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构建儿童友好型景观已经成为当前乡村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全国多个乡镇进行了大量试点实践与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乡村旅游景观的儿童友好性提升对助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儿童友好理念与乡村亲子旅游景观的关联,介绍国内相关优秀案例,指出我国目前乡村亲子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弊端,最终提出相应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各地更好地打造乡村亲子旅游景观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镇地区将农业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形成农旅融合的新型旅游模式,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当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猕猴桃风光带内的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缺乏完善的功能分区规划、缺乏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性景观、缺乏乡土景观特色、缺乏休闲娱乐配套基础设施等问题,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采取生态保护、尊重地域特色、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景观设计手法科学规划功能分区、优化风光带内农业生产性景观、优化风光带内猕猴桃景观特色、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以促进农旅融合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为以特色农业为主的乡镇地区提供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乡村景观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乡村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也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乡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在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上作出巨大贡献。而当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农村旅游景观吸引力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分析了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全球化为背景,阐述了基于乡村发展多功能性和景观功能的概念。乡村多功能概念的兴起,为重新审视乡村地域自力发展带来一种机会,而乡村景观多功能可能是塑造乡村地域多功能的潜在动力和机制。构建乡村景观多功能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以维持生物多样性之生态功能和作为旅游和特色文化场所的社会-经济功能,以及传承历史之文化功能。对于现阶段转型中的乡村,应该妥善规划和运用并积极重塑景观的多重功能。通过乡村多功能和景观重塑之讨论,可以为乡村地域景观重塑规划实践策略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徐虹  周泽鲲 《人文地理》2020,35(4):48-55
气味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本文在乡村旅游情境下,运用结构方程研究了气味景观感知对于地方依恋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①乡村气味景观感知显著地正向影响旅游者地方依恋;②乡村气味景观感知对于怀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③历史怀旧对地方依赖有显著正向影响,个人怀旧对于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均有显著正向影响;④怀旧在气味景观感知和地方依恋之间的中介效应得到验证。研究证实了气味景观的重要作用,明晰了怀旧在乡村旅游体验中的核心地位,对丰富旅游体验和打造乡村旅游景观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书法景观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为游客提供多重信息,对游客感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纵观书法景观和旅游意象研究,尚不存在书法景观应用性价值研究及景观元素对目的地旅游意象构建作用的实证研究。本文以西安碑林为例,通过对书法景观功能维度进行划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书法景观在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为未来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建设性指导。研究表明书法景观在旅游意象构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且不同的书法景观功能维度(审美体验功能、地方认同功能、行为导向功能)对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方式及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聚落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历来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热点,而交通对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日益加深。以皖北的埇桥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在县域尺度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交通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运输用地是乡村聚落景观斑块之间和乡村聚落景观与其它类型景观进行物质和信息传递的景观廊道;乡村聚落景观面积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在数量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交通是影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重要因子,且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交通与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的相关性不同;国道、省道和县道与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有正相关性,铁路、高速公路和农村道路与乡村聚落景观分布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秦瑞英 《人文地理》2008,23(1):88-91
国外对旅游景观及其评价的研究已由客观到主观,由宏观到微观,由对景观特征研究延伸到对其内涵的研究,由景观形态到对其功能的研究。在城市旅游区,不同旅游者和城市居民通过"理解"所经历过的空间对其自身生活或旅游的"意义",产生对不同旅游景观区的认知,从而形成旅游认知景观结构。本文以我国城市旅游区(西安)为例对区域旅游景观结构进行探讨,并对景观(要素)空间配置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翔  李国正 《旅游纵览》2022,(2):128-130
近年来,民族地区依托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农耕景观以及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取得实效.然而,当前民族地区乡村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存在旅游专项资金短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乡村旅游吸引力有待提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  相似文献   

10.
