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汉南北朝的奴婢制度,是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两汉的奴婢制度,关系到两汉的社会性质,史学界一直十分重视,研究成果很多,但分歧较大。一说汉代和罗马一样,是奴隶制经济起主导作用,奴婢的法律地位与罗马相同,汉代的奴婢是奴隶社会的奴隶;一说汉代的奴婢主要用于家内役使,很少用于农业生产,奴婢的法律地位与奴隶社会的奴隶不同。奴婢性质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我们认为,孤立地研究两汉的奴婢制度,势必“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看法不容易一致。而对比研究两汉与魏晋以后的奴婢制度,才是解决汉代奴婢性质问题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
罗马帝国和两汉王朝在历史的文明进程中基本处于同一时期,这两个同样强大的文明古国,其社会政治制度却是截然不同。法律是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表征,强调平等、正义的契约关系是罗马帝国法律的基本特征;而崇尚“内儒外法上道”,力争创造“无讼”的社会状态则是两汉王朝法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重点讨论了《穷达以时》第9号简,认为“(沈臼)酭”当理解为“醓醢”。“初醓醢,后名扬,非其德加”,讲述的是王子比干的故事。这一句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后“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衰也”相对,因此前面原应有“比干”二字。章还爬梳了先秦两汉时期的有关献,指出比干故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衍变,比干“醓醢”是楚地化的特定说法。  相似文献   

4.
民间曲艺     
《丝绸之路》2008,(6):42-44
曲艺是我国各地、各民族说唱艺术的总称,有着悠久的历史,若追溯其滥觞,可推至先秦、两汉。然而,真正兴起与形成则应是在唐朝。历史上,它包括唐代以讲唱奇异故事传教的“变文”及说唱故事的“说话”等,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繁荣时期。汉灭秦后。经过文、景两代的“体养生息”,国势空前强大,人民安居乐业,客观上为开展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两汉政府设立雅乐、散乐专部加强对体育、乐舞等活动的管辖,并积极创办一些大型的体育活动,“因而主观上亦使体育活动日益普及、深入民间。本文拟根据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对西南地区两汉时期的体育活动作一初浅的探讨,以期有助于我国古代体育史的研究。(-)叠罗汉叠罗汉就是人上架人,重叠成各种形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西南地区两汉时期的叠罗汉主要见于云南…  相似文献   

6.
<正>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是中国传统法制发展的最终阶段。而清朝立法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与重要成就,是“则例”这种法律形式的出现,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徐州,古称彭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两汉文化遗存资源丰富,“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被称为中国汉文化“三绝”,而其中汉画像石与南京六朝石刻、苏州园林又并称“江苏三宝”。优秀的两汉文化成为徐州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金色名片,在国内外广泛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构筑了江苏“南有吴韵、北有汉风”的鲜明资源禀赋和文化发展版图。  相似文献   

8.
原只是民间一个平淡的传说,一个普通的潜伏在千万人千百年中的悲剧故事,竟具备着如此深厚的艺术魅力;相比而言,故事本身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梁祝”为中国的艺术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这一笔将以它独有的形式永远延伸……  相似文献   

9.
田小娟  后晓荣 《文博》2004,(1):94-96
在中国古玺印的发展过程中,两汉玺印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篆刻艺术领域里,有所谓“印宗秦汉”一说。本文拟从两汉玺印质地入手,从玺印文字、官职名称、钮制、印制规格等角度,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具体考察两汉金印的制度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于安澜先生的《汉魏六朝韵谱》分“两汉谱”、“魏晋宋谱”、“齐梁陈隋谱”。三谱即三个时期。“两汉犹近先秦,魏晋宋即入新时期,至齐梁以下与切韵大同矣。”(钱玄同,1936年与于安澜书)因此,该书是研究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语音发展的重要参考献,但它也存在材料失收、字失校、误认韵脚、韵段划分失当等问题。本仅对《汉魏六朝韵谱》中的沈约韵谱进行补校。  相似文献   

