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小林 《人文地理》1992,7(2):37-40
本文从乡村城市化问题的阶段性演变过程出发,总结了近期乡村城市化概念上的主要论点,并据此认为:乡村城市化是乡村空间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涉及到地域经济系统、乡村人口的分布与集聚程度、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质量等多维度的一个概念。并初步探讨了这一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乡村城市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前景,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在不断加速,文章根据我国的显示条件,分析了县城在乡村城市化中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文化优势、地域优势、区域条件与设施条件优势,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乡村城市化的具体措施,促进乡村城市化合理、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起源、概念、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薛德升  郑莘 《人文地理》2001,16(5):24-28
本文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起源,对乡村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城市化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对近20年来乡村城市化研究的内容、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乡村城市化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县城在乡村城市化中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县城在我国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快速发展的现实,分析了县城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拥有的而一般小城镇所不具备的非经济方面的优势条件。这些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地域条件、区域与设施条件等方面。最后提出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要重点建设县城,并配合各项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县城优势等各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美风  翟云利  汪德根 《人文地理》2023,38(1):97-107+117
就近城镇化是中西部地区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现实路径选择。通过构建就近城镇化空间演变类型划分方法,从整体区域和城市群两个尺度,分析2000—2015年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空间类型分异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区域尺度,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东西差异不断加大、南北差异不断减小,本县优势型空间单元占主体;且可划分为17种空间演变类型,其中,中水平正增长本县优势型、低水平正增长本县优势型、高水平正增长本县优势型和低水平正增长本镇优势型是主导类型;(2)城市群尺度,中西部城市群地区的就近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远高于非城市群地区,且呈现明显的群际分异和群内分异,且城市群地区的就近城镇化空间演变类型可划分为多峰—多重尺度、多峰—中长尺度、多峰—中小尺度、单峰—中长尺度、单峰—小尺度等5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吉祥 《中国地方志》2007,(11):35-38
长芦,原是南京六合县的一个公社,1980年因在这里建设扬子乙烯工程而新设大厂区,长芦被划归大厂区。2001年底起,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又在长芦一带开始大规模的建设。2002年,大厂区和六合县被撤并为新的六合区,南京的江北地区被纳入城市建设的范围。在持续20多年的外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力量牵引下,长芦由一个纯粹的乡村地区正在逐步卷入南京城市化的大潮中。作为城市化的标志之一,2000年8月长芦镇撤镇改建为长芦街道办事处,其历史由乡村地区转到了城市化社会的轨道。长芦的城市化进程其实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大中城市周边乡村城市化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刘晓霞 《人文地理》1999,14(Z1):52-55
乡村发展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宝鸡乡村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乡村地域发展模式(科技依托经久农业型发展模式、城郊型立体多元与规模经济发展模式、陇海沿线贸工农发展模式、南北山区农林先导生态经济同步发展模式),对于指导宝鸡地区及中西部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会展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西部地区会展旅游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陕北地区城市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敏  曹明明  缪光  陈海 《人文地理》2008,23(4):36-40
随着陕北地区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陕北地区城市化战略取得了一定成绩,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本文基于对于城市化驱动力理论与实例的分析与总结,首先指出了陕北地区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指出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密度小,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其次提出了陕北地区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分为动力机制与约束力机制两个方面。动力机制有经济发展、城乡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带动、大型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约束力主要表现在制度约束、生态环境约束及水资源约束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最后三、四十年,伴随美国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美国城市的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恰在这一时期,中西部城市脱颖而出、后来居上,与全国其他地区城市相比,它更清晰而集中地反映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由此而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特点。因此,剖析中西部城市的崛起,对于我们研究美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具有典型意义。 本文试图把中西部城市的崛起置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进行考察,着重探讨中西部城市崛起的主要原因,同时阐明它的崛起对美国经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可塑  韩冬 《风景名胜》2021,(2):0285-0287
乡村景观是与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它具有生产、社会、生态、文化、审美功能和谐统一的特点。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当前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深入,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乡村景观的功能逐渐丧失,对乡村整体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给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表现在迅速消失的乡村景观的文化、生态等形式 , 在此基础上分析桂北地区传统村落环境变化及其发展规律背后的罪魁祸首 , 同时在国外的研究样本的基础上 , 探察对乡村自然环境形成过程主要的影响因素 , 对桂北地区乡村建设的逻辑进行调整。最后,探讨桂北乡村实体环境的价值转型与保护措施,并对桂北传统乡村实体环境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宁  冯锦彩 《沧桑》2008,(1):68-70
文章在对中西部地区个别省份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认为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流动呈现出人口数量上升、流动区域狭窄、流动频率稳定、流动动因由被动向主动转化、流动目的倾向于在城市长期居留等特点,并提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将会出现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以非正规渠道为主要就业模式、可持续生计能力进一步提高等趋势。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去学界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缺乏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机制的系统化研究。为此,本文采用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以四川凉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凉山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协同现状,提出党建为导、文化为根、项目为重、农旅融合为法、居游共享为向五项策略,以期促进凉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推动凉山地区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自驾游以超强的城乡连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助力城乡互利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本文首先分析自驾游服务体系研究情况,其次探讨乡村地区自驾游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再次论述乡村地区自驾游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乡村地区自驾游服务体系的构建措施,希望能够以点带面,科学统筹,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简论我国中西部地区彩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论我国中西部地区彩陶谢端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万松(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研究员)彩陶是指有彩绘图案的古代陶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先民们创造的这一辉煌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在我国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特殊...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某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19世纪后期,当美国中西部成为新的工业化中心、西部进入大规模开发之际,这两个地区的城市化也分别进入鼎盛阶段:在中西部,若干分散孤立的中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有机联系而完整的城市体系,与东北部城市体系共同构成美国工业布局的心脏地带;在西部,城市从无到有,仅几十年时间,即遍布距美国经济中心千余英里之遥、占美国国土近1/3的辽阔地域上,并在太平洋沿岸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7.
工业城市发展的周期及其阶段性特征——美国中西部与中国东北部比较王旭中国东北部与美国中西部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一,地理条件相似,两个地区均土地广袤,适于农耕①,煤、铁、林木等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其二,城市化程度较高,中西部是美国较早实...  相似文献   

18.
张硕  金艺兰 《旅游纵览》2022,(19):180-18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推进,乡村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延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针对延边地区目前乡村旅游模式单一、基础服务设施差、缺乏相关领域人才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延边地区乡村旅游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由于相关史料的缺乏,特别是由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撤出了中亚,汉文史料中有关天山地区的记载非常稀少,因而文化转型前夕当地的政治、经济形势,至今并不清楚。本文不同意美国著名中亚学者普里查克关于文化转型前中西部天山地区存在着一个强大的葛逻禄汗国的观点,并且用穆斯林文献和汉文文献的比勘,说明当时的中西部天山地区处于政治分裂之中,这种政治分裂扫去了伊斯兰教发展道路上巨大的政治障碍,为某些部族接受新的宗教信仰并进而发生根本性的文化转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蔡贺  胡潇 《丝绸之路》2013,(24):64-65
人口红利曾经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推动力,但是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经济格局面临着东西不平衡加剧的风险。本文主讨论后人口红利时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对如何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避免“梅佐乔诺陷阱”及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