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李芳 《贵阳文史》2013,(2):38-39
许家庄早无许氏后裔居住,最后分别以"罗家寨"、"张家湾"、"杨家山"等小寨名而取代,而"许家庄"即成为几个小寨子共称的老地名。贵阳城北许家庄位于市郊白云区麦架河西岸、距麦架桥约两里路的缓坡之麓。此寨因系明末贵州总兵许成名之"官庄"而得名,清代为贵阳府亲辖地麦西里。《贵阳府志》疆里图记载:"许家庄,去城(贵阳)四十里,邻麦架桥。居民一百一十余户,  相似文献   

2.
东山,又名栖霞山,相传此山原有苗王墓,故俗称“老王山”,海拔约1200米,位于今贵阳市东里许,与贵阳黔灵山东西遥相对。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山川》载:“东山,在治城东,山颇高大,而林木丛茂。俗名老王山。本朝郡人知县陈昌归隐于此。”嘉靖《贵州通志·山川形胜附》也载:“东山·在治城  相似文献   

3.
方正县城南18里有座挺拔秀丽的高山。相传许多年以前有两只凤凰落于此山,当地老百姓就把这座山叫做双凤山。曲曲弯弯、水量充足的黄泥河从双凤山下流过。  相似文献   

4.
黔灵秀色     
<正>如果说贵阳市是一位绿衣翠裳的女郎,黔灵山就是她头上的一枚碧玉簪。这座位于贵阳城西北角、号称黔南第一山的名山,以峰峦叠翠、清溪潺潺、树木鸟兽繁多而闻名遐迩。正如清代贵州诗人张国华所咏:"众山环绕此名山,第一灵山万树环。古寺深藏浓绿里,钟声响出五云间。"  相似文献   

5.
贵阳与贵山     
要解决贵阳因哪座贵山而得名的问题,须先异清贵阳究竟有几座贵山。自明朝到今天,贵阳以“贵山”名者至少有三座。现今的关刀山,早在明朝中期称“贵山”(即古贵山),这有易繻的《贵山诗》和《贵州图经新志》作证。因有两项证据,就不是孤证。它自1469年(成化五年,肖俨写《城隍庙记》起算),至1553年(嘉清三十二年),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对《图经·地图》上的无名山坡不可误为贵山。它在“沿城西北二里(距贵阳的城北二点九公里,不止二点五公里)”.二白崖山(八鸽岩)俯瞰兔场(市北村)”,“白崖山在贵山之麓”“鸦关(小关)在其后”,  相似文献   

6.
贵阳古迹名胜甚多,各具风韵,但最富有传奇色彩最为神秘莫测的应首推观音洞了。观音洞在贵阳市区东南部象帽山麓,洞在路边山间,山半有寺。观音洞开辟年代现已不可考。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观音洞在治城东南三里许,地在新添关(现图云关)之东,崖石倥嵌,可以容众,垂珠滴乳,鬼刻神剜,盖奇境也。”  相似文献   

7.
在大姚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七十二井不出门,三个仙女不进城。”说的是过去大姚城内的水井,多半是在私人家的院坝里;三个仙女是指城外的三座古塔。这三座古塔,一座是在城东鲤鱼山的锁水塔;一座是在城南挂榜山的文笔塔;一座是在城西宝伐山的白塔。这三座塔,就是大姚有名的三塔。相传很久以前,大姚县城不在金碧,而是在古衙一带。在古街建城的时候,大家正在忙着宰羊筹祭,谁知  相似文献   

8.
正一贵阳南郊的南明河畔,有一条二百米长的小街,依山傍河,风光旖旎,名曰"石岭"。此街虽小,自古却是城南的通衢。官绅进京、商旅往来,都须打此经过。明万历年间,石岭街上建有一处别业——"石林精舍",园内有片玉亭、小仇池、明霞洞、松风阁诸景,乃是个绝胜的佳处。在这座风景如诗的园林中,诞生了晚明一代才子——"诗书画三绝"的抗清烈士杨文骢。世人对杨文骢的印象,多来自于孔尚任的《桃花扇》:——"三山景色供图画,六  相似文献   

9.
<正>在贵阳城东面方圆一公里左右范围内有扶风山、东山和仙人洞,聚集了儒、释、道三种文化,融汇古今,和谐共济。扶风山原称芙峰山,因清乾隆年间在山上建扶风寺,因寺名而称扶风山,又因山形俗称螺蛳山。寺中原有关圣殿、观音殿、清淑阁、昙云精舍等,并不供佛,因数番重建后增建字冢与惜字院。清嘉庆年间建王阳明先生祠,后又增建尹道真先生祠。此地变成纪念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和汉代开创贵州先进文化的大儒尹道真的祠堂。  相似文献   

10.
正贵阳"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其名源于"贵山"是学界多数人的认可。而对于"贵山"究竟在何处,是贵阳北面哪一座山,却一直存有争议。一张清末贵阳城远景照,或能为我们解答一二。前人对贵阳这座城池有"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的描述,贵阳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这一点在学界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而对于"贵山"究竟在何处,是贵阳北面哪一座山,学界一直有争论。  相似文献   

11.
伫立于甲秀楼边南明河畔向南眺望,不远处一座巍然屹立,绿如墨染的山峦,那便是昔日贵阳的道教圣地——南岳山。南岳山又名长连寿山,在贵阳市南明区境内,离南明河公里许,由五个高低错落、大小不同的山峰组成,状如梅  相似文献   

