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乡村城市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前景,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在不断加速,文章根据我国的显示条件,分析了县城在乡村城市化中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文化优势、地域优势、区域条件与设施条件优势,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乡村城市化的具体措施,促进乡村城市化合理、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武汉市乡村旅游既有资源、区位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也有产品、环境、产业链等方面的劣势。为深入发展乡村旅游远程市场,既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也要注意产品形式的多样化,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还要加大市场管理力度。一、武汉市乡村旅游的基本概述(一)乡村旅游早在19世纪,在欧洲因为工业化和逐渐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再加上  相似文献   

3.
张小林 《人文地理》1992,7(2):37-40
本文从乡村城市化问题的阶段性演变过程出发,总结了近期乡村城市化概念上的主要论点,并据此认为:乡村城市化是乡村空间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涉及到地域经济系统、乡村人口的分布与集聚程度、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质量等多维度的一个概念。并初步探讨了这一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英国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乡村工业社会,是大工业在乡村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乡村城市化过程的初始阶段。工业家是乡村工业社会的创建者和主宰,主要通过提供住房和管理公共卫生、控制社区的宗教和教育事业、掌控公共管理权力等3个方面来实现对乡村工业社会的控制和管理。开展关于英国早期乡村工业社会的研究,对于了解工业发展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微妙关系,揭示工业企业家群体对社会事务的广泛渗透和控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松 《民俗研究》2014,(1):8-10
在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乡村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在以城市化、现代化为指标的评价体系中,乡村及其文化往往被视为落后、改造的对象,以致于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往往被忽视。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乡村及其文化。在保护乡村文化上,要尊重其变迁,追求一种和谐发展的农村发展理念,使乡村成为我们未来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乡村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在以城市化、现代化为指标的评价体系中,乡村及其文化往往被视为落后、改造的对象,以致于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往往被忽视。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乡村及其文化。在保护乡村文化上,要尊重其变迁,追求一种和谐发展的农村发展理念,使乡村成为我们未来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中国“乡村病”的科学内涵、形成机制及调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小玉  刘彦随 《人文地理》2018,33(2):100-106
“乡村病”是指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乡村发展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乡村发展系统与周围环境互动失衡导致乡村发展系统失去了自适应、自调节能力而导致乡村发展受阻甚至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的现象。“乡村病”的成因包括乡村资源禀赋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制度与政策因素、技术因素等。“乡村病”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由其扰动形成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产生,其产生根源在于城乡二元体制以及“重城轻乡”政策等所构成的制度与政策约束。最后,从制度与政策创新、城镇化与乡村化协调均衡发展、村镇建设新格局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乡村病”的调控策略,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科学决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认识和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城市化是指少数民族从传统的乡村社会转化为城市社会的过程,也是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相互交融互动、全面整合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历史上东北地区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联系的“点“和“线“的结合处,是中原汉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中心点。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文化进程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对形成和巩固区域民族共同体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又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成为民族融合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起源、概念、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薛德升  郑莘 《人文地理》2001,16(5):24-28
本文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起源,对乡村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城市化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对近20年来乡村城市化研究的内容、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乡村城市化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战后以来第三世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归纳总结了西方城市化主要理论,并用第三世界的发展过程加以检验。研究表明,由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差异,第三世界城市化过程不能从西方城市化理论中得到解释。文章还对进一步开展第三世界城市化研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乔家君  周洋 《人文地理》2014,29(4):72-77
空间界面理论是乡村社区选址的适宜理论。在分析传统农村聚落区位选址中空间界面取向及其演变、新形势下农户择居需求等基础上,得出乡村社区选址大致有四种倾向:城镇边缘区、交通沿线、产业集聚区外围、其他资源指向等。利用空间界面理论中的避害原则、就近原则、功能原则、加成原则,认为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晴岚社区的选址是合理的,接近于理想中的最佳区位。  相似文献   

12.
杨鹏鹏  万迪昉 《人文地理》2005,20(2):110-113
县级是我国功能相对完备的基本单元,县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处于沟通上下、联络城乡的战略地位。同时县城也是我国推进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节点,西部县城居民数量占到西部城镇总人口的41%,因此,研究县城居民的住房消费特点十分必要。但县城居民的住房消费状况及特点研究在文献中并不多见。本文以笔者在陕西三原县城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并以在陕西其他七个县所作的三次调研数据作为补充修正。在上述数据基础上,测算出了西部县城住宅市场化指数,总结了居民住房现状,分析归纳出西部县城居民住房消费的特点。主要结论包括:西部县城很少有成规模的商品住宅小区、居民住宅分散、配套不完善、规划水平和物业管理水平很低,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尚未进入县城;县城的多层商品房售价在750元/平方左右,大多数居民接受低价位商品住宅,一般要求住房面积大于100平方米,对小区配套环境有一定要求,除水电基本配套外对市内配套设施的要求依次是暖气、太阳能热水器、天然气、网络。对开发商品牌有一定关注,对广告宣传比较相信。  相似文献   

