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第一座水电厂 ,4 0年代创建于桐梓县城郊 6公里处的天门洞 ,命名为“天门河水电厂” ,它是贵州利用水力发电的开始。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 ,在蒋介石“攘外必须安内”方针的指导下 ,大半个中国被日本侵略军占领。 1938年春 ,广东石林兵工厂迁移到广西融县 ,旋即徙来桐梓县城郊傅家龙洞 ,搭简易工棚进行生产。随后迁来巩县、江陵、沈阳兵工厂 ,合并为 4 1兵工厂。生产需用动力 ,仅靠两台柴油机作原动力发电。为保障生产急需 ,专门成立一个汽车队 ,12辆汽车去重庆运输柴油。4 1兵工厂生产任务重 ,抗日…  相似文献   

2.
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及其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50~60年代,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初步奠定了日本世界工厂的基础.80年代中期前后,以汽车工业、电气机器工业、机械工业等加工组装型工业和半导体工业的高度发达为标志,日本继英国、美国和德国之后,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过程中,产业政策、贸易立国战略、技术革新和设备投资、大批量生产与专业化分工、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日本以令世人惊诧的发展速度,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60年代末,跨入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列。由于日本政府过于重视工业开发,而忽略了环境质量,致使公害 肆虐。自60年代中期始,公害问题急剧恶化,日本成为著名的公害大国。 日本工业布局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工厂、企业大都建于沿海地带,这是适合日本自 然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的。以濑户内海地区①为例,这里集中了为数众多的化学、造纸、 纤维、造船、汽车、钢铁、石油化学等多种门类的工厂。1970年,濑户内海沿岸的钢铁产量为7000万吨,石油的加工能力为日产160万桶…  相似文献   

4.
邵金耀 《民国档案》2003,2(1):110-114
始于抗战期间的工矿内迁运动 ,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移动”。① 1 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全国的工业中心被迫从沿海各省迁往内地。工矿内迁运动从 1 937年 7月开始到 1 940年底基本结束 ,历时三年半时间 ,内迁工矿 448家 ,机器材料 70 ,991吨 ,技工 1 2 ,1 64人。② 工矿内迁的对象包括公营、地方政府经营和民营的所有工厂。内迁工厂经过长途跋涉 ,辗转运输 ,历尽艰辛 ,历时数年 ,最终在内地恢复生产。内迁工厂虽然只占沿海工厂的极少部分 ,但这些工厂的内迁与复工 ,为发展后方经济、实现民族长期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趋势     
《南方人物周刊》2011,(9):10-10
地震重创日本产业 丰田和日产工厂已停产,索尼工厂也一样。3月11日发生的地震对汽车、电子、机械、电子设备等日本主要产业也产生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晓明 《贵阳文史》2005,(2):11-13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进犯我国沿海城市,沿海大批机关、学校、工厂向西北西南等腹地迁移,给贵阳的工业带来了一时的“繁荣”。地处西南交通要道的贵阳,汽车运输和过往的车辆猛增,轮胎及橡胶配件消耗量大,于是贵阳的橡胶工业及汽车橡胶配件生产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张若愚 《民国档案》2020,(2):116-127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对占领地华资工厂实施"军管理",采取攫夺拆卸、"合作"经营、租赁变卖等形式使民族工业遭受重创。1940年3月,为配合成立在即的汪伪政府,昭彰"日中亲善",共建"东亚新秩序",日本决定"发还"华中沦陷区"军管理"工厂。至1943年7月28日,南通大生纺织公司等140家华资工厂历经日方公告、国民政府阻扰、汪伪督促等曲折后,先后解除"军管理","回归"中方。但究其实质",发还"只是日方经济统制与政治占领的另一种延续,华中沦陷区各"军管理"工厂并未因此而"重获新生"。具体到大生公司,其"发还"的坎坷历程,背后暗含着鲜为人知的势力折冲、日汪等多方势力的各取所需及"军管理"工厂的艰难求存。  相似文献   

8.
李占才 《民国档案》2005,29(3):95-101
摧毁中国抗战的经济基础.对中国进行最大限度的经济掠夺,是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之一。日军对中国比较富庶的华中地区的进攻、占领与掠夺、统制,即为日本实践这一侵华意图的突出体现。战争初期,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中地区遭到日军的洗劫,日军掠夺物资,掠夺税款,发行军票,占领华商工厂企业(对其实行“军管理”)。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军“以战养战”、“现地自给”,对华中沦陷区进行“清乡”,加紧对敌后封锁;禁止物资移动,加紧矿产和物资的“开发”与掠夺;组建华中振兴公司,对产业严加“统制”;为笼络华方人士,“诱致资本”,提出“发还”军管理工厂,但实际进展却非常缓慢。随着战争的进程对日本越来越不利,1943年开始日本实行所谓的“对华新政策”,在物资掠夺方面,变直接掠夺为由“商统会”等伪组织出面的间接掠夺;在产业方面,日本宣布不再“独占”,对“国策公司”进行“调整”,同时“发还”军管理工厂有所进展;在金融方面,“统一货币”,不仅用伪中储券完全取代法币.而且用其回收军票,但伪中储券从此完全军费化。  相似文献   

9.
江苏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集中的地区。"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侵华战争的迅速扩大,已是必然趋势。为了挽救中国的民族工业,使工厂免遭战火破坏与日本侵略者的劫掠,江苏民族工业界积极响应上海实业界人士的倡议,要求政府协助各工厂迁往远离战火的内地。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一·二八”淞沪抗战60周年。日本侵略者阴谋策划 日本侵略者在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就在上海组织日本浪人和海军陆战队,撕毁抗日标语.殴打中国公民,多次进行挑衅。11月,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又密令日本驻上海领事馆陆军辅助武官兼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给他2万日元活动费,叫他制造事端,为进攻上海提供借口。 田中通过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进行了具体策划。他们选定工人抗日情绪激昂的三友实业社毛巾厂为肇事地点,暗中唆使5个日本和尚,在1932年1月18日下午,到工厂门口找工人义勇军寻衅。在义勇军追…  相似文献   

