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明堂在中西文化碰撞,胡汉文化融合之际建设完成,给中国礼制文化增添了活力和新鲜的血液,在拓跋鲜卑贵族精心设计之下,平城明堂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完成,足以见证它不凡的建设履历。集明堂、辟雍、灵台三位一体规模庞大的建筑群,是它显著的特色,也是它耗费建设时日的一大因素。太和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增强,土木工程建设增多,减缓了明堂建设的步伐。除了现实客观原因,孝文帝与冯太后的政治关系也直接影响明堂建设的工期,明堂建设时间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孝文帝与冯太后抢夺政权的险恶复杂斗争,也讲述着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与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太学是"礼义之宫",辟雍、明堂是行礼之所。它们之间的关系,自汉武帝设立太学以来,一直模糊难辨。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对这个问题初步探讨,认为在西汉前中期,太学可能与辟雍逐渐分途而就于明堂处;到东汉时期,太学、辟雍、明堂已经分工明确了。三者分工明确是教育逐渐由礼制独立出来的反映,也是太学规模扩大的直接结果,但汉代太学并没有脱离礼制的窠臼,完全独立为一个纯正的知识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3.
两汉都城之间的布局变化表现为:宫城布局由西汉的多宫向东汉的南北两宫演变,宫城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例下降;其社稷和宗庙开始由宫城移至城南郊,但与宫城依然呈"左祖右社"的格局;灵台、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以及太学设置在东汉洛阳城南郊显要位置,创我国都城建设之首例;城市供水由西汉长安城的单供宫城园林用水,发展为布及整个东汉洛阳城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亦创我国都城建设之首例。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23日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山西大同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朝史研究基地和大同市平城北朝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北朝都城与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会议为期4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南师大、首都师大、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日本龙谷大学、俄罗斯社会科学院以及大同大学和大同市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就北朝都城史地文化、北朝历史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实地考察了北魏明堂遗址、操场城北魏宫城遗址、北魏北新城、南平城遗址、方山永固陵、沙岭北魏壁画墓,并参观了云冈石窟。  相似文献   

5.
据考古发现,周代宗庙整体坐北向南,院落内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其中主体建筑多为前朝后寝的“凹”字形,院落南墙正中有门塾,东、西墙或留侧门。西汉至新莽时期,宗庙整体平面为四向“回”字形,院落围墙四面各辟一门,中心建筑为四堂八个共一太室,其四面各开三门,有强烈的四时、五行色彩。从宗庙乐舞、月游衣冠礼制看,西汉诸帝庙形制基本相同,且袭自秦代。秦二世元年的宗庙改革是周至汉代宗庙形制转变的节点,礼县四角坪遗址反映了秦代祠庙类礼制建筑的结构布局。秦始皇所建极庙本为明堂,二世元年将其性质改为始皇庙,其形制又被汉庙继承,遂使秦代西汉宗庙具有一种“明堂式”风格。极庙的设计当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蓝本,后者吸收、整合了战国时列国的月令明堂思想。  相似文献   

6.
邢合姜石椁内四壁及顶部均满绘佛教题材壁画,为北魏平城地区墓葬中首次发现,也是目前仅见的北魏石椁佛教壁画,填补了平城佛教壁画的空白,为研究长安和河西走廊的凉州甚至西域艺术传播到平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将邢合姜石椁所绘二佛并坐、罗睺罗因缘故事、婆薮仙等佛教图像与云冈石窟所雕佛教内容进行比较,以期找到更多大同北魏墓葬考古与云冈石窟开凿的研究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最新披露南京新发现的南朝刘宋“大明五年明堂壁”铭文砖等一批实物资料,并阐述了这批资料对研究南朝时期都城重要礼制建筑“明堂”的建造历史及其对研究六朝都城布局的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上独一无二的辟雍○李学敏从有关部门传来消息:与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仁寿殿并列的六大宫殿之一的北京国子监辟雍,终于在’97中国旅游年中向社会开放了。北京国子监的辟雍,是自古以来中国仅存的辟雍,因而也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辟雍。何谓辟雍?其说不一...  相似文献   

9.
明堂初探     
明堂初探曹春平明堂是中国古代一项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是王权和神权的双重象征,但它的原始面目一直模糊不清。汉武帝曾召集众儒讨论明堂制度,争论再三也得不出一致的结论,以至于一时无法建造明堂[1]。清儒更是对明堂制度作了大量的文献考证和图形探讨[2],却多囿...  相似文献   

