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为调查样本,通过实地调研,科学划分出宁夏回族社区的四种基本地域类型:川地型、坡地型、半川半坡型和河谷型。总结了各类社区的外部形态、内部格局等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性。分析了回族聚居区人文环境对回族社区空间结构的影响。指出了宁南山区回族社区空间结构未来发展演化趋向是:扩张川地型社区,向大村落、城镇化推进;搬迁改造坡地型、半川半坡型社区,向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演绎;抑制河谷型社区发展,向高宽阶地集聚。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胡军  孙莉 《人文地理》2005,20(1):19-23
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偏离,说明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不能仅局限在物质经济领域,需要我们寻求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变化的新因素一制度因素,把制度作为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一个主要的变量,来对此加以解释。为此,本首先构建了“制度变迁一城市发展变化”的理论框架,然后用该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检验1949-1998年间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动力驱动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而诱致的结果。但不同的制度对城市数量增长、组织体系及空间布局和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力度又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后,由于制度变迁带来的激励作用,中国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快速变化。但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相同发展条件下的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却在拉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影响城市增长及空间结构的演变力量的因素越来越趋于分散化,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激励作用正在弱化。为适应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提供新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社区阶层化趋势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钦 《攀登》2003,22(2):44-46
在市场机制下,城市区位和个人经济能力将对社区变迁起主要作用。城市社区变迁使社区阶层分化加速,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一转型时期。深入分析城市变迁原因和社区阶层化趋势关系,寻找相关对策,有助于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陶伟  黄荣庆 《人文地理》2006,21(3):10-13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发展是和社会、政治、经济、城市本身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游憩商业区系统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系统,它的空间位置、外在表现形态、功能与组织形式都在动态地演变着。通过对广州历史上游憩商业区的形成、空间结构的变迁以及影响其空间结构变迁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探讨城市游憩商业区发展的历史轨迹与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人本主义理念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公正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立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10,25(6):30-35
本文以城市各阶层日常生活行为的工作(上学)、家务、购物、闲暇活动完成的区位空间结构为议题,运用行为地理学的人本主义研究方法,以社区为基本研究尺度,探讨微观领域社会空间公正体系的结构与模式。得出城市社会空间体系发育阶段,影响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基本因子为城市资源、社区资源、社区类型-体系与场所体系,社区资源与城市资源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布局呈"点-轴"结合模式,城市资源的线性空间体系格局与社区资源与场所的点状空间镶嵌映射了市场经济规律下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集聚-碎化"倾向,缺失空间公正。最后,尝试性提出了人本、公平理念下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公正结构。  相似文献   

6.
北京城市社会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贵利 《人文地理》2003,18(3):28-31
北京城市社会区的空间结构从近代到现代,受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成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对北京城市社会区在三个时期的变迁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宗琳 《旅游纵览》2015,(1):210-211
民族文化旅游的真实性问题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民族文化的变迁而出现的,而家庭旅馆的经营是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典型业态模式,所以本文以家庭旅馆的空间结构变迁为线索探讨了民族社区的家庭旅馆的真实性问题,并揭示出真实性问题对民族旅游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旅游小企业与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阳朔西街案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保继刚  邱继勤 《人文地理》2006,21(2):1-4,54
本文以阳朔西街的旅游小企业为例对旅游小企业与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论文首先研究了西街旅游业发展以后产生的种种社会文化变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街的旅游小企业在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经营内容之一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成为社区社会文化变迁的先锋人群;西街旅游小企业是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进行交流或沟通的一个平台。最终文章得出旅游小企业的存在直接促进或加速了社区的这种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
苏静  孙九霞 《人文地理》2018,33(6):118-124
