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地区汉代祠堂后壁楼阁拜谒图的意义是内含在汉代墓葬的升仙仪式意义之中的。在这种终极性的信仰意义参照下,祠主受祭的传统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检视楼阁拜谒图中包括双层楼阙、仙界符号、高大的正坐老者以及正在施行跪拜礼仪者的各种元素,可以肯定楼阁拜谒图的真正意义并非祠主受祭,而为"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是祠主由人界进入仙界的重要仪式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仪之森严、繁琐,为世界罕见。其中,跪拜礼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礼节。清朝有一种名为碰响头的跪拜,跪拜时必须头撞地有声才合规矩。跪拜礼中最重的当属  相似文献   

3.
《湖南文史》2011,(4):47-47
溥仪请胡适之去谈谈,自然去谈谈罢了,不想这位胡先生竟要求免除跪拜。这种要求,如果由张勋、徐世昌等提出,原极平常;今提出于胡先生,太觉突兀了。目中有清帝,应该跪拜;目中无清帝,何必要求;只有出入于为臣为友间的,才顾念得到必须跪拜,顾念得到要求免除。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 1873年外国使臣以鞠躬或作揖礼觐见同治帝的事实 ,如同一个强有力的楔子 ,严重动摇了传统跪拜礼仪的权威与根基 ;西方国家礼制、礼仪书籍的传入 ,清廷出使官员对外国政治与外交礼仪的感知 ,均使国人对跪拜礼仪进行深刻的反思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但对跪拜等旧礼俗进行了猛烈抨击 ,而且身体力行 ,以握手、鞠躬代替跪拜与长揖之礼。跪拜礼已深深积淀于民族意识之中 ,因此废除跪拜礼需要借助政权的力量。 1912年 ,中华民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废除在中国实行了数千年之久的跪拜礼。这既是辛亥革命的结果 ,同时又是国人对中西礼制长期比较、反思后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三嵕信仰是晋东南地区独特的信仰之一,其信仰是围绕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展开,该信仰发源于隋唐之前,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晋东南地区存留了大量的三嵕庙,通过对该信仰的研究,我们能够详细的了解承载三嵕信仰的村落的真实面相。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该信仰的研究,透视出信仰圈中存在的神亲关系,以此来更加深入了解晋东南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6.
三信仰是晋东南地区独特的信仰之一,其信仰是围绕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展开,该信仰发源于隋唐之前,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晋东南地区存留了大量的三庙,通过对该信仰的研究,我们能够详细的了解承载三信仰的村落的真实面相。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该信仰的研究,透视出信仰圈中存在的神亲关系,以此来更加深入了解晋东南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陕西某地区炎帝信仰的祭祀仪式及其信仰类型为研究对象,从中梳理出炎帝信仰在当代重建过程中所呈现的官方、民间、官民共建等三种模式,进而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权力、利益、资源、地缘等诸多现实要素及其与当代中国信仰建构的内在关系,梳理出"一个炎帝,三种信仰"的内在构成逻辑,以此讨论多种信仰类型之间的公共认同、如何能够构成的信仰社会学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陕西某地区炎帝信仰的祭祀仪式及其信仰类型为研究对象,从中梳理出炎帝信仰在当代重建过程中所呈现的官方、民间、官民共建等三种模式,进而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权力、利益、资源、地缘等诸多现实要素及其与当代中国信仰建构的内在关系,梳理出“一个炎帝,三种信仰”的内在构成逻辑,以此讨论多种信仰类型之间的公共认同、如何能够构成的信仰社会学难题。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间信仰和基督教是当前农村的主要信仰形式。不同区域农民对传统民间信仰的不同态度、认知与信仰模式,会影响他们对基督教的态度与选择,进而影响农村宗教的分布状态。北方农村功能性、多神论的信仰基础,使当地农民将基督教当做功能强大的神祇予以选择,为基督教快速传播铺平道路。中部地区农民不信"鬼神",对基督教既不排斥也不选择,基督教在当地发展缓慢。南方农村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信仰体系相对完整,能够满足农民的信仰需求,同时又与基督教一神论相抵触,因而当地农民对基督教有拒斥心理,使基督教难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1000-1500年间,天主教欧洲见证了信仰事务上的多次危机,它们的性质、规模、影响以及重要性各不相同。在此期间,"信仰"伴随着"危机";但信仰没有受到严重的威胁。大多数危机是地方性或区域性的,持续时间也不长,从未达到真正的临界点。它们是可以用这种或那种方法来化解的,并总是能够得到化解,天主教对中世纪整个西欧的掌控因而从未受到严重的威胁,直到宗教改革改变一切。  相似文献   

