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岩,位于青神县南约九公里的岷江东安,“号西川林泉最佳处,相传为第五罗汉诺矩那道场,又为慈姥所居,”因此又称之为“慈姥岩。”亦称“慈母岩”。 中岩分上、中、下三岩,当地习惯将其通称为中岩。据记载,中岩唐代开始建寺,经过北宋、南宋的大规模扩建,到明代时,中岩山中寺院众多,摩崖造像以及石刻碑文无数,已成为蜀中一处著名的佛教游览胜地。民间曾流传有“失游中岩,后游峨山”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西游新记     
古有“川南第一山”之称、“缩地小峨眉”之誉的中岩,位于四川省青神县城南9公里处的岷江东岸,全山分上、中、下三岩(三寺),通称中岩。相传为唐代高僧十六罗汉之第五罗汉诺讵罗尊者所辟道场,唐代建寺。 在中岩上寺有一座高数百尺,上侈下缩,形如观音菩萨“玉净瓶”的石峰,人称:宝瓶峰。在宝瓶峰旁边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青年时代求学的“中岩书院”。苏东坡在中岩求学期间,和书院执教、青神宿儒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小姐唤鱼联姻,也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在书院对面的慈姥峰岩壁间,有巨石凸凹成的孙悟空师徒头像,神形兼备。这几组画面向人们展示的便是——  相似文献   

3.
绝唱:千斤端砚○上官瑾桐端砚是最早为人们所发现的名贵砚石之一。端砚产于今广东省肇庆东郊的羚羊峡两岸,峡南斧柯山下有端溪,名贵的砚材主要产于端溪东岸的山上。宋代,斧柯山的砚石分为下岩、中岩、上岩、龙岩、半边岩等不同的岩位,其品质也有上中下之分。宋代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岩金矿山数量众多,目前来看生产能力超过25吨每天的矿山达到1200多座,但这并非代表岩金矿山本身规模庞大,相反其中大多为中小型岩金矿山。中小型岩金矿山型脉主要为石英脉型,实际形状表现为不规则脉型。岩金矿山开采大多采用以浅眼留矿法为代表空场采矿法,因此往往会在中小型岩金矿山中造成大量采空区。文章就岩金矿山采空区处理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其地当大庾岭南北交通干道,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通天岩石窟位于赣州市西北约12公里处,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汉有的一处佛教石窟。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天岩风景秀丽,林木苍郁,不仅有佛教摩崖造像,而且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的摩崖石刻。皆具相当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图一)。关于通天岩的情况,过去邵启贤曾在《赣石录))中辑录了通天岩的题刻。50年代和60年代亦有简要报导。通天岩的石刻造像分布在忘归岩、观心岩、龙虎岩、通天  相似文献   

6.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江县发现的东汉岩墓二百多处,一般认为形制较简单,一墓室附耳室者居多。这种粗造的单一石室墓,一般无纹饰,更无画象雕刻,是当时贫民所建。1988年在全面进行文物普查中。发现这些岩墓中部分岩墓画像石遗存极为丰富、壮观。特别是位于涪江流域的郪江上游广福乡李湾村柑桔梁岩墓群(1~15),及其分散于这个地区的其它岩墓。形制复杂多样,按其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80年代,普宁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先后发现了石牌区(镇)花鼓岩、流沙区(镇)龟山两处古文化遗存。其后经省、汕头地区(市)、中山大学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复查,获得一批遗物。现将调查所获简报如下。一、花鼓岩遗存花鼓岩位于普宁市西北,距市区约23公里...  相似文献   

8.
湘西岩板寨     
左超林 《旅游》2000,(7):47-47
如果你有机会到湖南湘西游览观光,建议你抽空去那儿的岩板寨看看:走进岩板寨,几乎到处都是“石”的世界,那一幢幢错落参差的岩板房,一条条曲折幽深的岩板巷,一口口爬满青苔的岩板井,以及那些原生古林的岩桌,岩凳、岩磨、岩臼等等,这眼前的一切无不令人怀旧之感油然而生,游人至此,就仿佛步入了一个遥远的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9.
1983年5月至1987年6月,为了弄清岷江上游支流杂谷河下游流域岩墓的文化内涵及同岷江中、下游地区东汉岩墓的关系,阿坝州文物管理所先后数次分别对汶川县克枯乡河坝村及龙溪乡和理县桃坪乡古城村以及理县薛城乡岩墓进行了调查。河坝村岩墓位于杂谷河东北岸,距汶川县城4公里,分布于河坝村附近南北长约500米的范围内,从  相似文献   

10.
江南石窟通天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赣州城的西北郊,距城区约12公里,是著名的通天岩风景区,这里发育着较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内岩深谷邃,古木参天,丹崖绝壁,石穴玲珑,因“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而名为通天岩,自唐代末年以来,这里便被开创为石窟寺,历时千余年,成为我国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通天岩现存有唐宋时期的窟龛315处,共计造像359躯,造像主要分布于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和翠微岩四处。 通天岩现存的摩崖造像,可划分为四组,一是位于通天岩与翠微岩相交接处的8尊菩萨造像,这8尊造像开凿于唐代末年,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两…  相似文献   

