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葬墓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在火葬的墓葬礼仪中,一个重要明显的区别于其他葬式的特点就是火的使用,现在能够观察到的火葬墓均掩埋于地下,且基本属于一次葬、二次葬的范畴。东北地区的火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焚烧一次葬的尸体,二是焚烧二次葬的骨骼,本文将重点分区讨论东北先秦时期的火葬墓情况,东北地区的火葬墓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辽东半岛和吉林中东部地区,纵观前人研究文章,有关于火葬墓的研究仅停留在文化谱系或者墓葬结构等方面,而对墓葬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以及火葬墓分区此类问题上关注较少,本文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辽上京城周围是辽代火葬墓最为集中的地区,仅以近年来出土的带有墨书铭文的若干骨灰匣或匣板为例,说明辽晚期上京周围火葬情况.火葬墓主多为佛教僧人,但也有部分为上京衙署官员及平民.墓主几乎全是汉人,契丹人极少.这充分说明契丹人统治下的辽上京人口仍以汉族为主体,可窥见当时汉人的社会地位及崇佛风尚.  相似文献   

3.
禄丰火葬墓及其青花瓷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概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盛行火葬,过去有人对此作过一些调查发掘工作。1973年,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发现了不少火葬墓。墓地主要分布在禄丰县城西北25公里的黑井公社石龙镇后山,约有火葬墓四百座。  相似文献   

4.
李伟敏 《考古》2012,(5):65-73,109
北京地区发现的火葬墓属于辽、金、元、明、清等时期,这些火葬墓在构筑材料、形制、葬具等方面均不尽相同,墓主有汉人,也有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火葬墓较为盛行,明朝时期有所减少,至清朝时又有所增加。火葬习俗的变化与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和统治者对火葬的态度及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5.
茂汶羌族自治县元、明时期的石棺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6月,茂汶县文化馆文物工作人员去该县三龙乡进行民族调查时,在该乡河心坝寨发现了一种火葬墓,并清理了已暴露的两座残墓。1984年4月,县城近郊前锋乡上南庄村民傅树清在挖屋基时,又发现火葬墓多座。我馆工作人员闻讯赶赴该地并清理了其中三座,另外又采集到八件火葬墓出土遗物。现将清理情况报导于后。  相似文献   

6.
四川西昌北山、小花山、黄水塘大石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9月至1986年3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我馆先后在西昌北山、小花山和黄水塘抢救发掘了3座大石墓。清理情况如下。北山大石墓此墓位于西昌北山南麓缓坡地上,南距西昌城约1公里。1985年9月,四川省武警总队三支队在此打井时发现,随后我们进行了清理。此墓曾遭严重扰乱。墓顶盖板石上和墓室周围有不少大理时期的火葬罐;墓室中部有大理时期加砌的一堵高1.7米的石墙,将墓室分为两半,内置火葬罐近10个。墓室狭  相似文献   

7.
石椁墓是北京地区金代中期以来的主流葬制,主要分布在金中都的"政治重地"和"商业中心"。它的使用者"非贵即官",上至帝王、后妃,以女真贵族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士人高官。石椁墓的形制规格在金代大致经历了完颜亮时期的形成阶段、金世宗时期的发展阶段和金章宗时期的成熟阶段这样一个过程,在金章宗泰和至卫绍王大安年间达到鼎盛。火葬习俗在石椁墓中乃至当时社会都非常流行,金代帝后采用的尸骨葬应该与当时的宗教政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云南省禄丰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青釉附加堆纹带盖火葬罐(编号为L0028),1996年5月出土于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的一座火葬墓,此墓由6块砖拼砌而成,其中一块砖用朱砂题有“天运宣德四年五月”的券文[1],宣德四年即1429年,因此这是一件难得的纪年火葬罐。  相似文献   

9.
闫红贤 《文博》2022,(2):41-47
火葬墓是陶寺文化较为特殊和少见的埋葬现象,它并非晋南地区的文化传统,而是“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常见的葬俗。从龙山时代开始,“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强势兴起,中原与“边地”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火葬墓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传入晋南地区,是陶寺文化葬俗多元化的表现之一,也是“中心”与“周边”文化交融和人群变迁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丧葬观念及文化传统的差别,火葬墓并未被陶寺人群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0.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冕宁县境内,散居着一支勤劳、勇敢而又古老的民族——藏族。解放前,这支藏族曾被称为“西番”。明代时,由于当时的冕宁城周围,“环而居者,皆西番种”,故冕宁又被叫作“宁番”。说明他们进入当地的历史至迟当不晚于明初。在葬俗上,这支藏族由长期实行火葬并盛行用石板筑墓,以后直到清同治、光绪前后,在邻近汉族的影响下才陆续改行土葬。因此,留下了许多明、清时候的各种形制的火葬石板墓。这对于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石棺葬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辽代火葬墓及相关问题试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北京地区陆续发现了40余座辽代火葬墓,其形制可分为土圹砖室墓和砖石混筑墓两类,以圆形为主,墓主人多为汉人。北京地区辽代火葬流行主要受佛教影响,同时亦与契丹人的火葬风俗有关。  相似文献   

