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吴汉伐蜀。十一月,吴汉率军入屠成都。但在具体日期上,史书记载有出入。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二年)冬十一月戊寅,吴汉、臧宫与公孙述战于成都,大破之。述被创,夜死。辛己,吴汉屠成都,夷述宗族及延岑等”。另据《后汉书·天文志上》,十一月丁丑,“汉护军高午刺述洞胸,其夜死。明日(即戊寅),(吴)汉入屠蜀,所杀数万人,夷述妻宗族万余人以上”。丁丑和戊寅相差一日,而戊寅和辛己则相差三日。那么是《光武帝纪》记载正确,还是《天文志》记载正确呢?中华书局出版的《后汉书·光武帝纪》校勘记认为吴汉入屠成都的时间是戊寅。此说不确。吴汉入屠成都的时间应为辛己。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曹魏屯田制的推行过程和年代问题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始行年代。一般认为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屯田的地区则是许下(今许昌附近地区)。其主要根据有三:一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元年条云:“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二是同书同年同条注引《魏书》曰:“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三是《三国志·魏志·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载:“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因“定许”之事确发生于建安元年,故屯田制也应始于此年。既然屯田制始行于建安元年,有如上确证,则不应有所怀疑。然而,事实上确存在可疑处。我认为曹魏屯田制,并非确  相似文献   

3.
中华书局编辑出版之王仲革先生点校(宋书),博采广收,为迄今所见之精本。余教学余暇,课读颇勤,亦一乐也。今就其中标点之有疑问者,摘录二十余则,以为一篇。就中倘有一言可采,则笔者幸甚。一、《卷十六峡L志三》(魏)明帝太和三年六月,又追尊高祖大长秋日高皇,夫人吴氏日高皇后,并在邯届庙所词。则文帝之高祖处士、曾祖高皇、祖太皇帝共一庙。(443页)(I按:“并在那庙庙所词”,于文义窒碍不顺。考之(三国志·魏武帝纪),汉献帝建安十八年以河北十那封曹操为魏公,乃建宗庙于螂。以上文义,即谓明帝太和三年六月时虽新追尊…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许多假托伪造、穿凿附会的事情被人以讹传讹、假亦作真。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曹操生前曾留下两份遗嘱,一为《终令》,一为《遗令》。然而,将它们互相对照,细细分析,便可看出两者互有牴牾之处。究竟孰是孰非? 《曹操集·终令》原文是这样的: 建安二十三年  相似文献   

5.
<正> 《续汉书·郡国志》云明帝置郡一,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一四以之为是,并指为永昌郡。今考之《后汉书》纪传部分记载,除永昌郡外,明帝时尚置有广平和阜陵二国。广平国,据《后汉书·明帝纪》,《章帝纪》和《孝明八王列传》,明帝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石刻墓志形制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刻墓志始于何时,前人论述有谓西汉,或曰魏晋,也有说始于南朝宋元嘉年间。《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载,宏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薨,孝武帝“痛悼甚至”,“自为墓志铭并序”。《南齐书·礼志》亦载:“有司奏:大明故事,太子妃玄宫中有石志,参议墓铭不出礼典。近宋元嘉中,颜延之作王球石志。素族无碑策,故以  相似文献   

7.
曹魏屯田,向为史学界所重视,有关论著,纷至沓来,但其中一些问题,迄今未取得一致意见。譬如曹操兴办屯田从哪年开始,《三国志·武帝纪》已明言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兴办,可是有些同志认为在此之前还有一个试办阶段,我觉得他们所持的理由,尚可仔细商榷。  相似文献   

8.
在嘎仙洞东侧背北石壁新发现的文字 ,很可能是与《魏书·礼志》记载相一致的正本 ,而西侧刻石是与《魏书·礼志》记载不一致的副本。  相似文献   

9.
西汉武威郡治所,现在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在姑臧县,即今甘肃省武威市;第二种说法,认为在武威县,即在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第一种说法,认为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在“武威郡”下列了十县,第一个县就是“姑臧”。西晋的司马彪的《续汉书·郡国志》是遵循《汉书·地理志》的体例写的,他说:“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这不仅说明了《续汉书·郡国志》的体例,而且也说明了《汉书·地理志》的体例。因此在长时间内,人们认为西汉的武威郡治就是姑臧县。如《嘉庆重修一统志》就说:“汉置姑臧县,为武威郡治。后汉因之。”直到1979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编,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都和  相似文献   

10.
邿国为春秋小国,见于《春秋左传》凡两处:《左传·襄公十三年》:“夏,邿乱,分为三,师救邿。”《左传·襄公十八年》:“乙酉,魏绎、栾盈以下军克邿。”关于邿国地望,历来有几种说祛。一种说法认为在今济宁邿堆。《左传·襄公十三年》杜预《注》:“邿,小国也,任城亢父县有邿亭。”《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和《水经注》对邿的地望的记载与杜预一致,后来史志也多遭此说。如清人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四谓:“今济宁州南五十里有亢父城,又有邿城在州东南。”另一种说法认为在今济阳县境。《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二…  相似文献   

