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设计了身后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方案。"八和硕贝勒",有时泛指八旗的和硕贝勒,有时也可理解为是八个和硕贝勒。由于旗主也称和硕贝勒(和硕贝勒不一定都是旗主),所以这"八和硕贝勒"便有可能是指八旗八个旗主。那么,与共治国政制联在一起所称的这"八和硕贝勒",究竟是泛指八旗的诸和硕贝勒?还是指八旗旗主?进一步说,努尔哈赤在天命后期是否规划了由八个旗主共治国政的制度?若果如此,这八个旗主又是何人?由于没有明确记载,且史料缺乏,至今仍是个谜。由于它关系到当时八旗制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卢小慧 《沧桑》2008,(3):10-11
名士参政是魏晋时期的政治特点。在魏及西晋时期,名士主要为皇权服务,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大批的皇族劫余无多,偏安江左的司马氏政权不得不倚傍名士的号召力而维持其统治,从而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3.
后金改清前,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时期,随着女真各部的统一及后金汗国的建立,特别是在蒙古归附,朝鲜称臣及对明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女真族原有的部族伦理观念和后金汗国的国家观念之间产生了矛盾。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了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借助于汉文化中的宋明理学的伦理思想,对女真族原有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新的构建,形成了既有利于统治,又对后来整个清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家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4.
萨尔浒这个地名,因三百六十多年以前明与后金(清)大战于此而闻名。一六二○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后金天命五年)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于萨尔浒山之西北岗上修建萨尔浒山城,做为后金夺取辽沈、击败明王朝在东北统治势力的大本营。萨尔浒山城遂成为努尔哈赤建立的第四座临时都城。萨尔  相似文献   

5.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后金天命四年)三月初的萨尔浒之役,是明廷与后金一次关键性的重大战役,是关于明清兴亡的大战。因此,明廷决定倾其国力,拚死一战。命杨镐集合了明军九万人,连同朝鲜支援军一万人,分四路向兴京进攻。萨尔浒大战,《中国通史纲要》说后金参战兵力为6万人。《努尔哈赤传》说后金“仅有八个旗,约六万人”。筑城夫役计入“也不过八万人左右”。《清太宗全传》中亦写作“共六万人”。《明清战争史略》则说,或5万或6万。《清朝开国史研究》认为或6万至8万,等等。笔者认为,后金参战兵力也是10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6.
<正>从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自立,至北宋赵氏统一全国之前,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统治福建的是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闽国。唐末光启元年(885年),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入闽。王氏兄弟依靠崇山峻岭的天然屏障,积极推行"保境安民"的治国方略,"宁为开门节度,不为闭门天子",劝谕农桑,招抚流亡,交好邻国,奖  相似文献   

7.
七政宝图     
次多 《中国西藏》2014,(1):91-91
在藏式传统建筑图案中,"七政宝"图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图案。与"八吉祥"图相比,它的用途没有那么广泛。这是它所表达的象征意义所决定的。"七政宝"图案表现的是佛经所说印度古代轮王统治时期国力强盛,天下安泰这一内容。当它作为一种象征图案出现在藏民族生活中时,沿袭了其基本思想,那就是君主的治国才能使得天下国泰民安。因此,"七政宝"图无论是绘画,雕刻,酥油彩塑,都出现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在重要的宗教活动,或在上流社会的官场庆  相似文献   

8.
先秦国家形态与疆域、四土刍见——以殷商国家叙述为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邦国与王畿、国家疆域与结构、四土概念、治国与治边等方面,对先秦时期的国家形态和疆域、四土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古代中国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进程,虽然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朝已具备了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进入了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阶段,但这时的“国”是指众多诸侯分封之地域城邑;早期国家呈现出以王畿为中心的多元盟邦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氏族部落联盟社会政治分散的状况,所谓“多元”就是指王畿与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在强弱不等的态势下处于“并列”的状态;先秦国家主要是由王畿与四土两部分构成,王室对其分别实行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边疆概念。  相似文献   

9.
《太祖高皇帝实录》作为《清实录》的第一册,是研究清入关前历史的重要献。本主要对此书中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对蒙古,尤其是漠南蒙古政策的史料进行整理研究。在清代历史上,满蒙联盟关系是统治笼络蒙古王公、处理民族关系中奉行不替的政策和宗旨,也是清朝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长期有效统治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0.
<正>东汉不但是秦汉时代的终章,也是魏晋时代的序曲,在汉晋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东汉史研究尤其值得关注,如以往探讨“魏晋封建论”“门阀政治”等重要课题都是从东汉深挖其源头,但是,长期以来相比活跃的秦史、西汉史研究,东汉史研究则显得比较冷清。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究其根本主要有二:其一,研究取向的负面影响。相比秦和西汉政局、政制乃至统治思想的剧烈变动,东汉政局整体上要平稳很多,其政制、统治思想大体上延续了西汉后期以来的发展态势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0月4日,笔者于辽阳博物馆附近征集得天命汗钱铜母范残片一块。据介绍并经查证,该残片系2011年8月14日,辽阳市文圣区东京陵乡新城村后金东京城遗址南农地(今辽阳市人民政府附近),在进行"河东新城"开发建设区段电缆沟施工时,一台挖掘机在距地表1.5米深处土层中无意间挖掘出土。天命汗钱铜母范残片的发现弥补了现有史料对后金铸钱记载的缺失和不足,更为探求天命时期后金统治地区的手工业铸造技术、  相似文献   