10.
北魏平城瓦当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城遗址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重要的历史遗迹。北魏王朝从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始,至太和十五年建成明堂,十六年修成太极殿,即迁都洛阳之前还在平城大兴土木。近一百年中,曾在平城筑有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平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建筑遗址及一些石质、陶质的建筑构件是我们探寻平城宫殿的重要线索。其中瓦当的装饰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标识意义,同时也寓意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思想意识。本仅就对目前平城遗址出土的主要瓦当类型,并结合其他地区出土的相关资料,对平城瓦当当面纹饰的意义及其演变作一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1.
北魏石雕三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王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百年间,曾从各被占领地大量迁移人口充实京师。被迫徙出的地点包括山东六州、关中长安、河西凉州以及龙城和青齐等地,其中不乏各种人才,尤其是各类工匠[1]。他们对云冈石窟的开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平城遗址以及平城周边地区历年来已发现多件北魏石雕精品[2],这与云冈石窟的开凿是有密切联系的。大同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石雕艺术品,都先后出土于北魏平城周围,是研究北朝文化的重要资料。现介绍如下。1.孝文帝“万年堂”石雕门框细砂岩质,长方体柱状,一侧立面刻有浅浮雕图案,其余三立面修整光平。全石残高164、…  相似文献   

12.
北魏明堂遗址的发现,是大同市平城考古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丰富和充实了平城遗址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为平城遗址研究首次提供了有明确纪年的坐标点,为今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石窟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重要聚集地,文化遗产价值意蕴丰富,对提高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化时代要有效提炼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价值,推动云冈石窟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以期更好地弘扬优秀文化,发展云冈旅游。现从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活化的必要性分析入手,探索云冈石窟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当前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所面临的主要困境,由此探索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活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北魏平城时代的墓葬中出现了由两件镇墓武士俑和一件人首、一件兽首兽身镇墓兽构成的镇墓组合,构成平城样式,历洛阳时代、东魏、北齐演变有序。长安样式亦出现于平城时代,其形成受到平城样式的深刻影响。隋统一后,随着礼制推行和工匠流动,平城样式很快取代了长安样式。  相似文献   

15.
云冈石窟科技保护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 言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尤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风格在我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一页,是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于一体的民族瑰宝、人类遗产,是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至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今天,它已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创建于公元5世纪中叶(460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千余年来这座举世闻名的艺 一、建国初期石窟保护研究早在1950年,中…  相似文献   

16.
宋昊 《文物天地》2023,(12):61-65
中国古代社会崇尚礼仪,并以礼仪制度来约束臣民,区分社会阶级,权利、规范伦理道德、衣食住行无一不被礼制所约束,建筑自然是礼制中的组成部分。根据文献与现代考古研究,墓葬、门阙、宫室等建筑都属于礼器(礼制建筑)。在近年汉代考古工作中,汉代建筑上的四神图像极多,且常见于墓葬、门阙、宫室等礼制建筑上,通过研究可知,四神图像应是作用于礼制建筑。  相似文献   

17.
镇墓武士与镇墓兽构成镇墓神物组合。这组器物在汉唐时期北方地区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东汉魏晋、北魏平城时代、北魏洛阳时代至唐早期、盛唐共四大阶段。镇墓神物的文化构成包括华夏传统和外来文化两大部分;镇墓神物样式的变化源于对华夏传统的反复解读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两大过程。民间习俗和官方规定在镇墓神物的变化中起主导作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葬俗和礼制可以相互启发。镇墓神物的呈现形式,映照出现实风尚中两种文化的地位和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物世界》2013,(5):F0002-F0002,F0003
<正>北魏宫城建筑遗址(2003年起发掘)作为皇权象征并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北魏宫城遗址的确切位置,曾经引发了学者们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大同市城北操场城街的北魏遗址的发现,无疑对研究北魏建筑及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对探寻汉代平城县和北魏宫城的位置以及北魏平城布局皆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北魏平城那遥远的岁月和曾经的繁华正在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9.
对于平城遗址的整个面貌作研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若要对其作全面、准确的叙述,则显得更为困难。与其这样,倒不如作一些个别的、具体的调查工作,逐个地去解决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来完成的,调查工作也是从这一想法出发而进行的。以下便是一些看起来很零散的材料,并试图就此作一些探讨。如对北魏平城宫的位置、安家小村附近夯土墙的性质、大同城区及附近地点早期夯土墙的调查、如浑水引入平城支流的地面遗迹等材料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华 《文物世界》2000,(6):13-14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各地纷纷建寺立塔,开凿石窟寺也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建筑活动之一,著名的敦煌、云冈和龙门等石窟的开凿肇始于这一时期。然云冈石窟在某种程度上集中了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原模式的阁楼、庭院便反映在洞窟的形制中,并且是对当时北魏佛寺的真实反映。在我国古代佛寺历史的研究中,北魏时期所存实物禾有,文献记载远远不能反映当时佛寺的概貌和布局,而现从云冈石窟中期洞窟的形制中可窥见北魏时期的佛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