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秦 《黑龙江史志》2013,(19):196-197
吕振羽被誉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之一,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本文旨在描述历史学家吕振羽的一生及其所做出的重要的史学贡献。  相似文献   

2.
吕振羽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振羽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 ,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 ,得出了神话传说所反映的史前时代是原始社会的结论 ,深入探讨了殷周时代的社会性质 ,认识、考察了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有力批判了“中国社会之特有的停滞性”的错误观点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认识;旗帜鲜明地宣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进一步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十七大报告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了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4.
5.
王艳红 《黑龙江史志》2014,(20):150-151
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战略思想家,陈云在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中,学习、信仰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调查研究,正确地把握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相结合于我国财经工作与党的建设的具体实际,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和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与经验总结。方志敏一生情系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从事革命的探索历程、光辉业绩、崇高风范和清贫精神,就是诠注着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运用,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对我们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条件,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发扬吕振羽用唯物史观探索中国历史进程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振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对照 ,在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中 ,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研究中 ,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 ,做出了一系列首创性贡献。这些研究结论 ,从学术领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适合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适合中国的。他的理论研究及其创造性结论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吕振羽是我国杰出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新史学五大家”之一。他1900年1月30日生于湖南省邵阳县金称市溪田村(当时属武冈县)。1926年投笔从戎,先后担任过北伐军的中尉秘书、上尉干事、  相似文献   

9.
陶林  左用章 《沧桑》2012,(2):61-64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作出了许多独特的贡献:多党合作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暂时的;各党派的关系是平等独立的;根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重要途径是政治协商;共产党人要永远坚持民主协商。其当代价值有:有利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学习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处理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研究周恩来多党合作的理论可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野,推进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夏唯畏 《黑龙江史志》2014,(16):123-124
马克思主义从被"附带涉及到",到后来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这与李大钊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李大钊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历史贡献和作用,因而在思想界的先驱者中享有了"南陈北李"的崇高声誉。  相似文献   

11.
薛红焰 《攀登》2008,27(4):119-122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启发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根本问题认识上的理论贡献。本文通过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聚焦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论述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中国历史学与考古学关系中的几个问题。认为现代考古学虽日益发展为利用多学科方法与手段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而且在研究范围上渗入自然科学领域 ,但其主要与终极目的既仍在于研究人类古代社会 ,则从学科分类角度仍宜归入广义历史学中 ;并通过讨论应如何科学地进行夏史与夏文化的探索等问题 ,说明中国原史、历史考古学与利用文献进行研究的狭义历史学间不应人为地相互封闭 ,而应建立一个科学的结合点 ;同时对于中国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间长时间存在的隔阂状态形成的原因与近年来二者交融深化的趋势做了评述 ,并论及今后兼有两种学科造诣的人才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史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受到海外学者的强力诱导,但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是一个例外。其实,从事此方面研究的西方学者并不乏人,费文恺、史华兹、哈里森、刘广京等皆其代表。海外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也曾一度兴盛。然而,这些成果译介引进到国内的却寥若星辰。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的《革命与历史: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①一书在中国大陆的面世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德里克是一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领域研究有素的学者。他的研究集中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史学。1980年伊格尔斯领衔主编的《历史研究国…  相似文献   

14.
邹谨  冯泽明 《攀登》2010,29(4):35-40
胡锦涛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性;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科学判断,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根本前提;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时代化,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树立了光辉典范;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刘朋 《攀登》2010,29(2):28-31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在我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刊约请四位学者分别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的角度对新中国史学的发展与成就进行总结。新中国史学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若干曲折,但成就始终是第一位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能够创造辉煌,而且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综合创新,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业绩。我们希望四位学者的观点能够为读者提供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位伟大的践行者。他为开启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开启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他也有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失误和不足。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过程中的贡献与失误,对于我们今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魏青芳 《攀登》2001,20(7):50-52
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第一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二次历史性飞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一历史过程也向人们昭示:“理论旗帜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学的开拓与发展,和西方文化学理论的引进和吸收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西方文化学理论的刺激,就不会产生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学.从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文化学理论开始逐渐被引介到中国,并很快应用到历史学领域.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对西方文化学理论的吸收过程更加频繁起来,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也愈加凸显,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领域.但此前的研究大多为个案研究,至今没有学人对这个问题从宏观上加以阐述,本文将就中国历史学对文化学理论的吸收过程与运用作一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