12.
清朝的法律制度,渊源于明,基本体系和内容与明朝法律制度相同,但随着社会的前进也有所发展。正象清朝统治下全面保护满洲贵族的特权一样,清朝的法律制度也带有鲜明的民族统治的历史特点。众所周知,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封建末代王朝,满族从建立后金政权时起,便  相似文献   

13.
邢照华 《羊城今古》2005,(1):44-47,49
对于清初的岭南历史发展来说.平南王尚可喜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原籍山西洪洞.后徙辽左海州卫,为明辽东广鹿岛副将。天聪八年(1634).因受东江总兵沈世魁之加害而被迫降后金。后伐朝鲜,击李自成.至顺治六年(1649)五月改封平南王,受命征广东。  相似文献   

14.
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为弱化来自明朝海上势力的威胁,采取了迁海措施,稳定了后金政权在河东地区的统治,为清王朝入关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也开了清初迁海之滥觞。而皇太极时期在沿海地带的有限展界和军事布防,也为顺康两朝预先完成了对东北地区黄海沿岸的迁海,奠定了清前期东北行政区域与民族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满族在入关之前已经开始了对文化的重视,后金时期便初步开展了教育,并推行满文和汉文,在满人中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文人,在此基础上于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清崇德元年(1638年)、崇德六年(1641年)三次举行八旗科举考试,一共考取八旗秀才、举人数十名,这说明满洲人在当时的文化素质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满人在开始学习文化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汉族文化,他们除了通过翻译的汉文典籍了解汉族文化之外,有些人还直接学习汉文和汉文典籍,在天聪八年四月举行的第一次科举中考取的举人中就有“满洲习汉书者变不害、恩国泰二人”,…  相似文献   

16.
西汉建国之初,统治者以黄老之术治国。黄老统治之术对汉初社会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也造成了很多消极的影响。最终黄老统治之术因不再合统治。者的心意而被复兴的儒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杨巍巍 《中国地方志》2023,(2):105-113+128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汉口市复兴区第八保保长选举中,国民党党部人员王干臣虽获得多数选票,但三青团方面却极力反对。党团双方借助各自资源,分别公函负责处理选举纠纷的汉口市政府,汉口市政府将纠纷交由湖北省民政厅裁判。最终,在三青团、汉口市政府、湖北省民政厅三方合力之下,王干臣保长当选无效,复兴区第八保重新民选保长。在战后各地的基层选举中,由派系纷争引发的选举纠纷颇具有普遍性,而这些选举纠纷共同折射出国民党基层统治的弱化。  相似文献   

18.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三十五岁的皇太极,继承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汗位,改元天聪,成为后金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在其统治的十八年中,他锐意改革,安邦治国,东击朝鲜,北征蒙古,解除了后顾之忧,摆脱了“四境逼处”的不利局面,并亲率八旗劲旅,先后五次攻打北京城,大大削弱了明王朝的有生力量,为清兵入关奠  相似文献   

19.
一、大清皇帝功德碑序说1 7世纪初叶 ,掌握中国东北亚地区的后金为了征服中国大陆 ,在有野心的计划下 ,于1 6 2 7年 ,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世称“丁卯胡乱”。这场战争的结果 ,后金与朝鲜结盟约为兄弟之国。此后 ,后金为了征明 ,要求朝鲜助他军粮、兵船与岁币。1 6 36年后金太宗平定内蒙古后 ,去汗号改用皇帝尊号 ,遣英俄尔岱与马福塔以兵威胁朝鲜助后金。在这种局势下 ,朝鲜内部意见亦发生分歧 :一是以金尚宪为代表的斥和论 ,二是以崔鸣吉为代表的主和论 ,形成对峙现象。其结果 ,斥和论得势 ,朝鲜王下旨八道宣传教书。1 6 36年 4月 ,清太…  相似文献   

20.
西汉建国之初,统治者以黄老之术治国。黄老统治之术对汉初社会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也造成了很多消极的影响。最终黄老统治之术因不再合统治者的心意而被复兴的儒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