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有邦 《人文地理》1996,11(Z2):12-15
本文在分析山东农业发展的优劣势、现状、基本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农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与应采取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朱年志 《沧桑》2010,(2):98-99
物资的流通和运输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政治、经济活动,运输的首要条件是运道的畅通。明代大运河是联系南方经济重心与北方政治军事重心的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线。山东运河是整个运河的关键河段,在明代的南北物资运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便利的水陆交通与物资的往来运输直接推动了山东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试对明代山东的这一主要物资运道——山东运河的贯通,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物资的流通和运输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政治、经济活动,运输的首要条件是运道的畅通。明代大运河是联系南方经济重心与北方政治军事重心的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线。山东运河是整个运河的关键河段,在明代的南北物资运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便利的水陆交通与物资的往来运输直接推动了山东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试对明代山东的这一主要物资运道——山东运河的贯通,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前半期,中国封建经济经历了严重的危机。封建的生产关系原在农村中占统治地位,可是,到这时,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而雇佣劳动的普遍使用就是中国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显明标志之一。许多地区由于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商品率的增长,引起了对雇佣劳动的使用。(如:陕西、山东等省)。在好些省份(江苏、山西、甘肃等)零工现象开始发展。童工被广泛应用。甚至在少数民族的一些地区(如:广西、贵州之苗族,广西的僮族)也使用了雇佣劳动。在雇佣劳动方面,我们所研究的这一时期,是以商  相似文献   

5.
略论金代的漕运吴宏岐女真人建立的金朝,虽然仅据有北方的半壁河山,但对于发展当地的农业经济尤其是清运事业也相当重视。自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正式迁都燕京(改称中都)以来的金朝政府,为了将河北、山东等地的粮食调运入京,积极地开展了整修御河清运水道的...  相似文献   

6.
《成武县志(1986-2005)》评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成武县志(1986-2005)》2007年7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10月初便幸得一读。成武县地处鲁西南,农业在全县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历史上曾是个贫困地区,而今成武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编纂者运用一系列确切的、令人信服的基本数据,引用源于生活、富有真挚感情的民谣,真切、生动地反映了成武县20年来的建设发展成就。  相似文献   

7.
秦汉统治者为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管理 ,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为秦汉统治政权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开展前,鄂豫皖根据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严重阻碍了乡村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落后,自然灾害频,地主、豪绅通过高额地租、高利贷剥削农民,鄂豫皖根据地农业经济非常落后。1927—1932年,中共在鄂豫皖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农业经济建设,打破了封建土地分配制度,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提高了参加革命的积极性。鄂豫皖根据地的农业经济建设,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春梅 《民国档案》2006,2(4):120-125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四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晚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在全国农业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改革拉开了序幕。流域的农业改革涉及到各个层面,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宣传农业科学知识,发展社会教育,提高农民技能,形成了民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新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各级农业改良组织的建立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思想观念,开化了社会风气,推动了淮河流域农业改革的展开。  相似文献   

10.
唐代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对影响唐代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国家政权对绿洲农业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民族关系是影响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寺院经济是新疆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旅游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化是立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面向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对旅游产业做出的全面升级。目前,旅游化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与主要动力,根据旅游化的内涵构建旅游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省2001-2011年旅游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山东省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对旅游化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在对山东省旅游化发展水平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4种类型,青岛为旅游化快速发展型,烟台、威海、日照为旅游化较快发展型,济南、泰安、淄博、济宁、潍坊、临沂为旅游化缓慢发展型,枣庄、莱芜、东营、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属于旅游化滞后发展型,并根据各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加速旅游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是一个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缺乏一直是困扰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黄河是山东省最大的客水资源,对本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黄河断流是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山东省农业的稳产高产、人畜饮水和工业的发展,反映了黄河流域发展的非可持续性,须用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各市经济环境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尹海伟  孔繁花 《人文地理》2005,20(2):30-33,100
本文在阐述了经济环境协调度的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环境协调度的指标体系、模型和计算方法,并对山东省17市的协调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山东省的实证分析,发现山东省经济环境协调度整体上处于基本协调的阶段,经济发展大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环境协调度与经济发展阶段符合"U"型曲线,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二类区协调度最低,位于曲线的谷底,说明产业结构对协调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樊志民 《人文地理》2004,19(5):74-78
农业地理环境是农业生产诸自然条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历史过程之中,以地理环境条件为基础,伴随农业生产技术的纵深迈进,农业经济的开发与中心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与地域性特征:率先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作农区,次为长江流域稻作农区,进而是高寒农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15.
鲁南区域经济点轴开发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吉霞 《人文地理》1996,11(Z2):8-11
本文在对鲁南经济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经定量分析和综合比较,选定了鲁南经济的增长极和产业带,设计了区域开发的点轴系统,构建了鲁南"双心"型的一级增长极结构和"+"字型的一级产业带格局.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条件下沿海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彦随 《人文地理》1997,12(4):61-64
市场经济条件下,沿海农业发展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的双重考验,立足优势,建立农业经济体制,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地域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顺  陈才 《人文地理》2006,21(2):82-84
文章阐述了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背景条件,分析了发展农业产业化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身优势、产业基础和在全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和地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尤其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文章在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阐述评析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西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特点,进而遵循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产业经济理论,从发挥资源、区位、交通、市场、科技、组织方式等优势因素出发,构建出符合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公司)+农户"、"农户+主导产业"、"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协会)+超市"三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并探讨了其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development and local changes and also analyzes long-term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therlands and Northwest Germany. Spatial patterns of population growth over the period of 1500–2000 are interpreted from a world-systems perspective. Initially, the coastal regions profited from the emerging trade-based agricultural world-system. Later, state formation enabled some of the previously developed regions to regain positions that were formerly lost. A seesaw of development between land and sea-based regions characterized the first two periods of the world-system. An additional seesaw between concentration in national cores and expansion toward the periphery characterizes the last two peri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