11.
刘营 《神州》2012,(22):44-46
清明扫墓,是国人缅怀逝者、祭祀亡灵的传统习俗。依照传统,在祖先和已故亲友的墓前点上香烛纸钱、跪拜行礼寄托哀思;而在提倡文明祭扫的今天,则鞠几个躬,献一束花,以表思时之敬。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主义的独特价值在于,每当天主教遭遇信仰危机时,教会当局就会隆重推出托马斯主义,在近现代,托马斯主义就经历了两次复兴。托马斯主义是一个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综合体系,当信仰尚能涵盖理性的张力时,这个体系就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代世界科学理性主义大肆张扬的时代,信仰已被压缩到私人的范围,它已经很难涵盖理性提出的问题。因而,托马斯主义也就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13.
乐朋  郑义 《文史天地》2003,(10):38-39
清朝宫廷礼仪多如牛毛,其中以君臣之礼为最要最大。从王公大臣到周边外国使节,凡有陛见皇帝者,均须遵行三跪九叩首的跪拜大礼。若有违拗,是为不敬,就犯了杀头之罪。  相似文献   

14.
溥仪请胡适之去谈谈,自然去谈谈罢了,不想这位胡先生竟要求免除跪拜。这种要求,如果由张勋、徐世昌等提出,原极平常;今提出于胡先生,太觉突兀  相似文献   

15.
经典信仰是人类文化信仰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信仰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经典信仰文化建设,是构建和弘扬该社会信仰文化和信仰精神的有效途径,也是这个社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主流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红日出升之时,祭拜者涌向山顶,献上哈达,敬上奶酒等食品,默默地祈祷,绕敖包转山,然后在敖包前跪拜,向苍天,向天神祈福,祈求草原风调雨顺,五畜兴旺。  相似文献   

17.
在与世俗权力纠葛的过程中,中国民间的信仰实践往往呈现为两种文本的信仰表达形式。显在的信仰文本处于权力的监控之中,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的信仰表达,除了呈现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地方利益,地方信仰的实践本身也是村落的"人格"在信仰世界中的具象表征。相比之下,民间信仰实践的隐藏文本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性的信仰表达,在性质上是对地方社会传统信仰结构的延续。实践中的中国民间信仰是一种权力的建构性与信仰的意志性相形而生的概念,地方信仰的"真实"并不是臣服于世俗权力的建构形态,而是一种脱离于权力意志和具有独立运作逻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张丽婷 《神州》2013,(21):207-207
本文从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状态,即“社会公众能够依法享有应该享有的权利,自愿履行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违反法定义务后能够依法受到公正的审判”的法治状态的角度入手,归纳出法治社会的三个要件:信仰——法治社会的精神要件;良法——法治社会的物质基础;法律的可诉性一法治社会的行为要件。并系统的论述了信仰、良法、法律的可诉性对建设法治社会的必要性;同时详细的阐述了如何提高公众对法律信仰.怎样评价一步法律是否良善以及由谁评判.如何提高法律的可诉性等问题。最后,从法治社会的这三个构成要件出发,结合我国的法治现状,得出了几点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福州地区最普遍的民间信仰是陈靖姑信仰、城隍信仰、泰山信仰、五帝信仰和尚书公信仰等。既为民间信仰,那么它的传播途径也自然在于民间.其中最大规模的是移民的传播。自明代以来.福州不断有大小规模的移民到台湾.福州民间信仰随之迅速传播到台湾。下面说说陈靖姑信仰和城隍信仰在台湾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马新 《民俗研究》2010,(1):57-66
民间信仰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主要存在于民间社会所存在的历史时段中;它发生于文明诞生的过程中,与民间社会共同萌发、共同形成。同时,民间信仰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精神世界,不同时代的民间信仰因其信仰群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民间信仰的研究范围是民间社会所发生与传承的种种信仰,对于官方社会中所存在的民间信仰的行为,可视之为民间信仰的影响与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