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晓军  李诚固 《人文地理》2011,26(6):114-119
在建立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物质环境与人口结构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揭示了长春市物质环境与人口结构耦合的主要因素及耦合关系,并对长春市内部空间单元物质环境与人口结构耦合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物质环境与人口结构系统要素耦合的机制错综复杂,而且关系密切;耦合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工业区和旧城区较大,商业区和城市边缘区较小的主要特征,城市内部空间单元可划分为高水平协调耦合、磨合耦合、拮抗耦合和低水平耦合等4种类型。总体而言,城市内部空间单元的拮抗和低水平耦合区域比重较大,城市物质环境与人口结构需要进一步协调。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城市人口迁居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西方国家城市人口迁居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60年代中以前,从人类生态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社会地位、家庭状况、经济收入对人口迁居的影响。60年代中至70年代中,从数量分析、行为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迁居的空间特征、数量模式、迁居行为、住房链。70年代中至现在,从社会结构深层角度来研究迁居,并对绅士化现象作了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已发展成为天津大都市区的新兴边缘城市。本文以居民问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分析天津大都市区内各地区居民对TEDA的认知程度与迁居意向以及地域选择性特征,为以TEDA为核心的人口反磁力中心建设为主导的天津大都市区人口调整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民休闲时间利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以对深圳市民的活动日志调查为基础,着重研究作为一个完整休闲日的休息日中深圳市民休闲活动的时间利用特征。通过聚类分析将深圳市民休息日的休闲时间利用结构分为六种类型,在考察不同类型的居民属性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休闲时间总量对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利用的影响以及不同休闲时间利用类型的休闲活动的节奏与空间特征,提出了与对城市休闲服务设施规划与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统筹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其出发点与立足点是普遍存在的客观差异。研究空间差异是城市地理学的基本命题,但对于都市区内部空间发展的差异,既有的区域层面的研究成果对此并不完全适用。笔者认为,都市区内部空间发展差异存在着明显的"阴阳结构"。本文试图以"阳面区和阴面区"界定都市区内部存在发展差异的空间地域,并对其概念、内涵、特征、机制等进行探讨与剖析,以新的辨证思维和新的视角来研究新的境遇下都市区空间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原居住在江南中街单位职工的迁居行为,浅析其形成迁居意向的过程和择居特征。结果表明:单位职工的迁居比例超过60%,且迁居空间模式以近距离的近域迁移为主,近岗迁移和郊区迁移为辅,迁居方向联系较弱。分析其原因: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发展是促成单位职工迁居的基本前提,迁居户的经济能力是根本的决定依据,决定了迁出地和迁居形式。本文调查对象-单位职工具有一定的职业及收入共性,因此他们在迁居时所考虑的因素还包括了居住惯性,家庭生命周期、生活方式改变的需求及作为单位职工特定的社会因素等。  相似文献   

7.
城市绅士化引起的低收入原住民被动迁居及其行为响应一直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以南京近1000名安置房社区居民就业变动调查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被动迁居后城市低收入原住民就业变动的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置点与理想岗位空间错位是被动迁居后城市低收入原住民就业变动首因,个人或家庭以及单位等因素对就业变化亦产生重要作用;被动迁居后城市低收入原住民就业变动呈普遍性和差异性双重特征,城市绅士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弱势阶层内部发生分化。  相似文献   

