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景名胜》2012,(6):12
正每年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今年芒种为6月5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2012,(6):12-12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相似文献   

3.
马玉凤 《丝绸之路》2012,(11):65-68
芒种节气由来 今年6月6日为芒种。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相似文献   

4.
<正>冬日里吃糕点,是一种享受,还有几分"童年盼过年"的回味。作为美食的轻骑兵,糕点既可立马充饥,又可驾轻就熟,行茶道,上酒席。难怪苏州人要把糕点叫作"点心",送到口中,吃到胃中,而情趣与滋味一直点到心中。糕点大致分两类:麦类的面点与稻类的米点。"麦,芒谷。"一个"芒"字表明"麦"的特点在于有颖,  相似文献   

5.
守望乡愁     
正"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党中央施政蓝图中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诗意栖居的自然画面和城乡福利平等的生活图景。尤其是"记得住乡愁",成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的一大亮点,直抵人心,引人遐想。乡愁是什么?是一杯浓烈的"大麦烧",是一轮圆圆的中秋月,是那条环绕着村庄缓缓流过的小河,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乡愁是什么?是乡风、乡情、乡俗、乡思、乡音,是与风土人情乃至民俗文化、戏剧文化、方言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家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的时间与记忆沉淀的产物,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乡愁应该有所依附,一  相似文献   

6.
正雀鼠谷《周书》记载为调鉴谷。北魏时候《水经注》记为"冠爵津"。北朝之后叫"爵津谷",民间始终称为"雀鼠谷",简称"雀谷"。1、雀鼠谷,极言地形之险。雀鼠并不是两种动物,而是一种。《诗经·魏风·硕鼠》陆机注: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足于头,跳舞善鸣  相似文献   

7.
正每年春夏之交,我居住小区里不时传来大杜鹃"布谷布谷"的叫声,偶尔还能看见杜鹃鸟停在树梢上或对面的房顶上。作为一个"鸟人",我自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拍摄杜鹃的绝好机会。为能拍到一张独具创作意图的片子,我通过上网搜索、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认真地研究起杜鹃的来历,看似平常的杜鹃鸟,竟是古人抒发情感的意象。  相似文献   

8.
正写作,是一项关于发现和表现的艺术。其根本的核心在于,你发现了什么,并意图如何去表现你的发现。这个所谓的"什么",就是文章的主题。一轮明月,一般人的"发现",就是"月亮"而已。但在诗人的眼里,这一轮明月,照见的全是浓浓的乡愁。诗人发现了"月亮"蕴含的愁味,于是便会用诗歌的形式去表现长夜无眠的乡愁。如李白的《静夜思》,"思"便是全诗的主题所在。"床前明月光",引出"思";"疑是地上霜",物化"思";"举头望明月",动态"思";"低头思故乡",明确"思"。可谓,句句有思。因此,发现主题,并以主题统领表达,是写作的一种基本概念。这种基本概念,在考场作文中,更是体现得淋漓。  相似文献   

9.
放歌春天     
正今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还在正月里呢,阳光就开始有些刺眼了,温度"噌噌"地往上爬。红的花儿、绿的草儿只顾得吸收阳光的温暖,已经迫不及待地出来迎接春天了,全然不顾此时的时节。布谷鸟也急匆匆地站在枝头,"布谷布谷,种田播谷。"时高时低,忽急忽缓,增添了一份春的热闹。择了一个草长莺飞的好春日,我和妈妈穿着T恤就出门了。我们来到古林公园,准备享受一下久违的春光。还没有走近"梅林"呢,一缕缕清幽的花香就飘了过来。"看!梅花  相似文献   

10.
正在去国怀乡的诗人笔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城市的霓虹越发闪烁中,乡愁似乎成为一种惆怅,是对诗意的向往,是心底一直难以舍弃某段时光。位于遵义枫香镇的花茂、苟坝几个村落,以山水、以田园、以静谧,安放了一段乡愁记忆。很多时候,在路途中遇上的地名总会让人眼前一亮,心底涌出无尽的遐想,也会有深深的好奇。"枫香"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11.
正"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伴随着这优美的歌声,美丽的春姐姐款款地走进了我们的校园。她吹起口哨,让布谷鸟部队把小草们叫醒:"小草!小草!起床了!布谷——布谷。"小草听到了起床的口令,"嘭"地跳出了自己过冬的"棉被",站在"棉被"上跳起了华丽的"华尔兹"。哇!乒乓球台场旁小花园里的梨树笑着张开了嘴,一阵风儿吹过,梨树唱起了歌,欢迎春姐姐的到来。春姐姐左手  相似文献   