11.
杨衒之姓氏家世小考子烨之的姓有三种写法。其一为“杨”,见于《隋书·经籍志》等书;其二是“羊’”,见于刘知几《史通·补注篇》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其三是“阳”,见于《新唐书·艺文志》与元《河南志·三》。四库馆臣从“杨”,认为“羊”可能是误字,而对“阳...  相似文献   

12.
在历代史书的“天文志”中,所记录的天象和天变的时间,是重要的、有价值的.所以,将史志中纪时的错误纠正过来,应有一定的意义.据前人研究,《宋书·天文志》有一定的影响,如《晋书·天文志》、《魏书·天象志》和《隋书·天文志》等,即有不少内容是从《宋志》中抄录的.可见纠正了《宋志》的错误,对阅读和使用《晋志》等天文史料,就有很高的参考作用.《宋志》的讹误很多,笔者另有《校读记》,今谨抄出“纪时”方面的问题发表,希望能得到专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13.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进军围攻成都数十日,刘璋降。此时;刘备已拥有荆、益二州,势力日大。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封为汉中王。翌年,曹丕代汉自立为皇帝,国号“魏”,改元黄初,东汉亡。公元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志》自1994 年出版第一部分志——《江 苏省志·陶瓷志》以来,出书已过八成,其中不乏佳构名篇,如《江苏省志·财政志》、《江苏省志·综合经济志》等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近期出版的《江苏省志·环境保护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以下简称《环保志》亦属上乘之作。其长处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大看点: 一看篇目,风清骨峻,体大思精。 志书重篇目。著名方志学家瞿宣颖有言:“凡志  相似文献   

15.
《史记·平准书》和《汉书》的《文帝纪》、《吴王濞传》《食货志》中记载:吴王濞“故吴诸候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来,一些人认为“即山铸钱”是汉时所盛行的一种铸钱方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编辑同志: 贵刊2003年第二期刊登的季士家先生《筚路蓝缕启志林》一文称,江苏省单独建省时间晚,“至清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已亥(1760年1O月6日)才由江南省最后分立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所以一直没有省志”。但我在一些史志上(包括《江苏省志·地理志》)看到,江苏省建省于康熙六年(1667年),两者相差近百年。这两种说法不知孰是孰非,望赐教。 《江苏地方志》一读者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最早的城建于何时,古代文献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黄帝”时期(《汉书·郊祀志》);有的说是“种农”时期(《汉书·食货志》);有的说是“鲧筑城”(《吕氏春秋·君守篇》);有的说是“城郭盖禹始也”(《太平御览一百九十二引《博物志》)。考古发挖资料证明,我国在新石器  相似文献   

18.
全国地方志奖颁奖大会8月20日至24日在宁波召开,我省有8部志书获奖。其中《黑龙江省志·共产党志》、《佳木斯市志》、《哈尔滨市志·自然地理志》3部志书荣获全国地方志奖一等奖;《黑龙江省志·报业志》、《黑龙江省志·农机志》、《黑河地区志》、《哈尔滨市志·公安志》、《哈尔滨市志·金融志》5部志书荣获全国地方志奖二等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同志到会做重要讲话,并向获奖志书代表颁了奖。 我省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起步较早。十几年来,已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方动手,志办组织落实的修志格局。近万名修志工作者以存真求实,有胆有识,埋头编  相似文献   

19.
据唐人许嵩所撰的《建康实录》,曹丕代汉称魏在建安二十六年(221年),而吴、蜀之事皆随之推后一年;吴用建安年号一直到建安二十八年。这与《三国志》记载不合。陈寿亲历三国时期,所撰《三国志》可信性很强;《三国志》以降的史书记曹丕代汉事亦皆在建安二十五年;文献与长沙走马楼简牍中也没有"建安廿八年"的出现。这表明《建康实录》的汉魏禅代纪年必误无疑。  相似文献   

20.
1981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精装本《云梦睡虎地秦墓》一书,秦简《日书》图版及释文遂首次公布于众。10年来,海内外学者对《日书》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作为流行于战国秦代中下层社会的日常宗教迷信手册,《日书》集中保存了丰富的社会宗教文化资料,实应视为《史记·封禅书》与《汉书·郊祀志》的辅助篇,故对《日书》宗教内涵的研究发掘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学者在《日书》宗教研究方面已经提出许多颇有创见的观点。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战国时代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是处在领先水平;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则落后于山东诸雄,甚至落后于西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从思想文化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