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贤 《丝绸之路》2008,(6):49-53
神秘夜郎国的诱惑 贵州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但让贵州名扬天下的却是“黔驴技穷”和“夜郎自大”两个成语。从“黔驴技穷”这样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贵州因了十万大山将其置于偏远封闭之地,后人从“夜郎自大”中读出的是夜郎国人的自满与白闭,却很难看出夜郎同人的那种自信与自豪。  相似文献   

2.
刘林 《贵阳文史》2012,(4):40-40
"夜郎自大"与"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因为这两个成语,许多人知道了贵州。但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对贵州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这两个词上。那事实究竟如何,是名副其实还是躺着中枪呢?  相似文献   

3.
公元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大明王朝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自此,贵州成为了全国第十三个行省。这意味着贵州的国家化、内地化,与中华大地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融为一体。毋庸讳言,贵州地处西南山区,直到今天,它的经济社会发展仍位居于全国各省区后列。在过去,一则"黔驴技穷",一则"夜郎自大",两个成语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有着强烈的压迫感。难道,这片土地仅仅是个"天  相似文献   

4.
边际文化与文化批评——对“贵州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化”在大众的心目中无疑被视为“边际化”。这个“边际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空间位置上处于边陲地带;二是在化上与“主流化”相比,是处于从属的“亚化”位置,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而言。在历史上,贵州一直被“蛮夷之地”、“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等含有歧视性的话语表述着。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贵州从古至今分别受到两种力量的冲击,在封建时代因是“化外之地”,王朝的统治一直没有放弃对贵州进行儒家思想的灌输;  相似文献   

5.
贵州地处偏远,发展本来就滞后.一个“黔驴技穷”.更给贵州泼了一盆污水。“黔驴”本非贵州驴.而且是被贵州凶猛的老虎吃掉了。我们深信.“黔虎”终将一展虎威.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6.
刘齐 《山茶》2009,(9):96-96,I0003,I0004,101-110
我从前对贵州了解不够,只知道有个黄果树,还有一句成语:黔驴技穷。这其实是个千古“冤案”。本来是黔无驴,外地的驴跑过来,贵州的小老虎不信邪,把它给干掉了。可是七弄八弄,英勇的老虎不见了,那个外强中干的驴反倒成了贵州驴。这事若放到美国,倒也挺好。驴是美国民主党的象征,有倔强、顽强的含义。可是在中国,驴就没有老虎形象好。  相似文献   

7.
刘林 《贵阳文史》2012,(4):38-39
从史料来看,"夜郎自大"的最早出处先是滇王,再是夜郎王。也就是说,从版权角度来讲,这个词的原始版权归滇王,衍生版权或者说是翻版则属夜郎王。然而,那为什么留给后人的是"夜郎自大"而非"滇王自大"呢?  相似文献   

8.
正说到老兵迟暮,许多人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而说到老将首先想到的是"廉颇年七十",其次是"黄忠年六十"。那么,廉颇真是大器晚成吗?他年轻时就没有出色的作为吗?一廉颇之所以在人们印象中是老年的形象,缘于"长平之战"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两个历史典故。这两个典故预先给廉颇贴上了年老的标签,但仔细梳理廉颇的生平却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在廉颇与蔺相如上演"将相和"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后人读史,常被历史的尘埃困扰。就比如李莲英吧,留给人们一般的印象,不外是"坏蛋"一个。然本文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李莲英。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夜郎王的一句“汉与我孰大?”让世人贻笑千年。“夜郎自大”作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典故几乎成了贵州人的代名词。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夜郎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人文价值正在为世人看重。一段时间以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在抢“夜郎”。夜郎国究竟在哪里?可乐,揭开千古之谜一角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三百年。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千百年来人们在不断寻找这失落的文明。是考古这把钥匙,拨开了这团深锁…  相似文献   

11.
<正>贵州地处祖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战国秦汉时期有古夜郎国雄踞此地,曾因"夜郎自大"这一成语的夸夸自诩而闻名于世。从贵州省博物馆藏的一批具有区域性文化特征的青铜文物可以证实:贵州地区存在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其发展脉络独立清晰,青铜文物器型独特,纹饰迥异少见,这种文化在汉文化向西南夷地区推广融合进程中,迅速与汉文化融为一体,回归华夏。  相似文献   

12.
<正>用动态时尚元素搭配静态的文化符号共同演绎贵州风尚,用动态的声光电与静默的旧厂房契合出时尚的亮度,这可能就是1958文化创意园最核心最灵魂的"创意"。这也使得我们的1958不同于北京的798艺术区,不同于上海的800艺术区,而是只属于贵州。多年以来,外界对贵州的印象,甚至我们对外介绍自己的时候,一直都是围绕着山水、气候做文章:"亚洲第一大瀑布、世界第三大瀑布的黄果树瀑布","夏季平均气温22℃的避暑之都,爽爽贵阳"……除了山水、气候,难道说贵州就别无其他动人之处了么?  相似文献   

