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掖迦叶如来寺考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掖大佛寺初名迦叶如来寺,创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五凉时,张掖在佛经翻译、传法受戒、石窟开凿等方面综合发展,全面繁荣,迦叶如来寺发挥了"佛学院"和佛教传播"驿站"的作用,并成为中国初演菩萨戒法的道场和涅槃宗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2.
佛教内道场为皇家祠佛场所,并不局限于皇宫之内,皇帝与皇后在京及京外住地的佛事活动场所、驾崩后的帝后陵寺均为内道场,同时,以父系计算的皇帝直系亲属、皇帝家奴相关的佛教活动场所也可视为佛教内道场,因此,除东西两京的皇宫内苑外,皇家陵园、离宫、行宫、王府等地均有内道场存在。前贤已考知唐代内道场26处,分别为太极宫4处、大明宫9处、长安禁苑8处、洛阳宫内1处,另有帝后陵内道场2处、行在内道场2处;在此基础上,笔者增补太极宫内道场1处、兴庆宫内道场2处、大明宫内道场2处、长安禁苑内道场3处、另有洛阳宫中与禁苑内道场6处、长安离宫内道场4处、帝后陵内道场4处、皇帝行在内道场2处、王府内道场1处,共增补25处。  相似文献   

3.
《明史·李自成传》载,清顺治二年,“自成走延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李自成是否到过通城,本文不愿涉及。但至于延宁一名,查《明史·地理志》、《寰宇通志》及《读史方舆纪要》皆无踪影。按:“延宁”为“咸宁”之误,即今湖北咸宁县。延宁、咸宁音近而误。据《绥寇纪略》卷九:“自成将东下,遇风雹,乃以四月二十四日改由金牛、保安走咸宁、蒲圻,过通城九宫山。”《湖北通志》卷六十九:“自成走咸宁、蒲圻至通城,窜九宫山。”光绪十一年重修《武昌县志》卷八:“流贼李白成主武昌,谋夺舟南下,改由金牛、保安、走咸宁、蒲圻过通城。”即是咸宁误为延宁的确证。  相似文献   

4.
梵净山是西南佛教名山和中国弥勒菩萨道场,明清之际佛教盛极一时,"佛光"记载不绝于书。通过考察五台山和峨眉山历史上的佛光现象,指出佛教名山与"佛光"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爬梳明清以来梵净山碑刻摩崖、史志文献、诗文著述,找出梵净山诸多"佛光"历史线索,分析梵净山佛光现象与佛光崇拜,可以为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研究和佛教文化发展,提供详实可靠的历史线索和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5.
《修禅道场碑铭》现存天台山智者塔院,是佛教天台宗著名石碑。碑文24行。行书径寸。记智者大师事迹及传授世次极详。碑额题字:“修禅道场碑铭”。篆书,径3寸4分。碑文前题字:“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并序。右补阙翰林学士梁肃撰,朝散大夫台州刺史上柱国高平徐放书。”梁肃。名见《新唐书》202卷《苏源明传》。建中时授校书郎,后以肃复荐,拜右拾遗,杜佑辟为淮南书记,入  相似文献   

6.
中国除了五岳名山之外,应有五大佛教名山。现存文献中,仅有四大名山四大道场,即东有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西有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北有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中有安徽九华山(金地藏菩萨道场)。南方佛教名山与弥勒菩萨道场一向没有定论。本文试图揭开这一谜底。  相似文献   

7.
丘桓兴 《旅游》2004,(6):28-39
在中国的各大名山中,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故称之为“佛教四大名山”,明代起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  相似文献   

8.
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起源于我国古老的民间原始的鬼神信仰和巫术观念,含有较多巫术行为和浓厚的多神崇拜色彩,神祗系统庞大而复杂。坐落于山西汾阳市城区东北17公里处的杏花镇上庙村北的道教道场太符观所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庞杂的系统。"太符"之名不见他处,道教文献中也无此提法,揣之约为宋徽宗为玉皇大帝上圣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吴天玉皇上帝"中"太上开天执  相似文献   

9.
天宁寺是坐落在常州闹市区的一座千年古刹,它是中国佛教著名的禅宗道场。天宁寺始建于唐朝永徽年间(650-65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全盛时期,寺内建筑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楼、三室、两阁,共497间房舍。寺僧常满千余人,占地面积130余亩。它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而天宁寺素以殿宇巍峨、佛像高大、名僧辈出、道风远扬,享有"东南第一丛林"之誉。  相似文献   

10.
编辑部按;据作者唐勇、龙尚虎来搞反映,他们听说闯王李自成没有死于湖北通山九宫山,而是改名为李芝城逃到贵州织金三岔河。据自称是李自成14代孙的李代伟说.现有家谱、碑文、坟墓可资考证。现将原信刊载于后,供研究参考。明本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本名鸿基,陕山米脂李继迁寨人。几经磨战到南方,战败后,是遇难还是隐姓埋名出家为僧?忠骨埋在何处?几百年来时有争论。一说,李自成在山海关与吴三桂激战失利,兵败南下。众部将建议,高氏屯兵治州,侄率兵坚守常德,而他与部将孙某率兵坚守九宫山,以至有李自成被九宫山…  相似文献   