11.
有关调查侵华日军细菌部队的档案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史料选编了有关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设立细菌工厂,研制细菌武器,残害中国军民的调查材料。主要记述了日军七三一和一OO部队设立细菌工厂,专门培植和研制霍乱、伤寒、鼠疫等病菌,违背国际公法和人道主义,用活人进行试验,搜集大量黄鼠,并多次在中国城乡撒布细菌,造成严重瘟疫等罪恶行径。这些档案是侵华日军的罪证,它充分反映了日本细菌战犯杀人成性的残暴本质,是研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的重要史和。本组史料取材于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东北卫生部档案。1950年,该部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的指示,派人调查日军细菌部队的罪行,并搜集有关的资料。东北卫生部是中国东北行政区卫生行政领导机关,主要负责卫生行政、保健、防疫、制药、宣。吉等工作。其前身是1947年6月成立的东北民委卫生处。1948年8月改称为东4匕行政委员会卫生部,1949年9月改称为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1954年8月15日撤销。在以下公布的。。当案资料中包括有日本细菌部队关于征集黄鼠的档案文件更具价值,为日军在华进行细菌地提供了铁证,特予一并选编公布如后。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动济南市工厂、企业进一步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交流先进生产经验,并鼓舞广大职工为争取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山东省博物馆协助济南市工会联合会举办了"工厂、企业技术革新展览会"。展览会已在十月十一日在该馆开幕。参加开幕式的有省和市各机关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的运作过程是一个从信息资源的投入、加工到信息产品的产出的生产过程。与通常的生产过程相比,其特点在于其生产对象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没有固定形态的、不因载体改变而改变其内容实质的信息。信息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信息的功能大小,因此可以说图书馆是一个信息流转的工厂,与一般意义上的工厂所不同的是,一般工厂的生产目标是追求利润,即追求经济效益,主要是实现经济功能,而图书馆所追求的目标则是多方面的,所要实现的功能也是多方位的,主要包括为:教育功能、情报功能。文献储藏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导向功能、陶冶情操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以朝鲜殖民地时期华侨制造业中最具代表性的铸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华侨铸造工厂诞生的背景、同乡网络及其生产体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华侨制造业在朝鲜烧锅制造领域里取得垄断性地位的原因,一是华侨铸造工厂里中国劳动者较低的工资及技术开发的进行;二是全国的华侨铸造工厂形成了以河北省交河县为中心的同乡网络并进行协力合作。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谋求战时经济的强化,朝鲜总督府也加强了战时统治经济,生铁原料的配给发生困难,华侨铸造工厂因而纷纷倒闭,走向衰退。  相似文献   

15.
战后日本的农业政策与亚洲农业日本东日本国际大学教授安孙子麟一、课题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破坏的基础上,被迫实行了不寻常的缩小再生产。以恢复和整备生产基础为重点的经济政策,虽然迫使国民生活作出牺牲,但在重新积累起来的生产基础上,毕竟成功地推进了经济的高速增...  相似文献   

16.
16至19世纪前期的中国对日丝、绸贸易,前后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究其原因,实不能单从输出的中国一方去找,而还应从输入一方的日本去找,其根本原因则在于随着日本蚕丝生产兴起和丝织生产的发展日方对华丝、绸需求的减少。输日华丝的由盛转衰,实质上反映了中日丝绸生产特别是生丝生产能力的前后变化,反映了日本随着生丝生产的发展逐渐减低了对华丝的依赖程度。到19、20世纪之交,中日丝绸生产的格局变化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7.
老冰 《南方人物周刊》2009,(52):111-111
高楼大厦或工厂旁边出现一块小农田的景象很古怪,估计除日本外有这种现象的地方不多。日本为什么偏偏有这种怪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中山舰沉浮录文/黄一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中山舰,在沉没长江金口半个多世纪后,于199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正式实施打捞。中山舰,原名永丰舰,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中山舰,它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三菱工厂订造的钢木结...  相似文献   

19.
伪满洲国劳动界的民族结构和民族间的位置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伪满洲国的民族间的地位关系时,有着在满朝鲜人是处于支配民族的日本人和被支配民族的中国人之间的“中间”或说是比中国人优越的“二等公民”的说法。这样的论据提示了伪满洲国时期劳动界的民族间的工资差异,劳动条件的差异及民族间的粮食供给顺序。虽然伪满洲国的工厂、矿山、搬运、通信劳动领域中民族间平均每人工资额数为日本人一朝鲜人一中国人的顺序,平均每人工资额数朝鲜人比中国人多;但是其中高收入的比重却是中国人比朝鲜人高很多,朝鲜人中高收入的人是极少数。劳动条件也是朝鲜人比中国人恶劣。另外伪满洲国劳动界事实上是日本人和中国人两分天下,朝鲜人的比重微乎其微。其结果是伪满洲国的劳动政策也是以日本人和中国人为主,朝鲜人在其劳动政策中处于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一) 1937“芦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于同年8月13日在上海挑起战端。国民党驻沪军队顽强抵抗,淞沪抗战持续了三个多月。但由于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终不免丧师失地,一溃千里。上海的沦陷,使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受极其惨重的损失。当时上海毁于战火的大小工厂2375家,资金损失达3.4亿元,全国私营工矿企业在抗战期间的经济损失为5亿多元。为了保存经济实力,以应军事和民用的急需,国民党政府成立“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隶属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