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南晖 《文献》2003,2(1):31-46
通常所谓国史,指的是官修本朝史.①其修撰当肇始于班固领衔草创的<东观汉记>.  相似文献   

2.
正本次会议以"陈云与党史、国史研究"为主题,很有意义。陈云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之一,他是党史、国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重大决策的亲历者、参与者,他的一生与党史、国史密不可分。陈云同志的光辉思想不仅是党史、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研究党史、国史的活的灵魂。陈云同志是实事求是的典范,他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弘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鲜明地  相似文献   

3.
对国史中的问题要全面客观地加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今天开幕了。这是一次检阅研究成果的年会,交流研究经验的年会,开展新的研究任务的年会,很有意义。我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认真、勤奋研究国史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就研究国史谈一点体会。新中国成立已经58年了,这是历经艰辛、很不平凡的58年,是在曲折中前进并不断取得  相似文献   

4.
买地券是我国自汉代以来随同死者埋葬在墓中并反映死者对墓地购买和私人占有权属观念的一种明器。相当于现在的“土地证”。四川达州市共出土了4方,其中2方宋代,2方明代。这4方买地券从券文来看均属晚期买地券。  相似文献   

5.
仲山父食采于今河南济源市"阳樊"之前,"樊"之名已经存在。周宣王分封仲山父之樊国在信阳,姬姓,后灭于楚,公室被安置于今襄阳,于是今襄阳有樊城(邑)之名,后楚文王曾以之为都称樊郢。至于齐地樊国,为嬴姓,应是土著东夷人所建,后为莒国所灭。  相似文献   

6.
陈国史考     
陈国是有虞氏帝舜之后,周武王灭商,封有虞氏之裔妫满于古陈部落故地,因也叫陈。东周初年,原与蔡、郑同为中原大国,后因楚、齐、晋兴起,交争于中原,陈国居于四战地域,无日不处于战争的气氛之中,国势日趋衰弱,加之陈国君臣荒淫无度,相  相似文献   

7.
蔡国史考     
在今河南省上蔡县境内 ,曾有一个古老的诸侯国存世。它兴于西周 ,亡于战国 ,历时近 6 0 0年 ,这就是载于史册的西周封国之一———蔡国。其都城就在今上蔡县城关 ,至今遗迹尚存。物换星移 ,沧海桑田 ,古蔡国虽然早已成为历史的沉迹 ,但透过历史的迷雾 ,人们依然能够窥视其昔日的概貌。蔡国 ,姬姓 ,侯爵。有上蔡 (今河南省上蔡县 )、新蔡 (今河南省新蔡县 )、下蔡 (今安徽省凤台 )、高蔡 (今湖北省襄阳西南 )和望蔡 (今江西省上高县 )。公元前 11世纪 ,周武王灭商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国家———西周。为了有效地统治新征服的地区 ,…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王长丰 《中原文物》2006,8(1):65-68
本文运用殷周甲骨卜辞与殷周金文方国族氏徽文字互证的方法,对殷周时期的“竝”方国进行了综合研究,考证出“竝”方国的地望在今河南固始附近。  相似文献   

12.
李凯 《东南文化》2007,(1):80-84
豳公盨铭文的再读,对弄清迄今争讼不绝的启益关系的悬案的来源有很大帮助。现存的战国以后文献的分析与豳公盨铭文的佐证指向“启干益位”说;“益干启位”说有可能是源于西周中期以后,人们对豳公盨“益奸懿德”一句的误读;“益启揖让”是孟子对上古时代禅让故事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齐量制刍议     
赵冉 《文博》2021,(1):58-62,103
齐国量制本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从战国开始发生急剧变化,与其他诸侯国量制趋于统一,"斗"进入齐国量制系统。这一过程并非是突然发生的,"斗"初始用"/卮"来指称,在《考工记》中"豆"这一旧量单位被借用来表示"斗",直到战国末期"斗"方正式成为标准量制单位。  相似文献   

14.
“启居黄台之丘”及相关问题考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启居黄台之丘”应与新砦龙山城相关。  相似文献   

15.
周人名商为殷,或者以为出于敌忾,或者说有尊敬之意,还有说殷是夷字的繁体、省借,称商为衣(殷)是指商人为夷人。理由皆不具足,而且方法上存在严重缺陷。实则商名本身即天命神佑之意,代表上天以临下土。周人代商,天命归于周,商当然不宜再为其称名。周人于是以其兴起之主汤之旧邦郸(衣、殷、卫),也是殷人的聚居之地,名其族邦。这既符合周人心理,也是商现在为“小腆”的现实相一致。殷是地理与民族概念、旧称,而商则是殷人曾经代表天命的徽号。  相似文献   

16.
从考古发现看西周燕国殷遗民之社会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伟 《中原文物》2001,(2):55-59
本文利用考古及金文、文献资料,对燕国的殷遗民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燕国对殷遗民采取的是安抚、利用政策,其中的一部分殷遗贵族仍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但大多数殷遗民成为燕国平民阶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谢良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1):35-43,213,214
西汉时期夷夏关系的嬗变是从汉初迫于军事劣势所形成的政治上的“夷夏并尊”到汉武帝时期凭借国力主动“纳四夷于华夏”。汉初,在“并尊”格局下,汉廷想要通过“用夏变夷”和使匈奴“渐染华风”来改变当时的政治困境,并未成功。汉武帝即位后,通过对夷夏关系的反思,采取了“纳之华夏”与“夷夏之防”两种政策。进而认为我国古代的政策一直是南北不同,但总的趋势是在夷夏一体的大格局不变之下,南边逐渐华夏化,北边保持华夷秩序。  相似文献   

18.
"周代杜撰夏王朝说"是不能成立的。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表明周代"杜撰"出一个夏王朝。周人"杜撰"夏的推断不合情理。出土文献材料表明,周代之前已有夏。无论是"战国杜撰说"、"东周杜撰说",或是"西周杜撰说",都与历史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9.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夏商考古学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育彬 《华夏考古》2002,(2):101-106
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历史是每个国家的共同追求。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 ,绵延流传 ,从未中断 ,世所罕见。无论是战乱、暴政或外族入侵及水旱灾疫 ,都未能阻止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历史的长河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造就了民族的伦理道德 ,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数千年来 ,我们的祖国虽然经过多次分裂 ,继之而来的是又一次的大统一。但中国历史还缺少夏商周以前和夏商周大部分的确切年代 ,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 ,只能依照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 84 1年 ,再往上…  相似文献   

20.
夏王朝时期的都城设置复杂多变。禹之政治中心阳城位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北,同时禹可能又在晋南分设三个辅助性的政治中心。启时期的政治中心应在颍水上游地带,位于禹州市境内的阳翟与位于新密市境内的黄台之丘两者并存,同为启之都的可能性很大。太康至桀期间,夏王朝以伊洛盆地的斟寻为都。二里头遗址应为夏都斟寻,其始建于太康时期,止于夏桀之末,中间未经中断或废弃。文献所载的商丘、斟灌、原、老丘、西河、安邑等夏都,不属于一都制前提下、废旧立新性质的都邑,有的甚至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都邑。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后羿代夏期间夏王朝的临时性政治中心,如商丘、斟灌等;二是夏王朝因政治、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辅助性都城,如原、老丘、西河等;三是桀都斟寻被商汤攻陷之后的逃难之地,如安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