11.
汉画像“金乌负日”图象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美术上有一种常见的神话题材:太阳由一只乌背驮着飞行,一般称“金乌负日”(图一,1、2).关于太阳与乌的说法有多种变体,如,一说太阳本身就是乌;一说日中有乌(黑乌、金乌)(图二).而乌的造型也多不一样,有的与现实乌鸦相似,有的又近似凤鸟;有的是三足,有的又二足(二足者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之帛画).之后还产生出“后羿射日”的故事来(图三).关于太阳的运行还有“六龙御日”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汉画中的兵器初探曾宪波一、汉代发达的冶铁业与兵器制作两汉四百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日益巩固和发展时期。西汉初,农业生产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济也发展繁荣起来,国力也日益强大。汉武帝刘彻采取“盐铁官营”的重要措施,在全国四十九个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两汉”经营龟兹及西域方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域内属始于汉代,地处西域要冲的龟兹可堪谓“两汉”经营西域地区之典范。“两汉”朝廷在治理西域的方略上,亦可称得上是一次政治上的“制度创新”。没有采取以往对漠南、东夷、西南蛮夷、南越等地的治理模式,汉廷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能够正视西域地方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同中原地区的差异,大力推行怀柔政策,可谓是一次政治体制上的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的西王母信仰是从古代神话传说中脱胎而来的,但它并不属于东汉末年方形成的道教范畴,而是处于过渡阶段的一种神灵崇拜。神话传说中充满神秘思想,但它并不是完全荒诞不经的东西。关于西王母的故事,就有历来的学者们从文献角度为剥离其中所蕴含的远古史实做了不少工作。同时神话传说如同一种”保存和传递文化整体的记忆方法”,它用“想象和象征的方式为承启和转述~整套文化因素”①。在汉文化经过长期酝酿而最终成形的两汉时期,神话传说必定会随着各种文化因素在传承过程中被加以取舍选择和变化而不断变化,西王母信仰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帆 《民俗研究》2023,(3):97-103+159
本土故事是依附特定区域的自然生境与社会生境产生并承传的,具有“在地”“在场”的可感性。本土故事以其保留的原生地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别一种”感知地方、建构知识、思想与智慧的可能。与通识意义上的现代叙事比较,本土故事的价值与魅力在于能够导引我们进入具体的生活世界,进而从故事中的“地方”镜像发现“故事里的中国”,建立起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文化链接。随着新的地缘文化审视与研究的展开,对本土故事的概念及其内涵应重新审视并理性认知,基于这一视域,本土故事或可再次将“地方”照亮,成为理解“地方”乃至现代中国的切入点,而“故事里的中国”也将成为极富现代意味的“时尚”表述。  相似文献   

16.
梁珍 《南京史志》2023,(5):18-19
<正>“学习故事”是教师对课程实践的记录,是教师用叙事的形式对幼儿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学习故事”这一概念是新西兰学前教育专家卡尔提出的,他主张用“学习故事”这种方式记录、评价和支持幼儿的学习。近年来,我园以“学习故事”为抓手,将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价落实在一日课程中。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八篇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古为今用”的原则,借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素材,以“新编”的“故事”为躯壳,将古代和现代生活错综地交融在一起,讴歌了光明,鞭挞了丑恶,从而激发了人们的爱和憎。 《故事新编》中的最末的一篇《起死》,和其他七篇相比较而言,不啻形式十分特殊,而且内容也非常深邃。  相似文献   

18.
“梁红玉击鼓助阵战金兵”,这是发生在镇江、流传全国的著名历史故事。从古至今,故事本身及经过那些以此为题材的戏曲、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传播,使这一历史故事影响广、声名大,在全国广为流传。梁红玉不畏强敌助夫战斗的巾帼英雄形象留在了中华历史英杰长廊。“梁红玉击鼓战金兵”这样一个经典历史故事,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宋金两军水战的战场——镇江,地方志中自然有记载。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中,汉代是一个重要时期。徐州汉画像石中有较多表现艺术的图像,如乐舞图、竞技图、打鬼逐役图等,真实再现了两汉时期的表演艺术形式,部分艺术形式与今天的中国戏曲仍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书巍 《神州》2012,(30):239-240
在罗马法的“物法”中,“无体物”是包括债权、继承权和用益物权在内的相对“有体物”的划分,而中划分在现在看来,导致物权与债权;所有权与他物权的混淆与模糊,但如果深入的考量当时罗马的法律思想“有体性”与“具体化”的背景,以及“无体物”的实质内容,可以发现这种“混淆”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或者说是“形式上”的混淆,相反罗马法中的关于“无体物”的分类符合当时法律思维和法律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