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躯体,那么街道就是流通全身的血管。血管纵横交错,血液流畅欢快,显示着城市的勃勃生机。街道又是城市的“窗口”,城市的好坏优劣,兴旺与冷落,从“窗口”一看就知道。城市街道的沧桑演变,实际上就是城市的发展史。对旧时贵阳街名稍作探索,你就会对贵阳这座城市的历史有所感悟,认识升华,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2.
海啸 《贵阳文史》2010,(5):89-90
<正>一座城市的街名,往往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漫步贵阳街头,你会从街名中找到许多有趣的历史记忆。民族巷,都司路起至蟾宫桥止,得名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反对列强的  相似文献   

3.
黄圆 《贵阳文史》2012,(4):33-36
城市是历史的沉淀物,每个历史时期都会在这个城市留下自己的印记。 贵阳位于万山之中,四周峰峦相连,南明河萦回其间,水曲山青。作为贵州省会,数百年来,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它还保存着的许许多多建筑紧密相连。那些分布在这片云贵高原山河之间土地上的文化,述说着过去的沧桑,构建了今天的风貌,也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将来。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迎来了城市特色文化勃兴的时代.洛阳的牡丹文化,潍坊的风筝文化,杭州的茶文化,西安的兵马俑古迹文化,全国瞩目,举世赞赏.城市特色文化对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含量知名度,招商引资,发展城市的旅游业,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作为贵州省会城市的贵阳,发掘和宣传其特有的竹文化,是历史赋于贵阳人民的任务,也是西部大开发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有聚落逐渐扩大的因素,有军事战略位置的因素,有物质交流的因素等等,这些都与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原因有密切关系。城市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标志。由于悠久的文明与历史积累,长期农耕生活的陶冶,也使古代中国城市折射出许许多多的山水故事。古人把山水审美分为“应目,会心,畅神”三个精神层次,就是想在生命的本原上求得与宇宙生命的融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正毫无疑问,老字号的消失,确实是文化遗产上的重大损失,然而,我们又不得不直面老字号消失或变异的现实。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服务业"老字号",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阳市饮食业的老字号由3个主体构成:一是饭店和餐馆,二是糕点糖食,三是民间小吃。在历史资料中有文字可查的老店,最早的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政治、经济重心的西移,为贵阳城市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促进了贵阳城市经济、文化、交通、市政建设、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的近代变迁,极大推进贵阳城市近代化进程.然囿于军事、政治等非经济动力因素的制约,此时期的贵阳城市近代化只是一种畸形繁荣,未能形成持久、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漫话贵阳     
贵阳是一个很拥挤的城市,这也是不得已的——山间盆地,地形狭长,近15年来主要向高处发展,因此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走在闹市的街道,仿佛置身纽约或香港一般。惟其狭小,这个城市的建筑也就显得比较凌乱。据说,有一年城建部的一位领导站在黔灵山公园的望筑台上俯视贵阳全城,惊呼道:"贵阳的城市建筑就像一副推倒的麻将牌!"这话即便是钟爱麻将的贵阳人肯定也是不爱听的,何况建筑"像一副推倒的麻将牌"的城市在中国大地上又何止贵阳?  相似文献   

9.
正当一个城市依靠市场经济的推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或许会遇上发展的瓶颈,这时就必须依靠精神力量来提升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长征是一次拥有强大信念、从失望中看见希望,并由弱变强,最终依靠精神力量取得胜利的最好例证。旧貌换新颜的贵阳不会忘记红军长征的历史,更不会抛弃追求这精神信仰的执着。在没有硝烟与战火的时代,继续传承与弘扬长征精神,让这段历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编修地方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编修社会主义第一代新方志开创了新局面。贵阳这座城市,倘若从建城开始算起,至少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对她的演变和发展,前人编纂的(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嘉靖)《贵州通志》、(道光)《贵阳府志》都曾予以记载。此后,除向知方先生在民国时期编有一部《贵阳市志》(未成稿)外,可以说自道光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没有一部续修完整的志书。无论从填补历史的空白,还是从服务现实的需要出发,都要求…  相似文献   

11.
《贵阳文史》2006,(4):F0003-F0003
贵阳是贵州省省会,地处云贵高原东侧,总人口350万人,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贵阳市因位于贵山之阳而得名,简称“筑”。历史上曾称贵州、贵竹、又曾设置贵阳府。贵阳府的名称沿用至清末。贵阳是“森林之城、休闲胜地”,城中有林、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水、山水交融。秀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淳朴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的美誉。并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  相似文献   