12.
清纯三春味     
<正>三春荠菜饶有味野菜似乎总与童年、家园联结在一起,年老时,慢慢弥漫成一种叫乡愁的情愫。我们把荠菜直接叫做野菜。作为野菜的代表,荠菜当之无愧。"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的这句诗,点出了荠菜的"野性",事实上更渲染了  相似文献   

13.
"月是故乡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乡愁的理念,言简意赅,涵义丰富,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指导意义。年初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百集纪录片《记住乡愁》,在全国各地引发强烈反响,各界专家热议,引发全球共鸣。围绕认识乡愁文化的悠久历史、丰富含义与重要作用,各方面感受与诠释颇多,见仁见智。总之,乡愁文化是人们对故乡、亲朋、故事的一种眷恋、深情、怀念,我们应传承中华传统乡愁文化,建设伟大中华。笔者认为,从家谱文化延绵3000年看,中华乡愁文化就是数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深刻内涵与显著标志是:"诚实做人、勤奋创业、家庭和睦、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它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一种发展助推器,一种文化软实力。我国的史籍是由正史、方志、族谱(家谱)以及其他史籍共同组成的。  相似文献   

14.
在石家河等遗址出土的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以玉神像、玉人像和玉鸟等三类题材最为引人注目,但学术界对于这些玉器的来源及属性还有很大争议。本文认为上述玉器题材均与少皞氏密切相关,其中玉人像即少皞氏首领重,重死后被尊为东方之神句芒,其形象为"人面鸟身",玉神像和玉神鸟分别代表了句芒的两种面相。在"禹征三苗"过程中,少皞氏族众是重要的军事力量,这些"句芒"类玉器应是少皞部族将士在江汉平原的遗留物。  相似文献   

15.
关于<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目前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人的居地,并非夏后代之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有夏之居就是夏后代之居.本文认为,从<逸周书·度邑篇>的文法和考古资料视之,<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都应该指夏人之居,而非周人的自称.  相似文献   

16.
谢瑞云 《神州》2013,(15):122-122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改革数学目标中有体验性目标: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探究"和"经历"。所谓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  相似文献   

17.
乡村的早晨     
正在烈日炎炎的暑假里,我去了乡村,欣赏了那儿美丽的早晨。我来到了静悄悄的湖边,薄薄的雾气笼罩着湖面,远处的景色一片朦胧。此时的湖面像一面巨大的明镜,倒映着绿树和青山。突然,远远近近传来了各种各样的鸟鸣声。"唧唧啾啾"、"布谷布谷"、"喳喳喳"让你忍不住再听一会儿。沿着小路,我走到了竹林旁。嫩绿的竹叶上,有许多晶莹的小露珠,我把手伸到竹叶下面,一颗小露珠滴落到我的手上,凉丝丝的。洁白的野菊花和  相似文献   

18.
独享山花梦     
<正>初春时节,微风吹过,牧草疯长,我随采风团到达裕民的时候,头顶的云悄悄盈了些泪,一场润雨,一夜之间草原就绿遍了。芍药谷的花儿也开起来了,一片片、一茬茬,赶潮般的一路铺展开去,汇入那片桃红色的海洋中。人们评花有"牡丹第一,芍药第二"之说。古人言:"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红楼梦》中的"仙杖香挑芍药花",描绘了一位花仙子的形象,她  相似文献   

19.
正一"风和日丽好春光,布谷布谷声声唱,农夫田内忙插秧,根根秧苗有希望。"这是在幼儿园的第一个春天学会的第一首歌,名叫"插秧歌"。你听不到乐曲,但歌词好美,是吧。第七幼儿园位于杨家大河畔,不用过马路,只消顺着  相似文献   

20.
天水郡因"天水湖"得名。南宋《妙胜院敕碑》明确记载"天水湖"在"天水县茅城谷"(今甘肃礼县红河镇草坝村),并言"其水冬夏无增减",此与南朝郭仲产《秦州地记》所载完全相同,由此可以纠正《水经注》关于"濛水"水系的误归。"茅城谷"即"昧谷"、"卯谷"、"禺谷"、"西谷",因濛水(峁水)得名。《妙胜院敕碑》的发现,证实了《水经注》所载"旧天水郡治"、"上邽县故城"、"西城"皆在峁水河谷。这为揭开"天水"、"昧谷"、"西"、"邽"之地望和探讨古地名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