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焕新 《攀登》2006,25(6):92-96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运用“人口机会窗口”理论和区域人口转变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式理论及方法,分析探讨了我国区域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现代发展历程和特征;从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方面,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应遵循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应全面深刻认识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特征,加强循环经济“三大体系”建设,以全面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与协调发展——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是缩小区域差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根据江苏省当前存在的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差异在空间上的表现,指出 1990年代以来,随着江苏省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沿江的轴线发展为带状,线形结构向菱形结构转变,以苏南沪宁线为主的沿江"一"字型空间结构将逐步向处于形成中的"工"、"Ⅱ"字型转化。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将会推动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缩小区域间的差异,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信息时代区域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对区域与城市社会、经济及文化系统影响迅速加深,从而使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本文首先回顾了经典的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然后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空间结构的点、线、面在内涵及形态上的相应变化进行了解释。对于点要素而言,其规模、功能、地位及不同点之间的联系都发生了变化。而线要素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促使了信息流对空间结构作用的强化,不同网络之间的互动日益重要。这些又导致面要素出现了如智能区域等新的空间组合模式。最后,指出了空间结构的成长与变化是与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的,需要针对特定地区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陈少沛  庄大昌 《人文地理》2014,29(6):109-116
本文以广东省陆路交通网络为对象,综合利用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广东省区域可达性进行测算和空间特征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广东省省域的等级分区。结果表明,广东区域日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呈现出同心圆分布特征,并具有明显交通网络指向性;但在空间、交通网络结构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潜力可达性表现出多中心圈层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揭示了广东省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分异规律,探讨了地理区位和城市发展在可达性空间分异中作用,从而为广东产业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沿海铁路建设与苏北鲁南地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忠臣  陆玉麒  李平华 《人文地理》2005,20(2):13-16,128
交通条件的改善对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构建最优的空间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化组合和区域发展主轴线的构建对驱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本文以苏北和鲁南地区为例,借沿海铁路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通过对该地区交通网络演变规律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当前制约该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结合空间结构理论,给出了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6.
碳减排的目标实施与实现需要在社会生产、生等区域具体落实,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处于战略转型的重要阶段,二者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碳减排下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也愈发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更是城市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重化工业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工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空间现状特征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化工业空间的一般特征及基于重化工业发展的珠三角工业空间结构演变。结果表明,珠三角重化工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主要表现为形成工业空间集聚的新要素;大城市工业核心功能更加突出,工业发展空间分异日益显著;形成新的地方性工业节点以及临海工业空间逐步形成,并从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空间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邓羽  杨振山  宋涛 《人文地理》2018,33(4):82-87
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重构与交通设施配置息息相关,可达性成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控城市空间开发的重要手段。在以矢栅一体化的综合可达性测度并构建城市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对北京城市增长进行了成功模拟,透视了基于综合可达性导向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与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综合可达性的城市增长调控模式优化方案。研究发现:①城市增长密集发生在建成区周围可达性优越的区域,随着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城市增长的概率降低,反映了北京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②受城市规划与交通设施规划失调影响,可达性提升程度越大的区域并不一定带来更高的城市增长开发概率,严重削弱了可达性对城市增长的引导作用;③基于综合可达性的城市增长调控模式的优化方案,要以交通设施规划为基础,并合理耦合空间规划,才能更为有效地引导城市空间良性增长并预防规划失效。基于综合可达性的城市增长模型建立与调控模式优化方案的提出,对于确立与提升交通引导城市增长的基础性地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的空间矛盾及调控机制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凯 《人文地理》2005,20(3):122-125
区域经济合作以其非凡的绩效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省际毗邻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往往成为旅游产业的密集地带。文章在分析我国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空间矛盾的现实特征以及对区域空间矛盾进行调控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了旅游经济空间矛盾调控的相应切入点,其中主要包括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产品,共铸品牌形象、联手开拓市场,协调旅游规划、优化空间结构以及健全协调机制、调节利益冲突等。  相似文献   

