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东杰 《近代史研究》2012,(3):28-47,160
清末民初的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中国自秦汉以下皆在退化或循环中。但按照社会进化论,它也就意味着中国处在人类历史“公例”之外,面临必然被淘汰的危险,这促使一批新史家在中国历史中寻找“进步”的迹象。然而,因为传统政治和学术主流皆被视为“专制的”,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梁启超等人为此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把中国历史描述为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一是弱化传统政治史的地位,强调社会史、文明史、民史的重要性。这两种现象皆和社会进化论有密切而曲折的学理关系,结果把一些过去认为非“正统”的现象升格为历史叙述的主线。经过这番改造后,历史的“价值”与“事实”再次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生活的日子里,我们经常会被问到是不是北京人。但是,究竟谁可以被称为是一个道地的北京人呢?一些人以自己是“北京原住民”为荣,而另一些人则对“北京土著”嗤之以鼻。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应该去寻找更加本原的东西。历史也许会告诉我们谁是北京的“原住民”。我们希望找到北京的“原住民”,得到一个答案,并从他们家族承袭的历史中看到北京城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发生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使当时蒋介石正在着手进行的一件历史大事中断了,其历史真相也被尘封了。那就是,这一年,蒋介石确实在没有办法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之下,积极想办法试探通过苏联渠道,寻找一条与中共合作的新路子。而这一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人物中,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这就是国民党  相似文献   

4.
人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个人观念在人的全部存在领域里展开的过程。近代欧洲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迄启蒙运动的文化转型,可谓一部“个人的发展”的精神史。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从“个人”的曲折遭遇中窥得一斑。寻找“个人”,或许是人类永恒的理想之一;没有“个人”,我们甚至不能解读自己乃至历史。  相似文献   

5.
一部先民寻找最佳定居地的迁徙史一脉相承。宝墩、三星堆、金沙村,古蜀文明的三部曲。“十二桥文化”,是继“三星堆文化”后,古蜀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完成了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过渡。“三星堆文明”处于亚北方期,气候极端干旱,伴以突发性洪水。繁盛时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大致反映柏灌、鱼凫两个王朝的历史与文明。  相似文献   

6.
迟云飞在《清末预备立宪》研究中提出,资政院全宗中保存的"乙全本"就是清末制订的完整宪法草案"李汪宪草"。然而在《历史研究》发表的俞江的论文早已指出,两者不是同一文件。尚有种种证据表明,乙全本确实不是李汪宪草。即使迟云飞判定乙全本是李汪宪草的"最重要的"证据,也并不可靠,相反,可以说明乙全本与李汪宪草在体例上不同,足证两者不是同一文件。从已有研究辨认出的关于李汪宪草的一些要素,可以作为今后进一步寻找这一文献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书写、研究中国思想史,有两个东西无法回避,即"历史"与"思想"。所谓中国思想史的"历史",无非有两个,一是中国思想史自身的思想历史,二是中国思想史构建的思想历史。这两个思想的"历史"涉及到思想产生的历史、思想呈现的方式、思想史书写者所处的历史三个具体因素,需要贯通研究,方  相似文献   

8.
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使当时蒋介石正在着手进行的一件历史大事中断了,其积极意义也被尘封了。那就是,这一年,蒋介石在没有办法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之下,正积极想办法试图通过苏联渠道寻找一条与中共合作的新路子。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当时的驻苏联大使蒋廷黻。  相似文献   

9.
美洲土著人、土耳其人、尼日利亚人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是这些民族璀璨文明的结晶——最精美的文物已遭到劫掠并被出售给开价最高的西方人。“谁拥有过去”,是一个感情问题,保护“过去”与现今的政治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尼日利亚人必须去英国博物馆才能看到精致的贝宁青铜器,而英国人却发动大规模的集资运动以防止自己受人尊敬的文化遗产落人非西方买主的手中,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这两个国家文化财富与政治权力的关系。随着考古学家在寻找人类过去的研究中对那些鲜为人知的有关政治和思想领域的事件日益关注,他们发现,解释及保存历史文化的方式的在不断变化。由于“没有历史的民族”正在努力恢复自己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21世纪考古学的特点取决于目前在这一学科中层开的激烈论战的结果。 按照爱里克·沃尔夫在共有影响的著作《欧洲及无历史的民族》一书中的观点,“没有历史的民族”系指他们的历史被其他民族作为自己的历史而否定了的民族。随着西方文明在征服地、殖民地和商业方  相似文献   

10.
雷戈 《炎黄春秋》2012,(9):61-64
了解历史主要依靠史料。要了解真实的历史,史料必须是真实的。然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导致史料失真,这一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尤为突出。全国政协原来有一个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59年由周恩来指示成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收集历史资料","负责计划、组织和推动从清末到全国解放各个时期中各种历史资料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遇到问题的艰巨,人们想从历史中寻找进一步改革的力量和解决困难的方法,于是社会上掀起一股历史反思热。在历史的反思中,大体上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是一个过分沉重的包袱,它影响和压制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若想轻装前进,必须把历史和传统扔进大海里去,与之一刀两断,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目前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大多与不顾历史与传统有关,是生搬硬套外国经验的结果,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更加适合中国历史和传统的现代化办法。  相似文献   