12.
山中岁月长     
<正>城市是一个历史的沉淀物,每个历史时期都在这个城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山中岁月长。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将来,也许就如春夏秋冬四时的循环,并没有什么高下是非好坏,只是相继相代、去旧务新的过程。贵阳,作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最佳避暑休闲城市,绿带环绕,风光旖旎,良好的生态、宜人的气候是贵阳的骄傲。贵阳位于万山之中,四周峰峦相连,南明河萦回其间,水曲山回。作为贵州省会,数百年来,岁月给贵阳的山水别样风韵,山水与时间将这片山地上的悠远古老文化一点一点沉淀,让今天的贵阳在旅游资源上具有不可复制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点滴     
《贵阳文史》2012,(5):8-8
1867年7月29日青岩修建天主教堂背景:青岩官员前往会见法国传教士任国柱,任提出:"由官方在青岩修建天主教堂一座;二、由官方修建一栋住房,供教士居住之用,并修建学堂、医院一所。"前贵阳知府多文及青岩官员当即同意照办。1940年9月4日日本飞机侵入贵阳上空侦查背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年9月4日上午11时许,一架日本飞机侵入贵阳上空侦查。12时许,日本飞机约近百架窜抵贵阳附近上空巡回飞窜,并在散发传单后离去。  相似文献   

14.
位于贵阳城南南明河畔的观音寺,原名南庵。明代贵阳人王训曾有《咏南庵》诗:“净度招提旧结茅,地偏应不近尘嚣。山腰倒接城边路,水口斜通阁外桥……”句,王训是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举人。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圣寿寺在治城南门外霁虹桥之东,旧名南庵,前俯清潭,后负重冈”。《贵阳名胜诗词选》载有王阳明《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诗二首,写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明嘉靖《贵州通志》载:“圣寿寺今改武侯祠。”明万历《贵州通志》云:“武侯祠,治城南门外旧圣寿寺,正德年间(1506---1521年),巡按贵州监察御史胡琼改为祠。”  相似文献   

15.
福泉城南,沙河形成太极水(S形)从两山中间流过,沙河南面因山形如月故名月山,月山麓建有月山寺,旧为平越佛教胜地;沙河北面为福泉山,山上建有高真观为道教胜地。两山对峙,寺观相望而又正处于太极的鱼眼位置,  相似文献   

16.
一、观音寺名称的变迁 位于贵阳城南南明河畔的观音寺,原名南庵。明代贵阳人王训曾有《咏南庵》诗:“净度招提旧结茅,地偏应不近尘嚣。山腰倒接城边路,水口斜通阁外桥……”句,王训是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举人。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圣寿寺在治城南门外霁虹桥之东,旧名南  相似文献   

17.
"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看清过去,才可能看到未来。溯源,"没有围墙的大学"让贵阳没能进正规大学的人在职享受到了大学教育,为贵州培养了一大批实干能干的人才。花溪麟山的摩崖,是贵阳民众抗战精神的体现;钩沉,六次升学考试记录了一个优秀学子的学海沉浮;文史杂谈,揭示了王安石变法中,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重要思想:超越儒法诸家,一切从现实出发的法先王,且法其意;碧血丰碑,介绍了散布在各处的若干座抗战纪念碑,记述了贵州抗战英烈的事迹。  相似文献   

18.
蜚声中外的日月山,位于青海省湟源县,《唐地志》注:"在西宁丹噶尔西南面三十里,今日雅拉山,又称日月山."《辞海·历史地理》赤岭条:"赤岭,即日月山,在青海省湟源县西."《地名大辞典》中称"日月山在甘肃西宁县治西川口外".《西宁府新志·地理·山川》中称"日月山在县治一百七十里,东北五里即新设哈拉库托营,西宁县与青海以北山分界".《松潘县志》有"赤岭,在陕西西宁卫"的记载.《丹噶尔厅志·地理·山脉》中记载最为详尽准确:"日月山,在县城南八十里,东距哈拉库图城十五里.登山峥可望青海,过此山则为青海界."  相似文献   

19.
文笔塔 (孙文平摄 )□万昌胜走遍天下今年7月 ,作者 (右二 )等人在武笔塔前文笔、武笔位于贵州省三穗县城。文笔居城东 ,距县城1公里 ;武笔位城南 ,距城1 5公里。两笔遥遥相对 ,两笔之间相距1公里。据史料记载 :两笔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 ,用青石砌筑而成。笔高五丈许 ,出地一截 ,周围三丈三 ,从地面到顶端逐渐缩小 ,呈圆锥形。文笔、武笔为三穗“八景”之一 ,《贵州志资料十二种》云 :城东北及东南角远山 ,各建有岩砌、形尖如笔之石笔各一座 ,称为文笔、武笔 ,矗立云表 ,是谓双笔书空。先贤们建文笔、武笔 ,传说是因县城歉水 ,…  相似文献   

20.
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有座文化古域,名叫敦煌城;敦煌城南五公里有座山,名叫鸣沙山;呜沙山的怀抱中有潭水,名叫月牙泉;月牙泉东西座落两处庙院,这就是月牙泉庙宇群。丝绸之路上的月牙泉庙宇群,曾是沙漠绿洲里一颗璀灿的明珠。鸣沙山是敦煌古城八景之一。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长四十公里,南北宽二十公里。沙山奇特,连绵起伏,山脊如刃,流沙如绵。沙有五色,红、黄、绿、白、黑,晶莹光泽,闪闪发亮。游人喜登沙山。爬山时,绵绵细沙埋到脚脖;行进中,进两步,退一步,似乎行而无进;下山时,坐沙而滑,发出隆隆轰鸣声,仿佛锣鼓声、铙钹声、雷声齐鸣,“鸣沙山”因此而得名。鸣沙山怀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