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92年,拙著《中国影戏》出版后,赓即着手搜集傀儡(木偶)戏的资料,准备撰写《中国木偶戏发展史》。十多年来,我搜集的中国傀儡(木偶)戏的原始文献史料和田野作业材料已达十余万字,有关傀儡(木偶)戏的论文、专著和图片资料堆积盈米。只因我的研究领域过广,战线太长,无暇整理这些庞杂的资料,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其问,我的影戏专著在德国和台湾又出版了两本(《四川灯影呦、《中国影戏与民侄涝),但是傀儡(木偶)戏的文章才发表了两篇(《浅谈被单戏》、《水傀儡戏重考》),更多的篇章尚为腹稿。人生易老,去日苦多。鲁迅先生说:“时间就是生命。”不无端地浪费时间,赶紧做点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也算延续生命吧!于是,挑灯夜战,将我考虑多日的观点,以札记形式陆续刊布,庶几对年轻学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傩戏,又称“端公戏”或“傩堂戏”,是一种“端公”(巫师)为“春傩还愿”等所演出的一种祀神而娱人的戏。因演出多在百姓堂屋之中,故称傩堂戏。石吁滩戏,始于宋、元时期,明、清之际便崭露头角。在《石轩府志》“奇观论”中有记载:“吁属楚尾,信鬼重巫,酷有湘、优间风。秋尽冬来,腊余卷前,比户春滩鼓角,烧拥铃锣,歌唱之声响彻昼夜。”民国时期,石吁境内排戏班子有100余个,活动于县城、本区、白沙、龙塘等地。其中较著名的,有晏明姚绍清摊戏班、乐桥王清廉摊戏班、么鹅吴忠仁滩戏班、青阳陈正中排戏班。建国后,摊戏堂一度停…  相似文献   

3.
史耀增  张敬梓  沈宇 《旅游》2008,(5):70-75
人常说:“不吃踅面,不看线(戏),不算到过合阳县”。合阳是陕西渭北高原、黄河岸边神奇而古老的县城。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线腔木偶戏、跳戏、上锣鼓、面花等民间艺术,无不闪耀着灿若星河的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4.
田兴国 《丝绸之路》2012,(22):17-21
“傩愿”是武陵地区普遍流行的民间文化形态之一.傩的明确记载出现于汉族文献资料,它的源流脉络纷繁复杂,但其演变流程比较清晰.“愿”根因于人类现实的生存心理状态,以及对目标、外物、某种境界的期许等,其涵盖了人类生存的全部.北方黄河流域特别是敦煌驱傩仪式表达佛愿实质,南方长江流域特别是武陵地区,以本地巫文化(结合道教)为根基,以驱傩为仪式展演方式,结合民间生活之愿,最终凝结成“还傩愿”文化形态.在缺少文献支撑情况之下,民间文化形态只能在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发生”视域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5.
凡属“花脸”行当的演员,都很注意包公形象的塑造,著名黄梅戏艺人李世寿(1892—1939)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当年黄梅采茶戏舞台上著名的“活包公”,早年项雅颂“铺堂”不久,曾有幸跟他同台唱过二路小生,对其扮演的包公戏记忆犹新。本文根据著名黄梅戏艺人项雅领、余海先、熊利华、桂三元等人的座谈,以及在李世寿家乡调查的材料整理而成。李世寿家住南来岳武穆的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的“五郎关”(今黄梅县大河镇杨梅岭)附近,从小就喜欢岳飞的故事和岳家兄弟的轶闻、传说,及长学成了岳家拳,是晚清至民国初期黄海采茶戏艺人中唯一…  相似文献   

6.
《李秀成自述》中谈到一件异乎寻常之事:“鬼子到过天京,与天王及(叙)过,要与天王平分地上,其愿协之。……有我洋兵三、二万众,又有火舟,一手而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H,第838、839页)洪秀全断然拒绝,可是,这个“鬼子”是什么人?来自哪个国家?有什么样的背景、目的?《李秀成自述》中均未提及,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疑问。罗尔纲先生认为,该“鬼子”应是1861年12月到天京访问的英国海军上将何伯、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是他们代表英国向洪秀全提出了上述建议。(多见《历史研究)1956年第3期《李秀成自传愿搞…  相似文献   

7.
巫的原始及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巫就是那些装神弄鬼、骗人钱财的家伙,其活动纯属迷信,该当在清除之列。对这些家伙,人们俗称为“巫婆神汉”,口气中饱含着嘲讽。这样认识巫,大致不差,但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巫只是巫的末流,在上古之时,巫可不是这么一副落魄相,借用阿Q的...  相似文献   

