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脸谱     
托尔斯泰"复活" 继《战争与和平》后,又以长篇巨著《安那.卡列尼娜》震动世界文坛的苏联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为了避免采访、宴请、求签名的包围,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对佣人说:"从今天起,我‘死’在这房里了。"此后,每当有人来访时,佣人便作出十分悲痛的神情说:"先生死了,死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卢作孚之死     
2005年4月21日,《南方周末》刊载了卢作孚先生幼子卢国纶写的《卢作孚之死》一,翔实地披露了卢作孚去世前的一些情况,分析了造成卢作孚之死的原因。李肇基是民生公司高层管理人之一。1978年前后退休在家,撰写了约三四十万字的回忆录。其中对卢作孚之死有一些甚为悲痛的回忆。我们从中找出了有关卢作孚去世前后的几段回忆,整理成,题目也是《卢作孚之死》,让大家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卢作孚之死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3.
《武汉史资料》2005年第4期和第7期刊载了李肇基先生的两篇章,一篇是《卢作孚归来的前前后后》,一篇是《卢作孚之死》。两涉及父亲卢作孚的多处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3年2月马传德先生著《币海拾贝——马传德谈钱币珍闻》出版发行。作者系马定祥先生次子,自幼耳闻鲜为人知的钱币珍闻、泉坛往事。该书由稀有古钱故事、珍品机制币漫谈、罕见珍钞笔录、钱币学探幽手记等内容组成,披露了数十种古今硬币和纸钞的发现、流传真相,对一些钱币界有争议的钱币作了考证,并对国内钱币收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及世界钱币收藏潮流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的两件事,促使我写这篇文章。一是一代儒学大家汤一介先生逝世——就在汤老去世前不久,央视新闻竟花3分多时间,报道《汤一介以死编撰〈儒藏〉》,真可谓一语成谶;二是我如今厕身的广东人民出版社七卷本《葛剑雄文集》出版,其中一卷是《悠悠长水谭其骧传》(修订本)。由此,我从汤一介想到了谭其骧。汤一介先生生前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儒藏》编撰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6.
胡冰 《文物》1953,(11)
一、在‘吶喊’自序中,魯迅先生曾經很生動地叙述了他在北京紹興會館裏鈔古碑的情形: ‘S會館裏有三間屋,相傳是往昔會在院子裏的槐樹上縊死過一個女人的,现在槐樹已經高不可攀了,而這屋還沒有人住;許多年,我便寓在這屋裏鈔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麼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唯一的願望。……  相似文献   

7.
胡峤陷辽记疏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萧翰闻德光死,北归。 萧翰,北府宰相萧敌鲁之子,而应天太后之甥,《辽史》卷百十三有传(其人又见《耶 律屋质传》等。按:萧翰之名,李崧所制。参《新五代史》卷七十二附录一卷《契丹》上, 又《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五《后晋纪》六齐王开运三年十一月及卷二百八十六《后汉纪》  相似文献   

8.
湖北的"寄死窑"与胶东半岛的"模子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勇  王桂芳 《民俗研究》2005,(1):235-237
近日读了刘守华先生《走进“寄死窑”》一文,因其与胶东半岛的某些传说故事及风俗有些相似,特叙述如下,不当之处,请各位先生指正。  相似文献   

9.
今年四五月份,央视一套连续三期播出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之《易中天溉该片导演是王映漳,这里发表的是她的导演手记,原名《片子之外》。  相似文献   

10.
楼阁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相对单层屋而言,楼阁建筑技术最为复杂,研究意义重大。我国楼阁起源甚早。石璋如先生的《殷代地上建筑复原的第二例》认为,"乙二十一基址  相似文献   

11.
《石语》是钱钟书先生去年才出的一本书,内容是他60年前与当时著名诗人。学者陈衍先生的谈话记述,颇为学术界关注。我感兴趣的是,钱钟书老在书中提到了清末的一位贵州贵阳籍人士——陈田。《石语》中这样写到:余作《元诗记事》,煞费苦心,以材料少,集匪易,不比《宋诗记事》之俯拾即是也。钟书问曰:“有陈田者,作《明诗记事》,极为掩雅,不知何人?”文曰“田字松山,贵州人,官御史。家中堆床塞屋,告明人别集,《记事》一书,盖罄一家财力,聚一生之精神为之……余《近代诗钞》中选陈诗二首,世兄岂忘之耶?”这短短几十字,概述…  相似文献   

