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政府时期国民党的土地政策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开始了在中国22年的统治。在这个期间,国民党和蒋介石口口声声要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并通过一些法令。但是,他们除在个别地方搞过一点改革和减租外,一般来说并没有实行。  相似文献   

2.
一土地改革是一场彻底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变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的社会革命运动。这场运动在祖国大陆的全面展开,使得长期铭刻于广大侨胞心中的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宿愿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3.
两种“田面田”与浙江的“二五减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产权中不同性质的永佃权问题需要做具体研究。从1927年后浙江省推行二五减租实践过程看,尽管浙江各地区大都存在土地所有权被分为“田底”与“田面”的情况,即所谓的“一田二主”现象,但是,由于土地来源不同,“田面田”的性质亦有不同,既有欠租撤佃的“相对的田面田”,也有欠租也不可撤佃的“公认的田面田”。由于两种“田面田”的地租率不同,所以,在政府推动的减租过程中,拥有“相对的田面田”的田主积极推动“二五减租”,而“公认的田面田”主则反对“二五减租”。后者成为浙江“二五减租”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4.
在旧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孙中山先生有见于此,提出“平均地权”,企图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义;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民主革命,实际上则是围绕着农民群众的土地问题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共两党为此展开了斗争。无疑,能否正确解决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的土地问题,解放农村生产力,则成为国共两党成败的关  相似文献   

5.
陈诚在台湾登上权力的顶峰时,不忘农村。台湾农民在地主的重利盘剥下,生产停滞不前,农民生活困苦,这与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有直接关系。在台湾,抗战时,陈诚在恩施主鄂政、曾听从张难先建议并由张主持试行推进过“二五减租”,给试点上的农民带来了一定好处,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可惜抗战胜利后,这一作法不仅未能推广,而且“二五减租”的试点随张难先的辞职而“风过也”,但陈诚由此深悉农村土地制度不合理是必须改变的。在台湾,他组织人事,阐明意图,且有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作依据,先不急于实施土地改革,而是推行“三七五减租”办法。具体办法是:规定地主出租给农民的地租额,不得超出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千分之三七五,原约规定地租超过了千分之三七五者,减为千分之三七五;不及此数者,地主不得向租地的农民增加数额。  相似文献   

6.
姚顺东 《民国档案》2012,(2):100-108
农村土地问题是近代中国的主要问题之一。在维护农村基本秩序的前提下,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国民政府试图对土地政策进行适度调整。文章以湖北省为中心对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从缘起、内容、实施及绩效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国民政府一直重视土地问题,并且有贯穿始终的土地政策。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始终是民国土地政策的纲领和核心。国民政府兴办利用合作社,试图利用和平手段解决土地分配问题;创办集体农场,鼓励大农经营,试图地尽其用,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国民政府推动土地改革更大程度上是基于维护政权稳定和获得民众认可的政治目标,这与地方政府着眼于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以解决其财政拮据的经济目标相冲突,结果导致土地政策绩效极不理想,土地分配不均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土地利用状况也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之一.其最初理路是土地国有与耕者有其田.后来演变为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再变为定价收买,并重申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其目的是要使农民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地位和独立人格的自耕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农村中的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8.
韩诗琳 《史学月刊》2020,(1):130-134
土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大事,考察各个时期的土地主张是认识近代中国各时期政权属性和立场的重要指征。对土地权利的探讨,则是研究土地问题的核心。“权”的力量伴生着“利益”,“权利”往往会被视为一体,因此在面对“平均地权”理论时,研究者们基本默认了地权与地利一体,讨论的空间通常建立在两个点上——国家对土地的态度和国家可行使权利的方针内涵,而没有对方针内容能否对应“平均地权”题目做出回应。事实上,“地权”和“地利”两个概念在“平均地权”理论中并不适合做一体化讨论,推行这一理论,无法通过“地利”的平均实现“地权”的平均。  相似文献   

9.
土改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10.
脸谱     
《文史月刊》2010,(7):44-45
孙中山首次在公开场合被尊称"国父" 孙中山辞世,在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两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中山先生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当时台湾同胞感念中山先生不已,纷纷举行追悼会,台湾民报亦尊称中山先生为“国民之父”。  相似文献   

11.
"耕者有其田"经历了小农经济、集体经济以及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分户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在此期间土地经历了"土地私有产权""土地集体产权"的变化,土地经营方式也经历了"分—合—分"的发展轨迹,农业生产效率不断得到释放。土地集体产权完全杜绝了农民买卖土地的可能性,从而保障了农民永远持有土地的使用权和受益权,"耕者有其田"不再以"土地私有产权"为前提。土地制度的每一次变迁都激发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分户经营导致土地经营缺乏规模经济效率,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更多农民从土地中析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在弱化,农民不能从责任田中持续受益。因此需要重新探索土地使用权的实现形式,将村民具有使用权的土地通过产业化公司得以集体化运营,为"耕者有其田"赋予新的含义,在新型的土地经营方式中提升农民从土地中的获益水平。  相似文献   

12.
平均地权学说,既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土地纲领。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跨越了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代。本文拟就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和作用作以探讨。一孙中山关于“平均地权”的思想,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孙中山提倡平均地权是把它作为同盟会革命纲领的一部分,主要效法乔治·亨利的主张,想用核定  相似文献   

13.
文史快车     
建平 《文史天地》2011,(7):89-95
影像站土改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14.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6,(7)
正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会议着重讨论土改和整党两大问题,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10月10日正式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字、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  相似文献   

15.
1947年11月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共着手实施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次年,又有人在另一篇文章中说:中共采取了两种斗争方式,一是土改,二是军事,“决定最后胜负的在于前者不在于后者”。即是说,中共在解放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原因是由于进行了土改运动。  相似文献   

16.
也谈“爰田”──兼谈“国人”陈奇猷《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4期载张在义《(左传)"爰田"试析》。张先生说:"爰田当为赏田较切《左传》之义"。这判断很正确。《左传》说"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下文说"于是乎作爰因",显然赏给国人的是爰田,所以爰田当...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重要的是它的反封建主义的意义。本文仅就辛亥革命的政纲之一“平均地权”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意义,作一剖析,就教于史学界。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只能用温和地社会改良方案来消灭封建地主所有制。孙中山赋予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他当时所作的解释是通过收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土地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展的“三大”运动(即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之一,是彻底废除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农民所有制的重大改革,是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身后实现经济翻身的主要举措。作为这场社会变革的基层亲历者,我在这里回忆的是河南郾城县一个普通乡、村的土地改革经过情况。,希望对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井田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引起过长期争论.井地制不等于井田制.井田学说的中心点是均田,井田制以并田学说定位,同时必须包含均分土地、私有产权、规定税率三个要素.中国古代私田的普遍化是通过国家政策得以实现,而这个政策所依据的理论,又是由孟轲恒产论和"必有圭田"说从根本上做出解释.私人占田到一定时期,就出现土地兼并,导致占田不均.解决占田问题的措施有限田令、均田令、王田令等,提出的方案如农地自耕农化等.农地问题在任何时代都是围绕着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它又涉及两个不同问题.一是就业人数与耕地面积的关系,二是生存人数与耕地面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早在1924年即指出:"中国的人口,农民是占大多数,至少有八九成,但是他们由很辛苦勤劳得来的粮食,被地主夺去大半,自己得到手的几乎不能够自养,这是很不公平的。"抗战胜利后,为帮助贫苦农民翻身,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4日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明确提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实现"耕者有其田",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