从旅游影响相关研究中存在"整体性"缺失和研究假设缺陷等问题出发,以共同体为研究视角和对象,以岜沙苗寨为案例展开历时性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发现:首先,共同体的多元化是旅游发展后社区空间生产内在机制所发生的主要改变;其次,旅游发展后传统的社区共同体规则对社区空间生产路径起着保护作用,减弱了旅游对其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后:旅游作为导致民族社区变迁的外部原因之一,在逐渐加快其变迁路径的改变,对于在旅游发展的同时如何引导多元共同体规则的统一,从而保障其传统变迁路径的稳定,将是后续研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保障房建设速度的加快,保障房社区将对已有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带来深刻影响,其社会效应亟需深入探讨。本文以邻里效应为切入点,基于社区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广州市保障房社区对周边社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保障房社区并没有为周边社区带来负面的影响,也不存在"贫困同质化"的现象。然而,保障房居民与周边社区居民缺乏人际交往,其社会融合度也比较低。结果表明,提升保障房社区的社会认同度,消除不同社区居民相互间的隔阂,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侃侃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12,27(2):78-81,61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以提升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为目的,运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的理念分析了城市社区体系结构的公正性和客观可获性的内涵。构建了城市社区体系结构可获性评价的模式,即阶层化居舍剥夺指数评价模式和阶层化社会区剥夺指数模式。阐述了基于"城市资源的配置是均等的"这一假设,结合城市社区体系结构可获性评价要素,提出了城市社区体系结构可获性评价的操作模式,以期构建完整的城市社区体系结构,提升城市社会空间的阶层可获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重化工业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工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空间现状特征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化工业空间的一般特征及基于重化工业发展的珠三角工业空间结构演变。结果表明,珠三角重化工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主要表现为形成工业空间集聚的新要素;大城市工业核心功能更加突出,工业发展空间分异日益显著;形成新的地方性工业节点以及临海工业空间逐步形成,并从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空间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的视角、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文献,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国外对空间剥夺以及城市社区资源剥夺研究的现状、内容,及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研究理念、流派、原理与方法。总结了这一研究命题对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社区规划与商娱场所空间布局的指导意义,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闻  马耀峰 《人文地理》2012,26(1):152-155,160
核心—边缘结构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解释模型,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和分形理论切入重新解构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动态过程和测度方法。以关天经济区为例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具有层次性、涌现性和分形的特征,演变过程分为核心集聚极化、边缘扩散溢出和空间动态平衡三个阶段;首位度、分形等方法能很好揭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关天经济区旅游空间属于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目前处于核心集聚极化阶段后期,溢出效应逐步显现,次级核心基本形成,空间结构与等级结构紧密耦合,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南通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芳东  吴江  徐敏 《人文地理》2010,25(5):69-74
基于非线性科学分形理论以及运用GIS相关软件,通过计算南通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中心城市吸引力以及城镇交通网络长度-半径维数、网络分枝维数,探讨了南通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形、城镇体系空间关联性分形以及南通城镇交通网络分形特征,从描述城镇等级体系、城镇交通网络分布入手,通过对南通城镇具体区域指标的分析和处理,并以分形理论中的二城市指数、三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为定量依据,将分形理论引入城镇体系研究的实践中,结果表明:南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呈现分形特征,从而有效验证了分形特征不仅存在于大城市空间结构,中等城市的城镇体系依然存在,进而为指导南通城镇体系空间上合理布局提供定量依据与决策参考,并据此提出了南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旧城中心区城市衰落研究——以广州沿江西区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州这样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快的华南大都市,也在城区的部分地段出现了城市衰落与更新现象。本文以沿江西RBD为例分析广州城市衰落现象的表征和原因,从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方面对沿江西RBD的城市衰落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该地区交织存在着结构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a crucial issue for survey archaeology: how we identify and make sense of the heterogeneous and often inter-dependent behaviours and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apparent archaeological patterns across the landscape. We apply two spatial statistical tools, kriging an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to develop a model that addresses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spatial nonstationarity present in the pottery distributions identified by our intensive survey of the Greek island of Antikythera. Our modelling results highlight a clear spatial structure underlying different scales of pottery density as well as locally vary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ttery densities and several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is allows us to develop further testable hypotheses about long-term settlement and land-use patterns on Antikythera, including more explicit models of community organisation, and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sland's geo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its history of past human activity.  相似文献   

18.
以芜湖市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使用曲线等方法,探讨芜湖市失地农民就业空间特征、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芜湖市失地农民就业以本地就业为主,空间呈大集中、小分散的格局,为单中心的社区圈层模式。在市域尺度上本地就业在空间上呈现郊区为就业热区,城区相对较少;社区尺度上,就业地主要集中在社区范围内,短距离就业为主,主要集中在1-5km距离段,其中2km处出现就业人数高峰。就业空间行为模式类型多样,本地-就业型占主导地位。失地农民的自身属性特征及思维定式影响和制约着其对就业空间行为的决策;城市化过程中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实现了郊区产业集聚格局以及社区周边的城市就业环境,为失地农民就近就业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