11.
所谓道教内道场,是指皇宫内举行的道教宗教祈祷活动。宋朝虽以重文崇儒著称,但对道教始终采取尊崇态度,皇宫内时常举行各种类型的道场。宋朝举行内道场的缘由主要有:祈雨祈晴祈丰收,统治者病危祈复康,统治者死丧祈超升,为统治者祝寿,为国祈福等。内道场没有固定举行地点,但有些宫殿较经常地成为举行道场之处,皇宫内有些设施则专门是为佛教、道教而兴建的。内道场的内容带有很强的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政治服务的色彩。道士也以能赴内道场为荣。这些情况反映了政教关系方面的新变化:一方面封建国家积极引导宗教为维护其统治服务,另一方面,宋代道教徒也逐渐认识到,为社会、为国家、为政治服务对于维持宗教的生存和发展是必要的前提。一些不从事物质生产的宗教人士,他们由于以特殊的方式为社会、为国家、为政治服务,已有向职业化演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麦积山瑞应寺藏有道场诸圣牌(1)34件以及圣像之下列插的牌竿46件,其创作者主要是寺院的僧人和民间无名画工。在整理过程中,发现部分圣牌的裱褙纸上有明代木刻"西方公据"(2)和"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壹日焚化"等字样。由此可推断,这一批水陆画最晚至清代早期所制,甚至可早至明代末期。另外寺中还藏有尺寸更小的牌竿若干,其作用与"拜佛如同在寺院"意义相同。这一批道场诸圣牌有着重要的艺术、文物和文献价值,对研究明清佛教史、民间宗教信仰、民俗文化、民族服饰及中国美术史等都是难得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西藏人文地理》2012,(2):40-53
“千回百转始初见,疑似仙境在人间。”巴松错是藏传佛教中的神湖,又名错高湖,藏语意为“三岩三湖”。三岩是指湖区被三座富有宗教意味的山岩环绕着,分别是“赞给扎”文殊菩萨道场,“多吉扎”观音菩萨道场,“拉扎”金刚手道场,象征着慈悲、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著名的四大道场,除了五台山,因为地处西北严寒,并不产茶外,其他的道场,都曾经或还正在做茶。除此,天心永乐禅寺与大红袍的滥觞、径山茶的茶道源流等等。  相似文献   

15.
也谈“牧牛道场”的宗派问题胡良学“牧牛道场”亦称“牧牛图”,在宝顶石刻中以浓厚的生活气息、自然朴实的风格,引起观众喜爱和专家论述。本文论其宗派问题,请方家斧正。“牧牛道场”的宗派问题,专家论述颇多。(1)王仲博《大足石刻参礼》云:“追朔上古传灯,释迪...  相似文献   

16.
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在丹江口市境内,属大巴山东段。武当山上的武当派也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  相似文献   

17.
天府有山,峨眉形胜:山间古刹林立,梵音缭绕,佛光普照,是为普贤菩萨道场。千百年来,无数向善之人不远万里来此登临,探奇揽胜、求仙修道、返璞归真。我是乐山乐水之人,遍访天下名峦大川,独爱峨眉。何也?原因之一便在于山间天下无双的一处下榻之所,有着百年底蕴传承  相似文献   

18.
正千年古刹灵谷寺,位于南京市钟山东麓的一片谷地,松翠桂茂、苍秀深幽,殿字恢弘、院落雅致,既是佛教清净道场,又是旅游观光胜地。粱天监十三年(514),梁武帝在独龙阜安葬名僧宝志,次年于墓侧建开善精舍,后改为开善寺,历代又更名为宝公院、开善道场、太平兴国禅寺、蒋山寺等。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在独龙阜建设陵寝,敕迁蒋山寺于独龙阜东麓,并赐寺额"灵谷禅寺"及众多田产。规模宏大的灵谷寺冠于当时,遂为天下"第一禅林"。宝志,南朝僧,又作保志,世称宝公、志公和尚。《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顺治十八年八月初九日《招抚刘二虎、郝摇旗诏书》是一件珍贵的文献资料。刘二虎、郝摇旗原系李自成部将、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城九宫山遇难后,刘二虎、郝摇旗等率部与南明军联合抗清,后在川鄂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坚持抗清十余年,直到康熙三年(1664年)在清军的"围剿"中失败。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就刘二虎、郝摇旗在川鄂地区的抗清事迹略作勾陈。  相似文献   

20.
灵峰禅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矸街道境内的灵峰山上,西距宁波城区约20公里,东与佛教名山普陀山隔海相望,南与浙东名刹阿育王寺山峦相连,同为远近闻名的佛家净地之一(图一)。灵峰山自东汉以来即称佛国道场,据传晋时葛洪也曾到此炼丹。南朝梁时有僧建寺于山上,然当时仅小舍数间。五代十国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全禅师增建殿宇,定名"保安禅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赐额"灵峰禅寺",民间称作"第一灵山",与邻近的阿育王寺、天童寺齐名。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僧觉明扩建寺宇,并易南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自开全面修葺并增建殿堂;康熙四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