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热门话题。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2.
董玲 《神州》2014,(11):231-231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老子是世界生态文明第一人,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天人关系的著作。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诸子百家影响很大。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同道家“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3.
"绿色"发展观念起源于人类对工业文明及其所造成的危机进行反思后,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所达成的一种共识。我国的"绿色"发展战略是为了适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所作的一个顶层设计,其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它通过提高公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和责任评价机制,来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闫慧远 《沧桑》2009,(6):154-155,162
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用“人的尺度”排斥了“物的尺度”,表现为实践方式的反生态性、不合理性与不可持续性。因此,走出生态危机困境必须提升人的生态素质,走生态化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思想史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二勋  秦耀辰 《史学月刊》2003,(11):109-116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关系认知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和飞跃,是人类痛定思痛后的明智抉择。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人和自然的原始统一、农业文明时代朴素的“天人合一”、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几个主要阶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理想与追求,也是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环境是人类生命活动场域,资源是社会生存发展基础,开发自然资源、谋取资生物品和增加物质财富,是人类与自然交往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同"环境"一样,"资源"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伴随着人与自然关系拓展和加深而不断丰富和复杂化;各种自然事物作为人类生存条件和劳动对象不断被"资源化"的过程,乃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一条主线,因而必须成为环境史研究的骨干课题和思想焦点。相关问题错综复杂,充满矛盾悖论,对环境史学价值判断构成了严重理论挑战。可以肯定的是:罔顾自然事物的其他价值特别是生命和生态系统价值,一味追逐短期经济利益,恣意放纵资本利润嗜欲,把大自然过度"资源化""商品化",不加节制地挥霍利用,是环境史研究者必须给予严厉批判的错误思想和恶劣行为。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人类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出切实的努力,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观念的创新为基本前提。这种创新以自然现、实践观、进步观的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现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发展观。一、人类自然观的创新:人与自然共生可以说,确立人与自然共生态势,克服人与自然的分离、对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因而,论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反思人类存在的自然基础,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亦…  相似文献   

8.
李维意  阎长锁 《攀登》2010,29(6):63-66
“两个和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人的和解。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实现“两个和解”的内在机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由“自由人联合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实现“两个和解”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攀登》2021,(1)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国际社会唯有携手同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化解这一最大生态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共谋全球性的社会公正与生态和谐。在当今世界,由于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充分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完全受到人与人关系的制约与支配,因而,大力维护全球性的社会公正是积极推进生态和谐的前提与基础。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实现生命共同体",这是一种超越主权国家,以全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福祉为核心的价值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生命共同体,符合当今世界的绿色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也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读者要求,本刊推出“旅游与环境”这个栏目,旨在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就旅游业而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都在环境的范畴之中。好的环境为旅游业增光添彩,不好的环境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保护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现将我国著名电视主持人赵忠祥为“动物世界”一书写的序言作为本栏的首篇文章,希望广大读者和作者积极来信来稿,帮我们把这个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11.
赤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位于祖国西南部的贵阳却清风习习,凉爽宜人.来自世界的嘉宾荟萃“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共享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放飞“绿色梦想”,推动绿色变革,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的一件盛事. 可以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一扇通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窗口.透过这扇绿意盎然的中国窗口,我们可以感受到从祖国乃至世界各地吹来的生态文明之风,以世界与历史的视角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生生不息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支持,我国掀起了一股研学旅游热潮。2021年7月,“双减”政策提出后,研学旅游成为教育界和旅游界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从研学旅游的概念和发展阶段出发,分析“双减”政策背景下研学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其次总结出其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提供理论参考,促进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不是政治口号,而将成为我国小康社会的真实写真。"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文明"和"美丽中国"所包涵的"美丽元素"将成为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推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依赖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联系,象形地指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我国旅游的"基因库"、"发动机"等;同时也论证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在我国建设旅游大国过程中的可行条件,最后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如何给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4.
《旅游纵览》2013,(4):17-18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不是政治口号,而将成为我国小康社会的真实写真。"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文明"和"美丽中国"所包涵的"美丽元素"将成为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推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依赖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联系,象形地指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我国旅游的"基因库"、"发动机"等;同时也论证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在我国建设旅游大国过程中的可行条件,最后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如何给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研究发现: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几周之后就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个看似危言耸听的学说,很快得到科学证实,被称为“蝴蝶效应”。有意思的是,这个“蝴蝶效应”所蕴涵的哲学意义,远不止于地球气象,甚至涉及地球人类的生存世象。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政治与文明、权力与法制等等范畴,都不难找到这种效应的因果关系及其教训。  相似文献   

16.
《神州民俗》2007,(5):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识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因此于2003年10月17日在法国巴黎第32届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一份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接着,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发出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感情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支持,我国掀起了一股研学旅游热潮。2021年7月,“双减”政策提出后,研学旅游成为教育界和旅游界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从研学旅游的概念和发展阶段出发,分析“双减”政策背景下研学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其次总结出其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提供理论参考,促进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苏 《风景名胜》2021,(5):0120-0120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传统生态价值观的根本对立 , 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辩证思维、矛盾思维、系统思维等缜密的哲学逻辑思维。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有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宁波倡议     
《中国文化遗产》2006,(1):69-69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海洋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数千年来中外交通,贸易、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共同遗产与宝贵财富,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与保护是时代赋予我们崇高而神圣的职责,是人类实现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财政报告显示,最近几年我国的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比例达到了8.1%,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业创造的经济价值还在不断增多。面对这种新的产业经济,国家要采取有效的扶植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理念,旅游产业实现"绿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旅游行业创造的价值我国旅游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