旅游语言景观是旅游规划部门、旅游从业者和游客多方面协作构建的交际空间,是语言景观在特殊场域下应用的结果。旅游语言景观除了为游客传递信息知识,其内部隐藏的深层象征功能对整个旅游景区的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旅游文化的传播和优化游客旅游体验起到重要作用。也因其特殊性,在旅游语言景观构建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旅游语言景观的特殊性和多种深层象征功能,并对其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相关部门的旅游语言景观规划构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赵可塑  韩冬 《风景名胜》2021,(2):0285-0287
乡村景观是与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它具有生产、社会、生态、文化、审美功能和谐统一的特点。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当前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深入,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乡村景观的功能逐渐丧失,对乡村整体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给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表现在迅速消失的乡村景观的文化、生态等形式 , 在此基础上分析桂北地区传统村落环境变化及其发展规律背后的罪魁祸首 , 同时在国外的研究样本的基础上 , 探察对乡村自然环境形成过程主要的影响因素 , 对桂北地区乡村建设的逻辑进行调整。最后,探讨桂北乡村实体环境的价值转型与保护措施,并对桂北传统乡村实体环境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曾莉  吕光耀  安宁 《人文地理》2022,37(4):53-64
乡村景观研究多注重物质层面的讨论,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及其权力关系分析却不常见。本研究以全面生产理论为基础构筑了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分析框架,解读了艺术介入下白族村落双廊的乡村景观再生产过程。研究发现,双廊景观再生产过程是乡村发展趋于艺术化、现代化与旅游化的过程。艺术家以催化、牵引、调节等柔性作用方式介入其中,推动景观形态的重构;介入过程作用于景观的不同结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均有反馈;其实践涉及政府、居民、游客以及艺术家自身的愿景表达,促成了景观理想的主体间性。双廊的艺术乡建旅游发展之路,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易蔓 《旅游纵览》2013,(9):184-185
通过学习景区规划的相关知识和实地考察成都三圣花乡景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文从景区资源价值、开发建设现状、现在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了城乡结合发展这一新型经济模式的利弊。目前,我国乡村景观旅游丰富,对于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研究是我国景观科学、景观规划设计学和乡村发展研究中共同的新兴领域,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乡村景观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现象。三圣花乡的"五朵金花"就是成都当之无愧的后花园。然  相似文献   

14.
王华  梁舒婷 《人文地理》2020,35(3):131-139
乡村旅游空间与村民社会角色是一个相互形塑和建构的过程,揭示两者的互动机制对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经历了农业生产空间、农旅并存空间、旅游消费空间的演变过程;村民角色从"农业生产者",经不同转型轨迹,归于"旅游从业者"角色。权力、资本和市场等主体对乡村旅游空间的建构,对村民角色扮演提出新的期望和规范;村民主体的微观权力、资本积累、个人技能、个人观念影响其角色扮演与空间适应;不同角色村民主体通过微观空间生产行为,促使乡村旅游空间景观化、商业化和制度化,也会产生民宿空间分异和乡村公共空间侵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景秀艳 《旅游科学》2012,26(5):20-29
权力关系主导着社区空间的生产及其利益分配。旅游规划作为一种权力工具,引发乡村社区空间的等级秩序发生变化,使乡村社区权力和利益分配出现新的非均衡发展的空间格局。旅游开发中政府权力主导的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介入方式可能导致乡村社区丧失旅游空间生产控制权。权力关系影响下的乡村社区与旅游生产的空间关联性、乡村社区的旅游参与性决定着社区居民的旅游利益。本文对福建省泰宁县的五个乡村旅游社区的调查研究证实了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呈多元化态势,传统乡村游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的完善与发挥,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阐述乡村旅游业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增强乡村旅游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姚娟  马晓冬 《人文地理》2019,34(2):135-142
阐释后生产主义乡村内涵和特征基础上,以无锡马山镇为实证,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图谱比较法,比较分析城郊乡村从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经济形态、功能布局及空间景观的变迁。研究表明:后生产主义乡村具有非农化、多功能化、生态化和空间资本化特征,并呈现多元景观和价值空间;近30年马山镇从传统山村——乡村工业化——生态旅游度假岛的发展过程,也是从生产性乡村逐步演化到后生产性乡村的过程;马山后生产性乡村多元价值空间重构过程,是在空间生产机制作用下,面向旅游消费、高品质居住和生态服务等多元价值空间产生、扩张和集聚,具有后生产主义乡村特征的景观在镶嵌、蔓延和组合中得以塑造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消费热点。为落实“十四五”规划对文旅融合的顶层设计机制,应对旅游业的转型发展,各地不断探索乡村资源高效开发的可能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本文首先回顾相关文献,其次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湾为例,根据西河湾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景观整体优化、服务配套升级、治理综合覆盖、产业全域联动和成果全民共享五方面构建西河湾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以期促进西河湾乡村全域旅游发展,为类似古村落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杨茂原 《旅游纵览》2022,(18):182-18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与落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高度的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拓展农业功能、体现乡村价值,而且能够提高乡村自然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要想更好地振兴乡村经济,关键在于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本文将以江西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为例,对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此拉动当地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为相关地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白洋淀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受人类活动、自然气候变化因素等影响,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巨大。本文拟通过ArcGIS等软件获取白洋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各个时间段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计算相关景观指数,分析白洋淀地区景观格局特征,最后通过分析景观格局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总结出白洋淀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对于雄安新区白洋淀旅游发展规划与生态环境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