13.
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仇方道  朱传耿  刘振 《人文地理》2006,21(6):119-123
县级区域是我国最为基本的行政地域单元,是农村劳动力得以转移的主要载体。文章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江苏省沭阳县为典型案例,通过构建融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于一体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SPSS统计分析技术,从时空尺度视角对沭阳县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从加强中心镇建设、发展工业、人口控制、政策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28个城镇为例,构建城镇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各城镇的中心性得分,评价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了1995年、2004年、2014年3个年份各城镇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借助GIS技术手段分析了城镇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格局,评价城镇等级体系演化特征;最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城镇经济空间联系和网络关系的演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逐渐形成,经济重心由南向北转移,由右江区单中心逐步发展到兴义市、右江区、文山市三中心,再到兴义市发展成为强中心,平果县与靖西市具备发展为滇黔桂次中心城镇的潜力;城镇间的经济联系总体较弱,区域整体网络密度低,但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低等级城镇对高等级城镇的引力与高等级城镇对低等级城市的引力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城镇网络体系,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之间及中心城市与经济强县之间;三角结构的外围经济联系密度明显较低,对于大多数城镇来说,尚不具备经济辐射能力,辐射效应极弱。  相似文献   

15.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结构优化及其方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保平 《人文地理》2007,22(5):38-42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新形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发展极"。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已经形成了西部经济"发展极"的初始条件,成为了西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基本现状是:城市群总规模较小,中等城市数量少,小城镇发展滞后。从目前提高竞争力和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目标来看,面临着完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时序结构的任务。在空间结构优化方面,要强化西安中心城市的作用,培育二级中心城市,完善小城镇建设体系,以西安为中心构筑四大城镇群。在功能结构完善方面,要强化城市群区的联系,进行城市群中各个城市功能和性质的重新定位;从时序结构的完善来看,要以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为目标,从近期、远期和远景三个方面安排时序结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赵勇  张捷  章锦河 《人文地理》2005,20(1):68-74
历史化村镇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第一批中国历史化名镇(村)的命名公布。遗产保护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我国历史化村镇保护研究较国外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也欠深入全面。导致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颇具价值特色的古村镇没有得到很好保护。本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历史小城镇、村落保护的演变发展,然后指出历史化村镇保护在价值特性方面,不同于历史化名城;在保护内容方面,要在以往偏重于物质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方法方面,要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等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地理单元,以红安县二程镇8个村100户问卷和访谈调查为基础资料,探讨了转型期特定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微观机制。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主要体现在:乡村聚落的空心化和边缘化、乡村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的更新等方面。从微观的视野来看,乡村人居环境的演化实质上是农户空间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不同类型的农户空间行为对乡村人居环境的作用方式不同,影响效果也不同,但其综合效应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功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王荣成  任晶 《人文地理》2004,19(1):37-41
本文在考察图们江地区国际城市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影响与制约因素,预测了未来图们江地区国际城市系统的发展趋势。图们江地区国际城市系统是区域一体化的必然产物,短期内,基本发展框架是以中国珲春、俄罗斯斯拉夫扬卡和朝鲜罗津为顶点的"小三角"核心区为主;长期来看,则将在以中国延吉市、俄罗斯海参崴市、朝鲜清津市为顶点的"大三角"框架下发展,以现代国际网络城市系统构成东北亚地区国际物流中心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9.
自然环境与云南历史文化城镇形象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对当地历史文化城镇的形象构成有着普遍而深刻的影响。考虑自然环境特点的云南历史文化城镇形象设计应遵循尊重和顺应自然的亲和原则,将自然与人文因素相结合的综合性原则,以及将城镇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统一考虑的整体性原则。同时要高度关注自然环境在城镇理念形象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在城镇视觉形象设计中,要注重城乡景观协调的整体效果,反映其田园山水城镇特色;注重三维景观效果;注重视觉体验的心理特点分析,组织景观层次系列;注重对城镇建筑色彩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宋代太湖流域农村城市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国灿 《史学月刊》2001,3(3):132-137
在宋代太湖流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城镇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农村城市化现象,其主要表现是:州县城市的空前兴盛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郊都市化趋势;农村镇级中心地的大量涌现及其城市化特征的初步形成;乡村草市的广泛兴起和农村市场的快速成长。到南宋时期,太湖流域的农村城市化率已达到1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