12.
郑日 《文史博览》2010,(3):45-45
<正>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死了。有人发现:在斯大林寓所的唱机里,放着一张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的唱片——显然,这是斯大林最后在听的音乐。说起这张唱片,有一段隐秘而又离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刘延兵 《百年潮》2010,(2):66-67
邓拓先生的《燕山夜话》中,有一篇《中国古代的妇女节》,其中谈道:“说起妇女节,现在一般人只知道‘三八’节,谁都不会想到中国古代也有妇女节。这个妇女节的由来,虽然带了很大的神话成分,但是它主要以生产劳动、恋爱和婚姻问题为内容的。这个节日就是中国阴历的七月七夕。”实际上,不仅中国古代有“妇女节”,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先生认为:“司马迁之死是有问题的”,他很可能在写作《报任安书》之后“再度下狱致死”。(《关于司马迁之死》,载《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四期)郭先生的推断是有根据的。他的根据是汉人卫宏的《汉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句下裴骃《集解》注引)  相似文献   

15.
衷鑫恣 《文史天地》2022,(10):29-33
<正>一小说家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作于1990年代初,曾获“茅盾文学奖”,乃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的故事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关系不浅。尤其书中主角“朱先生”,原型即为清末关中大儒牛兆濂;由族长“白嘉轩”引入、白鹿村人人诵读的《乡约》,原是北宋关学代表吕氏兄弟的老物件。这方面,陈忠实创作手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卞寿堂专著《〈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已经说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16.
蜀蚕丛纵目     
《华阳国志·蜀志》:“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此应如于省吾先生所说,是当地“圆眼”或“横目”的土著对外来的“纵目”(斜眼)人的一种称呼。蚕丛目纵,似与其以“蚕”为图腾化身有关。叶玉森先生认为甲骨文有“蚕”字(参见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编》13.3),见于《铁云藏龟》185.3,233.2(参见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14.4590);又见孙海波《甲骨文编》(13.2)但是学者对此字是  相似文献   

17.
田子馥 《民俗研究》2002,42(4):173-181
享受着现代化交通、现代化通讯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青年人读着曹保明先生的《乌拉手记》(学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所描写的一二百年前关东大地那些民俗场景,可能会感到特别陌生和惊诧。但是这里没有阿拉伯长老们的“天方夜谭”,没有古籍间辗转雕琢的旧痕,这些“刚健清新”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宜泉 《收藏家》2004,(12):44-44
《收藏家》第九期刊登黄鼎先生《陆俨少画价今昔谈》中提到了近年来市场所见陆俨少先生一些《山水》伪作。但只看到拍卖图录没有对原作细鉴,下此结论,我认为太过武断。例如其中所举陆俨少的一幅山水,藏家携原作给我过目。此图69×34厘米,纸本,1982年10月作。画面题诗:“花片粘朝雨,溪流漾碧苔。耕云人去也,野屋燕飞来。壬戌十月陆俨少。”  相似文献   

19.
《羊城晚报·文史丛谭》1997年12月12日及1998年2月20日先后刊登宋位《黄世仲之死》(人物志)和陈华新《民元广东一大冤案——兼谈黄世仲之死兼与宋位先生商榷》(争鸣篇)两文后,1998年3月5日又刊出宋位与陈华新争鸣之文《再说黄世仲之死——从学术规范看〈民元广东一大冤案〉》(争鸣篇)。拜读后,特提出拙见。 3月5日宋文曾言“总之,笔者认为,黄世仲对辛亥革命和近代文学的重大贡献都是无可争议的。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70周年(1925年3月12日—1995年3月12日)。一本关于孙中山逝世,举国悲恸,以挽联表达哀思的挽联专集,已由湖北荆门市政协刘作忠编辑、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的问世,是作者纪念孙中山逝世70周年奉献的一份厚礼! 去年8月,笔者从《团结报》读到一篇“《挽孙中山先生联选》历艰面世”文章,深受作者的高尚情操所驱动,与之通信,购得10册,供收藏及赠友。得书后读之,心潮澎湃。当读着:”一纸遗言箴后死,万人空巷吊先生”、“三十年未竟大业,廿四史无此完人”、“百粤旌旗惊后死,九州缟素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