12.
泉州、南安发现宋代火葬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3年至1974年底,福建省泉州市文管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单位,在泉州、南安先后发现和清理了四座宋代火葬墓。一、1974年10月泉州市城东公社前头大队社员在桃花山罗钟东北的山坡上,发现宋代火葬墓一座。墓室系砖石砌成,椭圆形,  相似文献   

13.
1980年春,在四川省西昌市北山白骨塔东侧农田里,农民改造耕地时发现多座古代火葬墓,其中一座出土5件较为珍贵的铜俑。北山位于西昌城北门外,发现火葬墓的地方为一处古代火葬墓区。据调查,此处地表原立有许多石质墓幢和圆形墓标,后在垦荒中被清除。这批火葬墓均发现于地表下50至200厘米处,火化后的人骨置于陶罐内。出土铜俑的墓发现于地表下约50厘米处。墓为竖穴土坑,内置依次套装的四重罐,罐下置一砖,砖长32、宽18、厚4.5厘米。外三重罐均为陶质,已残毁。最外一重罐有盖,盖顶有桃形把手,器外壁塑七瓣莲花瓣纹,花瓣间各饰一乳丁。口径约36、腹  相似文献   

14.
万历五彩洗     
1964年4月北京安定门外大屯村公社社员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五座清代墓葬。这几座墓葬均为火葬墓,都是用砖砌成正方形的墓室,上面平铺着石板。其中一座墓室较大(2.5×2.5米),惜已在解放前被盗掘过,此墓东西两壁镶有壁龛,壁龛内随葬品早已被盗空,墓室中央有棺床,上置嘉靖官窑骨灰罈一个,棺  相似文献   

15.
<正>甘青地区先秦时期丧葬习俗多样,火葬是其中的一种。中国古代对火葬就有记载,如《墨子·节葬下》~①、《列子·杨朱》~②、《荀子·大略》~③、《吕氏春秋·义赏》④等。甘青地区的寺洼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火葬墓实例,是将人骨火化后放入骨灰罐埋葬。~⑤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论述西北的火葬是羌族的习俗,~⑥火葬墓纳入二次扰乱葬,~⑦认为火葬是巫师、长老等阶层的专属葬俗~⑧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1959年,云南大理发现一品《大理国彦贲赵兴明为亡母造尊胜墓幢》。它反映了大理国时期大理白族盛行火葬的习俗,白族对尊胜佛母的普遍信仰。墓幢上的"元亨"纪年题记,对于订正文献中有关大理国的纪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随着各地宋辽西夏金火葬墓被不断发掘,徐苹芳等学者率先对宋元火葬展开专门研究,六七十年代,日本、美国学者也屡有成果问世。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社会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发生了较大转变,这推动了学界对宋辽西夏金火葬习俗的研究,在仪式和墓葬特征、区域分布、社会经济文化与宗教信仰、国家制度与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多有斩获。  相似文献   

18.
劳动村元墓为并穴双室 ,可能属于夫妻火葬墓。墓内雕刻精美 ,出土炉、瓶、盏为组合的影青瓷器多件 ,上面有典型的铁锈花装饰 ,是非常珍贵的元代瓷器。该墓对于研究元代丧葬习俗和元代瓷器是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1978年3月25日,我正在当阳赵家湖发掘楚墓,突然接到单位──—湖北省博物馆打来的电报,说在随县发现了巨大的木淳墓,比天星观一号墓要大三倍,命我速回为发掘这座大墓作准备工作。我心中有些犯疑:天星观一号墓是湖北省刚发掘完的当时属最大的楚墓,木椁长8.2米、宽7.5米,已相当惊人;随县发现的这座墓竟比它大三倍,这会是什么样的墓呢?会不会是数字搞错了?或者是几个墓连在一起,错看成一个墓了呢?我怀着诸多疑问和希望回到武汉。情况得到证实:电报内容无误。这座新发现的墓不仅规模特大,经初步勘探保存情况亦好。我当时惊喜的…  相似文献   

20.
2012年3月,在四川仪陇县新政镇东北三安置区的基建施工中发现一座宋代仿木构石室墓.墓室仿木构壁龛中雕刻高僧坐像,陶罐中均有骨灰,推测该墓应为僧人合葬墓.该墓的发掘为四川地区宋代火葬墓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