12.
树有根,水有源。贵阳之名的根源是什么?是贵山。这是贵阳的历史,知者泛泛。这是贵阳的常识,凡热爱贵阳的人,应该知之。既然知者泛泛,为何在此“累牍”,是否“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不是的,只因关刀岩这座贵山正面临肢解,如等肢解完了再来“亡羊补牢”恐怕是为时晚矣!一座城市的命名,有的是以自然山川命名,有的是以本土历史人物命名,有的来源于名山胜景,有的是以在本土曾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来命名,不管其渊缘如何,都是本土历史文化折射出来的光辉,起码也与本土历史文化的发展有关。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东在今年6月3日贵阳市第五次文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就曾有这么一段讲述:“建设大贵阳不是简单的城市空间的拓展,不是简单的经济总量的增大,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经济的增长,也需要文化的支持。”“文化的支持”当然是个大的概念,但仅从传承、开发利用贵阳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贵山在贵阳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贵阳城建在贵山以南,富水以北,是取其“涓涓流水万物盈”的旺气。古人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昔人在谈到贵阳形胜时说:“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百年名校达德学校的老校歌中有...  相似文献   

13.
悠悠的贵阳     
王郎 《贵阳文史》2009,(5):73-75
许多人可能了解或熟悉世界史、中国史,但对家乡的由来却相当默然或陌生。笔者长期关注家乡贵阳的历史和文化.感到在爽爽的贵阳中。包含了历史悠久的贵阳。本文从诸多地方史志资料的基础上.试勾勒出从远古走来的贵阳。  相似文献   

14.
正贵阳著名古建筑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是这些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年的贵州巡抚江东之倡导修建甲秀楼,用意深远,既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又含有"科甲挺秀"之意。甲秀楼巍然屹立在河中心的鳌矶石上,不仅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还有"独占鳌头"、人才出众之意。  相似文献   

15.
刘奕 《贵阳文史》2012,(4):30-32
城市是历史的聚合,也是生活的场域。唯其有人,城市才有自己的形象,才有自己的精神特质。纵观人类历史,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开启了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是人类历史进程绕不开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贵阳读书记     
黄圆 《贵阳文史》2013,(5):27-27
这个城市不断变化,不经意间才发觉如此讲谂,怀念某些擦肩而过的瞬间。在这个城市——贵阳,小学到大学,达德小学、贵阳一中、贵州大学,十六年的时间就落在这三个点上,曾经认为这就是一生,曾经也认为这不过是长长生命中的一个个瞬间。当时光飞逝,这些求学的瞬间就如被遗忘的花朵般,在记忆的角落里悄然绽放。就读达德小学的时候,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科学路小学”。大约是入学不久,就改回最早的校名,这可是贵阳最早的新式学校,足清末接受西方先进民主思潮兴起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贵阳文史》2009,(2):46-48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正这座城市,或许闭塞了一点,或许落后了一点,但在爱情的风花雪月中,不输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甚至,因为它自己的特点,反而比中国大多数城市更适宜恋爱。河干风景如前绿,时见卖花人过桥。一磬声随流水去,双栏影倩夕阳描。清将夏气唯兰佩,浣得秋光是柳条。最恨捣衣砧杵急,不曾寄远亦魂消。这是一首清末的写景诗,描写了一条穿城而过的小河,河上的小桥,一双人影倚在桥栏上,身上洒满夕阳。河边的垂柳在秋风中飞舞,柳枝下有人在默默洗衣……好一幅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画。事实上,这首诗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除经济发展水平硬实力外,还潜藏着自然和人文包容的软实力竞争。别具一格的城市文化最终必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和现实的城市核心竞争力。贵阳市现有两张城市名片:避暑之都和温泉林城,这两张名片均是根据贵阳自然地质、气候特征量身打造,充分彰显了贵阳别具一格的自然造化,成为贵阳城市软实力的有力推手。笔者不才,觉得贵阳还应再打造第三张反映贵阳历史积淀、民族文化多元、推出恰逢时机的城市文化名片——自然和人文宽容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20.
《贵阳文史》2008,(6):F0002-F0002
明、清两代贵阳由于山川梗阻,人民往来不便,商业贸易极不发达;城市的性质,主要还是作为军事防御的城堡和据点。那时的经济还完全是封闭式的小农自给自足的经济。后来随着驿道的逐步开通。统治者实行屯田垦荒,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农业和手工业有所松动,商业逐渐兴起,城市经济比过去长进。当时贵阳城内外、街上、路口、寺庙前、围墙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