13.
《贵阳文史》2009,(1):62-62
谁要说你是“夜郎”,你肯定不高兴。谁愿意“夜郎自大”?可是,湖南的新晃县和贵州的赫章县为了争到“夜郎”这个名份,近来打起了“口水战”。  相似文献   

14.
“夜郎自大”成语,讥讽了两千多年前的古夜郎国国王,也使贵阳、贵州蒙受历史尘垢。然而,它也使贵阳、贵州名播古今中外,吸住人们的思绪和目光,构建起神秘的历史帷幕,让人总想窥探寻胜。这,就是夜郎文化迷人之处。  相似文献   

15.
提起“夜郎自大”这句成语,许多贵州人心里都很不舒服,甚至有点忿忿不平。《汉书·西南夷传》载:“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各自一州王,不知汉广大。”这里明明说的是滇王先发问,夜郎侯不过步其后尘,后来竟给错戴了帽儿,弄成了“夜郎自大”,受贬的竟是夜郎侯而不是滇王。贵州大部曾为古夜郎属地,所以大家觉得贬夜郎就是贬贵州,于是纷纷发出不平之鸣,力辩其诬。也有人说,这句成语的创造者歪曲了滇王和夜郎侯的意思,人家说“汉孰与我大?”不过是不了解情况的诘问,并不等于说“汉没有我大”,还有人说,中…  相似文献   

16.
光绪末年 ,贵州实现了一项零的突破 :派遣151人游历日本。他们当中 ,有留学生 ,也有出国考察的官员。这对贵州来说 ,无论如何也算得上一件大事 ,它不仅在贵州教育史上是破天荒的 ,而且在思想上向“夜郎自大”发起了挑战。走出大山 ,走出国门 ,通过“东洋”学习“西洋” ,主动引进新思想、新知识。这件事发生在20世纪之初。时光过去了将近百年 ,到21世纪初来回眸历史 ,更觉得它的意义非同寻常。有如长江涌出三峡 ,水光接天 ,一泻千里 ,注入汪洋。当我们回过头来察其原委时 ,忽然发现贵州曾经有一个难得的巡抚 ,名叫林绍年。为了使贵州…  相似文献   

17.
贵州从建省以来就一直被"三无"语句所笼罩着,"天无三日晴"作为"三无"之首也是一直令贵州在外界的眼中留下了一个十分不好的形象。本文将从徐霞客游记着手,分析徐霞客眼中贵州的"天无三日晴"以及其真实性。徐霞客游记中贵州的部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中《黔游日记一》是他旅游贵州盘江以东的游记,《黔游日记二》则是他旅游贵州西部的游记。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三月  相似文献   

18.
《贵阳文史》2013,(3):14-17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贵州,自明代建省至今已有整整600年,而关于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时代。犹太学者亚伯拉罕·赫切说过:"我们是一个记忆永存的民族,一个忘记过去就无法认知现在的民族。"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而言,亦是同理,故大儒章太炎先生将历史称为"要学",他说:"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温故知新,才能继往开来,古今中外皆如是。在贵州建省600年之际,我们重温贵州的沧桑历史,重拾最值得记忆的人与事,是为纪念先贤,亦为更好地前行!  相似文献   

19.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汉武帝拜番阳令唐蒙“为中郎将 ,将千人 ,食重万余人 ,从巴、蜀笮关入 ,遂见夜郎侯多同。”从此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典故 ,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许多专家学者对古夜郎的来源、族属、区域等都进行过探讨研究 ,但是 ,历史留下的这个谜至今还未解开。笔者生长在古夜郎的故地上 ,10多年来 ,对古代夜郎的族属问题进行了研究。经过深入民间调查走访 ,终于发现古代夜郎王“多同”后裔就在本县、本镇 ,有的甚至与本人工作共事多年。现将夜郎王“多同”后裔的情况综述如下 ,望专家学…  相似文献   

20.
贵州文化的特点 贵州文化的特点,可归纳为四个字:多元一体。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这个特点。 1.多元性。贵州文化的多元性是由民族特点、地方特点和地理特点决定的。从民族特点看,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苗、侗、布依、水、回、彝、仡佬、土家、满、蒙古等16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土生土长的,他们原来就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二是由外省迁移来的,如回族肯定是外来的,满族、蒙古族更是如此,这些从外省迁移到贵州的少数民族都在这里安家了。有没有到了贵州又往外省再迁移的呢?有,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