8.
黎国韬 《民俗研究》2009,(2):154-16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药发傀儡之制作和表演作出新的考释后可发现,药发傀儡极有可能是一种假面(头)傀儡戏,在其表演当中夹杂了火药(烟火)等形式的表演。现今岭南传统民间舞蹈中,尚有这类表演和技艺的遗传。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的传统艺术积累极为丰富,在表演艺术上角色分行,也较有特色。前辈艺人根据所演的不同角色类型及其表演艺术上的特点而逐渐划分,形成了黄梅戏的行当。黄梅戏的行当,是由一行(小旦)唱“独角色”,到增加了小丑的“两小戏”,而“三小”戏的产生,又增加了小生。随着正本戏的出现,行当分工就较为细致和规范了,虽然不象汉剧分一末到十杂,京剧生、旦、净、末、丑那么严格,但它根据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演出需要分为“上四角”和“下四角”。上下角是从剧中人的年龄来划分的,35岁以上的人物(不包括正旦),由“上四角”来扮演,35岁…  相似文献   

10.
十大行当     
一末摔跌戏和念白戏一末行表演丰富,主要是摔跌戏和念白戏。《扫雪打碗》是汉剧一末行的摔跌重点戏,以摔、跌、扑、倒、滑等身段见长,通过“反踝子”、“高掺扑虎”、“前、后僵尸”、“长滑步”等特技身段,表现刘子敬不畏冰天雪地、山陡路滑,追侄儿心切。全剧两场,重点在二场三次追子上。一次追子,刘子敬内唱倒板:“家难打得团团转”,边唱边出场,走到九龙口起劲向前跳高走“反锞子”(人腾空)脚前头后,人到空中调变方位头前脚后,背后落地(特技)。表示子敬由高坡溜下,滑了一个倒栽葱。[阴锣]人仰倒地,四肢摊开,两脚先后翘…  相似文献   

11.
《李秀成自述》中谈到一件异乎寻常之事:“鬼子到过天京,与天王及(叙)过,要与天王平分地土,其愿助之。……有我洋兵三、二万众,又有火舟,一手而平。”①洪秀全断然拒绝。可是,这个“鬼子”是什么人?来自哪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背景、目的?《李秀成自述》中均未...  相似文献   

12.
京剧艺术中,有一个特殊的戏种,叫“红生戏”,特指勾红脸的老生扮演三国戏中的关羽。因此红生戏又叫“关老爷戏”或“老爷戏”。京剧为何独有以关羽~个人物为题材的戏?我遍查史书,追根溯源,以三国进而以关羽为戏曲故事内容的文艺作品,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而揭秘人,可谓北宋大文豪苏轼。  相似文献   

13.
赖展 《文史月刊》2013,(10):68-71
木偶行话云:"傀儡木偶,南有泉州,北有温州。" 所谓温州木偶,其实即平阳木偶。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的木偶戏(傀儡戏、木头戏),有"中国戏剧鼻祖"之称,是流行在浙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温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汉军“旗香”钩沈李德“旗香”是汉军旗烧香祭把活动,是由满族萨满跳神演化而成。从艺术角度讲,“旗香”是一种带有歌舞色彩的民间说唱形式,有娱神、娱人双重功能。其主要舞具为单鼓(太平鼓),因而又被称为“家戏”、“单鼓”、“太平鼓”。“旗香”多在秋收后到春耕...  相似文献   

15.
<正>一、泉州木偶戏与木偶大师黄奕缺简介泉州木偶戏分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两种,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数百出传统剧目。在木偶制作中居最重要地位的是木偶头的雕  相似文献   

16.
戏少.是当前一些中青年戏曲演员的一个“通病”。但是,不少戏曲前辈都不是这样。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戏包袱”(记戏多),有的还有“戏摺子”,任人“点戏”,“点啥唱啥”。川剧大师阳友鹤(1913-1984年)就是这样一位。  相似文献   

17.
1992年,拙著《中国影戏》出版后,赓即着手搜集傀儡(木偶)戏的资料,准备撰写《中国木偶戏发展史》。其间,我的影戏专著在德国和台湾又出版了两本(《四川灯影戏》、《中国影戏与民俗》),但是傀儡(木偶)戏的文章仅发表了两篇(《浅谈被单戏》、《水傀儡戏重考》),更多的篇章尚为腹稿。在此,将我考虑多日的观点,以札记形式陆续刊布,庶几对年轻学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3):57-61
是流行于陕西合阳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因其演出形式为“舞蹈调动”,“曼延跳唱”,伴以“社火”的锣鼓、铙钹、唢呐,百姓习惯性地称其为“跳调”、“调调”、“杂戏”、“踏戏”。按其拳术吟诵与武乐伴奏,当属锣鼓(铙钹)杂剧之列。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历史化名城山西省平遥县的清虚观内,收藏着一组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该城纸扎店铺六合斋许立廷制作的纱阁戏人。这组纱阁戏人原为36阁,现存28阁,是在木阁内摆设稻秸泥和洒金宣纸扎制的戏人而成的,每阁一剧。洒金宣纸的韧性、弹性及表面张力都很强,扎成的服饰挺拔阔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后尤其显得鲜艳亮丽,就像真纱一般。“纱阁戏人”之名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20.
清水高抬     
清水高抬苏敏清水正月十五耍社火兴“高抬”。“高抬”又叫“高杆”,意为高而悬妙,是在一根钢筋折的架子上装扮的古典戏造型。装扮人物少则二、三人,多则四、五人(一般全是孩子)。分上杆、下杆两层。一般装法是剧中主角在上,配角在下;少者、女角在上,男角或老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