12.
罗吉万 《文史天地》2003,(11):45-46
有一位名叫戈叔亚的云南人,为求证一张著名历史照片的实地,无数次翻山越岭苦苦寻觅,耗时近8年之久才终于“揭谜”。他苦苦寻找的那个地方,名叫“24拐”。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戈先生这种锲而不舍的求实精神,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感动;但是,这件事情居然花费了8年光阴,就有点叫人不敢恭维了。因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戈先生之所以踏破铁鞋久寻不果,就怪“24拐”竟然是在贵州境内;还由于某种难得通融的历史偏见,就难怪戈先生找了8年才找到。这当中,戈先生该走或不该走的弯路,不知已经相当于那个“24拐”的多少倍了。记述此事的文章及电视专题片,题目就…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2月,根据中日两国领导人之间达成的共识和两国外交部间达成的实施框架,中日两国各10位学者组成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就中日历史问题进行研究。2009年12月,委员会宣布第一阶段研究工作结束,并公布了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由中日两国学者就共同确定的题目而分别撰写的论文构成。人们一般认为:历史问题是影响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但什么是历史问题?历史认识的分歧点在哪里?历史认识的分歧是否可以解决?如何寻找解决历史认识分歧的方法?许多问题需要历史研究者予以回答。而此次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则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一次尝试,或者说迈出了解决中日历史问题的第一步。本刊拟分两期约请各界学者对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及其研究报告以笔谈的形式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4.
《文史天地》2013,(7):93
这就得先从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图腾崇拜说起了。因为,姓的起源是这两者相结合,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演变来的。至于"百姓"和"黎民"之称,那则是在已有"姓"的基础上,经黄帝战蚩尤的历史事件后才有的。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当时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它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炎帝族和夷族  相似文献   

15.
梅州有很多奇特的客家古民居.平远县八尺镇肥田村206国道旁有座按“九厅十八井”建造的“楼上”古民居尤具特色.但却鲜为人知。2010年5月,在梅州市地方志系统组织开展的“寻找古村落”活动中.这座具有200多年历史.在平远地方志文献记载中出来为官者最多的客家民居.终于向世人揭开其“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6.
<正>在多种族、政治色彩浓郁的地中海东部及沿岸诸国,《奈良真实性文件》和《巴拉宪章》成为当今制定遗产保护战略和促进各方交流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大部分社会和政治背景复杂的历史遗址都涵盖了多元建筑价值观,大多数甚至所有相关方已基本认知并竭力保存这些价值观。上述建筑特性为遗址保护工作细节提出了挑战。与之相比,对"共享遗产"这一理念的阐释更具挑战性。"共享"旨在寻找一个公共平台,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创造共有空间、强调共有特性以缓和不稳定的形势。"提升对‘共享遗产’的认知(Promoting the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真实面貌是什么?大概从未有人见过。自有史以来,文字所记载的历史,总会遭到符式得样的质疑。然而自近代有摄影技术以后,颇为直观的影像,就一定能与历史的真实划等号吗?答案仍是未必。诸如我们所刊登的这几组照片,它们是中国艺术家张大力多年搜集的成果,有些留存于浩如烟淼的出版图册中,有些则尘封在报刊的档案室里……翻看、比对之...  相似文献   

18.
﹃楚河汉界﹄今何在王保辰人们经常看到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画有一条界河,上面写着“楚河”、“汉界”四个大字。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把下棋比作历史上的“楚汉战争”。那么,楚汉之战的古战场在哪里?楚河汉界又是如何来的呢?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楚河汉界,并非...  相似文献   

19.
<正>7月16日,黑龙江省志办应邀参加中国当代研究所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级研修班(第三期)。这也是有史以来黑龙江省志办第一次率全体业务同仁参加国史研修课程的学习,这对我们认知国史是一次很大的帮助。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相似文献   

20.
马植傑在“诸葛亮论”中,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活动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也提出了应该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人物的意见。从文章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有关诸葛亮的史料是做过不少蒐集思考的工作的,文章里也有不少确当的论述。这篇文章的主要缺点,在于还没有对于诸葛亮这一人物作出符合于历史的评价,对于有关诸葛亮的历史活动的叙述也有着不少错误,笔者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有关诸葛亮的历史还了解得很不够,现在提出一些问题,以求对于这一问题有深入一步的理解。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诸葛亮呢?“诸葛亮论”的“结语”一节中说:“总之,诸葛亮在封建社会里,应当是属于被肯定的人物,但是我们对于他,不能估计过高,他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人们对于诸葛亮的才能,一向极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