11.
石少颖 《民俗研究》2014,(2):121-134
朝宗岩文化的创设根源于韩国(朝鲜)社会传统的义理思想。历史上,朝宗岩文化虽然以明朝遗民崇明祭祖的形式传承,但朝鲜儒林始终是朝宗岩文化得以维持、复享并保留至今的重要力量。作为现今韩国境内唯一一处举行崇明祀典的场所,朝宗岩在历史与现代之间传递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朝宗岩文化颂扬了中韩先贤义士的义理精神,记录了两国间一段特殊的历史情谊,同时在历史变迁中,与崇慕传统、忠孝爱国、诚敬感恩的韩国本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韩国现代社会而言,朝宗岩文化并不纯粹是一种遗民文化。它既是宗亲同族间敦睦的纽带,亦是国家、民族和合统一的象征,对于今天韩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精神的塑造,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状元岩森林公园位于泰宁县北部风光旖旎的上清溪风景区,景区内存有古迹名胜多处,有西汉梅福隐居炼丹的“栖真岩”、南宋庆元二年状元邹应龙出仕前读书的“状元岩”、明代道士刑德兴隐居修炼的“琵琶岩”等,其中,尤以南宋庆元二年状元邹应龙读书处——状元岩为胜,游人前往观光揽胜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3.
榆林窟下洞子石窟崖体表面的风化是西北地区砂砾岩石窟中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PS溶液加固砂砾岩石窟表面的施工工艺,包括表面喷洒渗透加固、小裂隙注浆加固、表面做旧处理等。通过对不同的施工关键参数包括PS溶液模数、浓度、用量、喷涂压力、喷涂时间、渗透深度等进行计算和控制,现场对比试验分析研究得出,加固风化砂砾岩时出现的泛白问题主要由对PS模数控制不当,或者不适宜的加固工艺造成。PS加固风化砂砾岩的最佳模数为3.8~4。喷洒方式可选择低浓度多次喷洒,每次喷洒在前次喷洒充分自然干燥后再进行。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目前,在道路软岩边坡设计的过程中,一般会以以往的施工经验为主,结合自身施工经验并根据实际的地质条件下的边坡状况进行道路软岩边坡设计。文章介绍了软岩边坡的几何影响以及道路边坡上破坏的主要类型,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软岩边坡的坡度设计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血泪岩的血泪仇笔者根据《桂林市年》记载:“日寇搜山熏岩……临桂五塘村山岩,致死者二三百人”的史料,于1987年5月前往实地调查采访。五塘村(原属临桂县)包括垌上、木桥、木树头三个自然村,距市区约30公里,村西有座大吉山,原名大吉岩,该村为纪念日寇用烟熏死岩内208名老幼妇孺  相似文献   

16.
《中华遗产》2007,(7):11-11
南岩宫坐落在武当山南岩(又名紫霄岩、独阳岩)绝壁之上,上接碧霄,下临绝壑,周围峰岭奇峭,林木苍翠,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景色最美之处。南岩宫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宋、元均有较大规模建筑。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赐额“大圣南岩宫”。嘉靖三十一年增修扩建,共有殿宇640余间。南岩宫建筑群在总体布局上匠心独运,巧借地势,依山傍岩:在手法  相似文献   

17.
<正>无论从考古类型学还是造型的艺术风格来看,汉代至宋代中国牛的意象和形象都没有可以与江津四面山灰千岩岩画上的牛进行比较的对象。这说明灰千岩岩画不是从汉至宋这段时期的艺术作品。明清以后的牛与灰千岩岩画的牛更不可能相关,因为单独出现的牛在明清岩画和绘画中完全不见踪迹。此外最关键的是,灰千岩岩画的侵蚀程度与明清摩崖题刻相比,要古老得多。那么,是不是可以往前追?譬如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乃至旧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18.
正六祖慧能大师(638~713年),唐朝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中国禅宗文化的真正创始人,对世界佛教文化和中国佛教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东方三圣人"之一。毛泽东也高度评价六祖慧能对佛教思想的贡献,认为慧能是佛教中国化的真正奠基人,是中国佛教的始祖。毛泽东还说过广东历史上出了两位伟人:一位是国父孙中山,另一位是六祖慧能。象州县城郊西山有六祖岩,岩中及岩左上方现有六祖岩、重塑六祖圣像碑记、真隐岩、东海释隐迹处记、燕公书等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19.
燕与燕岩     
有岩无燕非燕岩,有燕无岩无所栖,岩为燕所聚,故为燕岩。燕与燕岩鱼水相依,息息相关,是金丝燕聚集群居的胜地。  相似文献   

20.
<正>端砚因产于古代的端外l而得名。由于它与众不同的石质和美妙的石品花纹,以及"发墨不损毫"的特点,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位于我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问世于唐初武德之世,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陆续发掘的坑口有老坑、宋坑、苏坑、坑仔岩、宣德岩、古塔岩、朝天岩、白线岩、梅花坑、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