10.
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张京祥  张小林  张伟 《人文地理》2002,17(1):85-88,96
乡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分枝学科,乡村聚落的演化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中,乡村的意义与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组织,以形成与区域宏观社会经济背景相匹配的聚落体系,对城乡区域空间的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乡村聚落体系演化理论、规划组织理论。关于乡村聚落体系演化,本文提出了区域空间进程中的四个阶段:农业社会阶段、过渡性阶段、工业化阶段、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文章还研究了国际上对乡村聚落体系组织的战略方法,包括职能地域一体化战略、选择性空间封闭战略、乡村城市发展战略。文章结合江苏的有关案例,重点论述了中心镇及中心村选建、设施配置、政策配套等内容,指出:①通过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乡镇合并、重组;②通过中心村的建设实现农业空间的集约化经营,推动城市化进程;③通过配套支撑体系来实现对乡村聚落体系优化的引导。提出了中心村选建的主要标准:①区位优势;②联系合理;③规模经济;④节约用地。  相似文献   

11.
张岩君  房立娜 《旅游纵览》2023,(19):36-39+43
本文以山东半岛胶东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基于引力模型获取胶东五市旅游经济的联系度,结合社会网络理论,运用Ucinet 6.0软件构建胶东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分析各城市节点间的联系密度,探究胶东经济圈旅游地空间等级差异和成因,为胶东经济圈的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胶东经济圈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建言献策。研究发现:胶东五市旅游经济联系不均衡;胶东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呈现出中部核心密集,外部边缘稀疏的格局;胶东经济圈网络结构并不稳定;胶东经济圈城市旅游的网络空间结构中有着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胶东经济圈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阐述了产业簇群理论、层域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等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依据。深入分析了特色产业簇群视角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构建了全球、国家和区域等不同尺度的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模式。最后,作者提出了思想观念创新、市场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特色产业簇群培育等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路径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我国经历了从农业区域基质到工业区域基质的五次城市规划空间结构演化更替的过程,且每次规划空间结构更替都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我国带着不同社会经济体制所遗留的各种痕迹和烙印,迈入了以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宏观背景的信息化社会,且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面对新世纪的发展环境,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生态区域基质的以生态经济区为单位来组织现代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思想,并构建了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工业化主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为了揭示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演变机制,分析了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并从工业化、区域政策和城镇化等方面分析了其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湖南省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过程,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与工业化、区域政策和城镇化存在内在联系和耦合关系,其中工业发展是湖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温州大都市区形成机制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都市区是发达的城市化区域,它包括城市核心区和与之在经济、社会、文化上有紧密联系的地区。21世纪到来之际,大都市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都市区,无论是走向繁荣还是衰退,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发展战略问题。本文以温州为例,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客流、物流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温州大都市区范围;通过对温州大都市区的研究认为,宏观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工业化模式、温州人精神和温州社会网络是温州大都市区形成的重要动力源泉;最后,作者以上述研究为依据,提出了近期和远期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设想。  相似文献   

16.
杨国良 《攀登》2009,28(1):2-5
《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起点,它蕴含着宝贵的科学发展思想,其基本观点有:既重视经济建设又关注政治建设和文化发展;重视重、轻、农的协调发展,强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些观点对于今天以至将来都有着重要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双核结构与广东省东西翼经济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经济空间结构的角度,通过对区情的具体分析,以内因为发展导向,引入双核结构模式,提出以汕头-潮州、湛江-茂名区域连动为特征的双核结构将是广东省两翼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具体可以通过突出核心城市、培育核心产业竞争力等经济措施加快扩散作用,推动东西翼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忠祥  李莉 《人文地理》2005,20(5):51-55
本文以宁夏中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由于行政区划变动致使原银川、吴忠、青铜峡、灵武所形成的城市群在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而对这一变化所产生的区域经济关系及其发展的正负向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在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的背景下,行政型的城市群体系或区域体系必然会向经济型的城市群体系或区域体系转变,这一过程对于行政区划调整来说必须科学而慎重。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发展观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一个轴心。邓小平理论框架中十分清晰地显示出他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基点;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构想,反映了邓小平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以人为本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这一发展观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曲艳丽 《神州》2012,(3):48-49
高技能人才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社会持续前进的动力。在改变经济的增长模式和企业的改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越来越突出。当前各个地区也根据自己的发晨战略。从实际出发重视培养高技以人才,改变原先的发展模式,以提高和整合区域经济的综合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本文以哈牡缨东对俄经济带为例,分析了高技能人才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