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赴日本留学时间考贾天运,刘爱英关于李大别赴日本留学的时间,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是1913年冬。近几年来有一种新的说法,认为李大钊赴日留学到达日本东京的时间为1914年1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李...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与幸德秋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与幸德秋水刘民山李大钊与幸德秋水的关系,在史学界、特别是在李大别研究领域中,已经争议很久了。过去,中国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李大钊留学日本后,接受了幸德秋水的影响。日本学者对此意见不同。他们经过对李大钊在日本学习期间有关学籍资料、政治活动以及生活...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自日本留学归国之后,在北京结交了一些新的文友,其中就有出版近代学者研究西方史的开篇著作《西洋大历史》的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李泰棻.  相似文献   

4.
我在苏联的风雨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年9月初,李大钊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华北分会主席名义,在北京组织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考试,我有幸参加并得以通过。这年10月5日,经段纯、颜蔚辅同志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北大”支部书记李国瑄的主持下,我在镰刀斧头旗下宣誓入党。在欢送赴苏留学的茶话会上,李大钊指定我为小组长。10月中旬,我们一行五人离开北京南下上海,准备乘“得富利”号轮船赴苏俄。 经过长途旅行,我们途经海  相似文献   

5.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陈荣昌作为晚清云南官绅赴日第一人远赴日本考察学务,所作《乙巳东游日记》一书.详录其行程、考察内容、观感,反映了晚清中国边疆官吏非常重视派遣学生留日,并且提供了大量这一时期云南留日学界的第一手资料。在研究此期云南官吏的日本观及个人思想的嬗变历程、云南的社会变迁、云南地方政府对派遣学生留学日本的态度与看法、云南留日学生等问题具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孜正 《民国档案》2004,(3):97-100
抗战时期属于近代以来的国难时期。在此特殊时期,除了各地伪政权为了进行奴化教育向日本派遣了一些留日学生,沦陷区内也有部分学生自费留学日本。那么青年们留学敌国的原因何在?目的是卖国抑或救国,还是仅仅想在乱世中求得一己稳定生活?本文在对原始史料梳爬和相互印证的基础上,就1937年后汪伪江南统治区和华北沦陷区的中国青年为何未去内地升学和赴日留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图填补中国留学史上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7.
1914年元月至1916年5月,李大钊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使他摆脱了“言治”拥袁思想体系的束缚,大踏步前进,成为激进民主主义者,为日后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奠定了基础。考察这个时期李大钊的革命活动,对研究民初留日学生运动,探求中国马克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始产生于1919至1927年间,即“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大钊是第一个拓荒者。“五四”运动以前,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四”以后,他写了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日本亚细亚大学任教期间,通过资料查询和走访调查,发现了被我国中日关系史及留学日本史研究界忽视了的有关日本战后首批正式招收中国留日学生的史料。史料证明,战后第一批留学日本的是中国香港地区的学生,这既是中日两国在战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侧面,也为战后日本亚细亚大学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0.
顺治九年(1652),一艘赴日本贸易的苏州商船回国。史学界对该商船的赴日时间及贸易方式存在争议:一说是1644年赴日,在日本进行了八年的海外贸易;一说是1650年或1651年私自出海,交易完毕后即回国。本文根据明清档案及朝鲜史料对该事件的记载,以及当时中国、东南亚、日本之间的贸易状况进行综合考察,可以肯定该商船是于1644年前往日本,并在日本与交趾之间从事贸易活动。  相似文献   

11.
由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发起主办的中国1990年清先史国际学术讨论会8月28日至9月2日于风光秀丽的吉林市召开,赴会的中外学者57位,其中有日本满族史研究会学者九人,与会学者提交论文33篇。会议以清前史领域之海西女真为主题,集中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一、海西女真名号,位置。关于明代海西女真名号,中外学者向有种种解释,本次讨论会首当其冲.王崇实先生认为,“海西”之称始于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五月,元政府设立海西辽东提刑按察司,  相似文献   

12.
郑凯旋 《百年潮》2024,(1):73-78
<正>陈望道原名参一,又名融,字任重,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1915年初赴日留学。留学期间,陈望道与当时的日本社会主义学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交往甚密,因受到他们的影响和鼓励,青年陈望道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1919年,归国后的陈望道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3.
周军 《文史精华》2012,(2):11-18,1
研究李大钊的中外学者很多,介绍他的书籍和影视资料也不少。北京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修建的。墓碑碑文写着: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美国图书情报百科全书》中也有“李大钊”词条,称他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李大钊也随着这股热潮,于1913年踏上了日本的国土.李大钊的家乡所在地——河北省乐亭县,濒临渤海,距中国近代工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的唐山较近.1889年他出生时,那一带的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唐山至天津的铁路修成后正欲向秦皇岛、山海关延伸.这使他自幼就受到近代思想的影响,极想富国强民,使国家早日实现近代化.基于此,他接触新学较早,在永平府中学读书二载后,就在京奉铁路全线通车的1907年夏天,“感到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天津当时为直隶总督府所在地,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是袁世凯创立的一  相似文献   

15.
孟红 《文史月刊》2008,(5):4-13
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中,最长寿的就是被后来称为党内“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在建党之前,他与李大钊、陈独秀有着同样的人生经历.由读私塾、考秀才、任教到赴日本留学,了解到共产主义思想,再回国革命。在我党创始之初的“一大”代表之中,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从上世纪20年代直至70年代,惟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毛泽东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已经妇孺皆知,那么.董必武这位中共元老又是走过怎样一条壮丽的革命人生路呢?  相似文献   

16.
刘敬坤 《江淮文史》2007,(2):114-117
谭佛心先生,皖南泾县人,清末赴日本留学。程家柽也是泾县赴日本的留学生,可能与谭佛心先生同时。据说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谭佛心是入盟的第12号盟员,证之后来谭先生对国民党大老的称谓来看,传说是可信的。谭先生在日本3年,可是连一句日本话也不会说,一口泾县方言,听起来十分难懂。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史料学的思路建国四十年来,学术界对史料的议论可谓多矣。关于对“史学便是史料学”观点的批判,关于史论关系的争论,关于治史道路的所谓史料派与史观派的分歧,等等,可以说辩论相当激烈。结果呢,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对有关史料学对象的研究也没有引向深入,至今人们还大多认为史料学仅仅是研究处理史料的原则和方法。我们的先人遗留下大量珍贵的史料学遗产,可是在我们手中并不曾使之系统化、理论化。问题的症结大概在于我们对史料的涵义以及史料、史学的理解不那末辩证所致。早在二十年代,李大钊同志在《史学要论》一书里就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历史学以及历史学系统等概念,他把“历史”区分为客观历史和写的历史,又把历史学(广义的)区分为记述的历史和历史理论(狭义的历史学),等  相似文献   

18.
田申 《纵横》2011,(4):59-60
田汉,原名田寿昌,1898年3月1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得亲友资助,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并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期,参加李大钊等创建的少年中国学会,与郭沫若等筹组创造社,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9.
刘文典(1889—1958),安徽合肥人,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1909年赴日留学,1912年回国。1913年再度赴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秘书。曾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任教,对诸子百家颇有研究。专著《淮南鸿烈集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近代上海开埠后西学东渐最重要的据点之一,墨海书馆同时是中国具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知识分子的摇篮及上海地区的文化中心,在中国印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墨海书馆迁址与停业时间是学术界关注已久的问题,很多学者都曾撰文对此进行过探讨。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墨海书馆何时搬迁、何时彻底停业等问题,学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本文从现存的史料入手,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探讨,以期还原历史真相,找到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