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谢维 《近代史研究》2003,(1):230-256
20 0 2年 8月 2 1日至 2 3日 ,“中华民国史 (1 91 2— 1 949)”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本次讨论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澳门中西创新学院和美国黄兴基金会共同主办。来自海内外的约 1 3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讨论会共收到学术论文 90篇 ,涵盖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发展过程。大致说来 ,它们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普遍重视发掘新的史料 ,特别是档案材料 ,作为论证的基础。 (2 )一些“老”的问题得到了新的研究。 (3)采用新的方法 ,或从新的视角去提出、分析和尝试解决新旧历史问题。 (4)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 ,…  相似文献   

2.
正2007和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先后主办过两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集中展现近年来近代文化史领域的新成果,2015年10月23日至25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办了第三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近40个学术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共提交学术论文50余篇。本次研讨会以"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为主题,围绕近代思想文化、学人与学术、社会文化、文化交流、教育等主题展开热烈的研讨。与会学者充分肯定近代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总结了近年来相关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11月9-10日,由天津市档案馆主办的近代天津金融史暨档案史料整理出版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交40余篇论文。大会主要围绕近代天津金融业与北方经济发展这一主题,针对近代天津金融中心地位确立,近代天津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相关问题做了多角度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吉首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浙江大学社会思想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18—20日在吉首举行。会议收到论文60多篇,有来自海内外的80多位学者与会。兹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般问题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变迁均甚急剧,各种思想观念纷繁复杂,流派众多,争议问题甚多。为此,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就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几个带普遍性的、长期…  相似文献   

5.
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于 2 0 0 2年 8月1 6— 1 8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受中国社会史学会委托 ,由上海师范大学、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主办 ,上海建委党校协办 ,发起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苏州大学等。中国以及日、韩、美、新加坡的学者 1 2 0余人与会 ,递交论文 1 0 3篇 ,论著 8部。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唐力行 (上海师范大学 )致开幕词说 :本次会议主题具有中国社会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侯杰  林绪武 《史学月刊》2004,(4):104-109
在首届“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发表了各自有关梁启超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梁启超的国民和性别观、思想和文化观、哲学和科学观、政法、经济和社会观、民族和宗教观、史学和文学观、新闻、舆论和教育观以及梁启超和同时代重要人物、事件的关系等诸多领域。选题广泛而细微,视角独特而开阔,或对传统看法进行了再审视,或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多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发现和运用了新的史料,充分体现了学术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2007年6月30日至7月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百余人,提交学术论文70篇。现就本次会议讨论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近代文化与社会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它的发展变化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乃至国际环境都紧密相联。研究中国近代文化离不开对中国历史与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的考察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耿云志考察了清末以来的文化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论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觉醒带动文化趋新…  相似文献   

8.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西北大学联合主办,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共同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8~19日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收到论文45篇,来自海内外的近70位专家学者与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与实践",围绕民族复兴观念和内涵的历史演变,历史事件与民族复兴,民族复兴思想个案研究,文化危机、文化重建与民族复兴,及民族复兴话语下的历史解读与重构等论题展  相似文献   

9.
“巴蜀文化暨三峡考古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西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巴蜀文化暨三峡考古学术研讨会”于2 0 0 4年 1 1月 2 0日至 2 2日在西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 ,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吉林、湖北、四川等 1 3个省市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就巴蜀文化与三峡考古研究中的如下热  相似文献   

10.
许明  徐艳秋 《世界历史》2003,(6):119-121
20 0 3年 4月 3日到 5日 ,“面向 2 1世纪的美国与中国 :历史、文化与国际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 ,在南开大学成功举行。这次会议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美国历史与文化中心主办。来自国内外 4 0多个高校及科研单位的 1 0 0多名与会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学术会议共收到国内外学者的近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与"释古"两条学术路向分别代表了破坏古史和重建古史两条不同的路线。这一看法大体成立。但二者在观念上也有不少相通乃至相同的地方。一方面,"重建派"学者在研究中也运用了与顾颉刚非常相似的"层累说"观察古史的构成,而历史研究中的"故事眼光"更成为贯穿"疑古"和"释古"的一条道路。另一方面,"疑古派"在辨伪过程中也发展出来一些与"重建派"非常相似的具有建设意义的观念,但因其给人留下的"破坏"的形象过强而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16.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晁福林 《民俗研究》2002,(1):143-150
按照追本溯源的原则,弄清楚先秦时期“民”与“俗”的起源与概念等问题应当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不揣翦陋,试谈以下问题,以供专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崔雄 《东南文化》2002,(9):86-87
“粗俗”的流行正是部分受众趣味平庸与“流行”机制媚俗共鸣的产物,现行的流行机制应重新审视“流行”的化性质与化使命。  相似文献   

20.
王皓潼 《东南文化》2021,(5):156-161
博物馆书画展览因学术性、专业性过强,迟迟未实现在大众之间的普及并进而与之融通."气韵"是书画展品的灵魂,其美学传播与接受情况应予以关注.从西方"气氛美学"的现象学视角关注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气韵",使人们关于气韵单方面归属于"物"的传统认识被打破,进而拓展为"物"与"人"之间的双向联接.基于此,博物馆策展人应重视"物",围绕其展开学术研究,扩大社会传播,进行氛围营造;同时重视作为感知者的"人",在审美感知上,为"人"提供"通感"化沉浸式审美体验,并致力于提升其审美感受力,借此使颇具学术性的气韵为日常审美的气氛感知所唤醒.通过做好展品解读和创新宣传方式,使气韵语境化且生动、可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