余三分之一为锡兰茶和印度茶。19世纪80年代,俄罗斯大面积引种中国茶树。中国茶在俄国落户,其中含有中国人的辛劳。  相似文献   

17.
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作为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随着地理大发现后世界性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而传入西方,尤其在英国社会由上至下渐次传播开来,至18世纪末期基本实现普及。饮茶在英国社会被普遍接受为其本土化奠定了重要基础。饮茶的本土化其直接体现为饮茶方式的转变,英国人的饮茶偏好由绿茶逐渐转为红茶且添加牛奶和糖。此举不仅受到绿茶与红茶价格对比发生变化的影响,而且与红茶的温性属性且能更好地和牛奶、糖相结合有关。牛奶为英国饮食传统中的重要部分,糖的大量食用则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潮,该做法也暗合于当时人们关于饮食可以调整身体健康的社会认识。不仅如此,饮茶在英国的本土化更体现于其文化内涵的变化,它舍弃了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精神追求,而更加重视家庭饮茶所蕴含的脉脉亲情。该变化一方面缘于传播媒介早期介绍饮茶时偏重于其实用功效,另一方面更是中英文化的不同取向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韩伟 《文物》1988,(10)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唐成通十五年(874年)入藏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的用于烹煮、贮藏、饮用的大批茶具,反映了李唐皇室的生活风尚。根据我国历代丰富的茶书,结合建国以来出土的各类唐代金银茶具,阐明唐代茶事,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是不无裨益的。我国茶叶最初名为"荼",读如"涂"。古代还曾以槚、茗、荈、莈、苦荼、葭荼、芳荼、荼草、荼果、过罗、物罗、皋芦、游冬、酪奴等称茶叶。这些名称多与方言有关,反映了我国饮茶历史早、地域宽、规模大的历史事实。在关中地区,唐代中期以前,将茶称作"荼",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唐景龙三年(709年)左武卫郎将苏通墓  相似文献   

19.
饮茶对我来说,虽算不得有瘾,可也到了无茶不饮水的地步。由于初时接触花茶稍多,便对花茶比较感兴趣,只要稍好一点的花茶,我都能欣然接受。常听谙熟茶道的人讲,绿茶比花茶更清纯,更天然,因此也更能品出茶之真味。我虽喝过一点龙井、毛尖之类,可终究未能入道。其它品类的茶叶也偶有接触,同样没能使我迷恋。真正让我喝出了情意,喝出了记忆的,是在青海高原喝过的奶茶,至今想来仍觉口舌余香。  相似文献   

20.
中英早期茶叶贸易——写于马戛尔尼使华200周年之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0年前,英国人尚不知茶为何物;200年前,饮茶却已风行全国,至今常盛不衰。马夏尔尼使华,与茶亦有密切关系。抚今思昔,探讨一下中英茶叶贸易的发展,将是饶有情趣的。 一、中英茶叶贸易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产茶的母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即已发明饮茶。至于英国,饮茶则只有300多年的历史。直到公元17世纪初,英国人才听说中国有茶,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