8.
100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受区域环境与经济成本的双重约束。基于100年来东北地区交通网络化过程分析,通过统计分析与现代GIS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作者探讨不同时间序列东北地区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特征,重点分析了37个城市区域的人口、经济等的空间集聚与边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扩展等,揭示东北地区不同时期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化机制,并预测其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创意产业从业者地域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依靠知识和信息的新的经济形态--创意经济应运而生,它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也带来广阔的就业领域。在这一浪潮影响下,广州市创意产业中也得到快速发展,创意产业从业人数也大量增加,并呈现出特有的地域分布特征。以广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为根据,从地理学空间的角度以微观层面探寻广州城市内部空间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从城市整体空间、城市地域结构空间、不同创意产业行业分布空间三个空间层面的对比分析研究,追溯出广州市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地域分布规律,对并试图总结出它的发展趋势。并尝试对其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总结出它的分布规律。鉴于国内外创意产业研究的现况,这一研究不仅能丰富国内外创意产业就业研究的空间尺度和实证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广州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至14世纪初,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若干最大的城市,可被称为当时最为城市化的社会。这些城市并不享有也不寻求政治"自治",但它们在大一统的政治构架中实际上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空间。明清时代的中国城市延续着这些方面发展。随着市镇的扩散和增加,乡村商业化迅速发展,推动着城市化的持续进行,但城市化进程主要发生在城市层级结构的低端。不同地域的人群被卷入到国内长途贸易的活动之中,由此形成了帝国内部的侨居人口。这些人口的频繁交往给城市带来了更为多元的人口结构,也为城市文化的种种创新作出了贡献。结构复杂的城市社会和城市经济也带来了大规模的私有和半公共性质的社团建构的浪潮,极大地增强了市民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并最终使城市人口产生了一种与帝国政府相疏离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民工作日生活活动时空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选取居民工作日的日常生活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深圳市抽样居民的实证研究,分析居民工作日生活活动的一般特征,探讨居民属性与居民生活时间利用和活动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及不同地区之间深圳市民日常生活活动时空结构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广州城市内部居住迁移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居住迁移是家庭居住消费的空间调整过程,也是城市重构的基础动力,是西方地理学、规划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利用2001年和2005年在广州市进行的家庭住房问卷调查结果,文章分析了居住迁移空间特征、方向特征以及居住迁移方向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市居住迁移空间以就近迁移为主,在同一行政区范围内和邻近行政区间的迁移比重非常高,但从阶段演化来看,就近迁移有弱化趋势。迁移方向以老城区内和外围区内的迁移为主,其次为以老城区向外围区迁移。住房产权、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收入和迁移时间对居住迁移方向的影响显著,居住郊区化与住房自置率提高有关;单位房和房管局房建设是郊区化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探讨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深圳市的就业空间结构存在就业密度下降、集聚程度不强、制造业占绝对地位、服务业郊区化等现象,而规划和市场是推动其演变的主要力量,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将呈现以下的演变趋势:(1)从"带状组团式"向"网状组团式"转变;(2)制造业转型导致就业规模缩减;(3)服务业郊区化促进中心外围组团发展;(4)高端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mobility and social mobility. It develops a two‐skill‐type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wo regions with location preferences where each region consists of an urban area that is home to workplaces and residences and an exclusively residential suburban area.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relative regional social mobilit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gregation and inequality. In the model, segregation, income inequality, and social mobility are driven by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esidential areas in commuting cost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skilled and low‐skilled workers, and also by the magnitude of taste heterogeneity.  相似文献   

15.
南京城市扩展与其空间增长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城市的空间扩展是城市化发展的直接体现,透过对城市扩展的分析研究,可以加深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并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决策资讯。本文选取南京城市扩展作为分析的具体案例,在充分认识和剖析自然景观、区域经济及城市用地结构特征等条件基础上,揭示了南京城市扩展的空间动态过程及其诱导性因子。基于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性理解,论文概括了南京城市空间增长的基本管理措施:即,外围总体控制--框定主城区;主城内部空间的分片管理-结构优化;区域层面的都市发展区空间组织-外围空间引导。  相似文献   

16.
We integrate into a unified framework the spatial and the employment dimensions of worker mobility, tracing workers across firms, across establishments, and across regions. Drawing upon 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internal labor markets in firms with multiple establishments in multiple loca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temporaneous wage premium to migration is around 3 percentage points. For the case of job switchers, we find that the return to regional migration is due to access to better jobs at the destination. We also document the existence of an urban premium for same‐employer migrants but for employer changes this premium is driven by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4、1997、2003、2006年4个时相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盐城城市工业、居住、公共服务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三种功能用地的完整性、集聚性和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984-2006年盐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可划分为集聚、分散、再集聚三个阶段,同时演变中存在"工业围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和居住用地比重偏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Claims have recently been made for a 'mobilities paradigm' which is challenging the relative 'a-mobile' focus of much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agenda drawn up for this mobilities paradigm is clearly based on Northern trends with little consideration of the South. African populations have always been mobile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obility of urban populations and in particular of the youth, who constitute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aily and residential mobility of young people in Lusaka building upon interviews held with low- and middle-income youth. The aim is to contribute to discussions of: how mobility varies by gender and class; the links between spatial mobility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mobility;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terns of mobility and residential structure; and how examining mobility can illuminate many other aspects of young people's lives. Overall the picture emerging from Lusaka is rather bleak. In a context of spiralling economic decline and rising HIV/AIDS rates, the social mobility of youth is predominantly downwards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residential and daily mobility patterns of the young people. There is a strong link between young people's mobility and their livelihoods, an aspect of mobility that is widespread in the South but largely overlooked by the emerging mobilities paradigm.  相似文献   

19.
基于手机轨迹数据系统的定量分析了西宁市不同群体的出行特征差异,通过定义移动距离、回转半径、出行频次和停留位置个数来定量居民的出行特征,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工作日和休息日西宁市居民的出行差异.研究发现:①不同年龄群体出行行为差异显著,其中31-40岁年龄段居民的出行需求最为强烈,大于60岁的老年人出行需求最小;②男性在...  相似文献   

20.
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分异与空间极化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空间极化概念的基础上,应用均匀度指数、基尼系数、崔王指数分析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程度分异及空间极化格局,结论如下:①1990-2014 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时空分异明显,"核心-边缘"结构逐步显现,城市带内部基于要素集聚程度的哈长与辽中南次区域逐渐发育;②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空间极化的"四城市"格局已经形成;③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哈大巨型城市带整体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投资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带空间极化格局演变的影响也较显著。城市投资强度与吸引力差异是哈长次区域空间极化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影响辽中南次区域空间极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