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表明甘肃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以14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甘肃省城市体系在空间分布上比较集中;以甘肃省内75个城镇为研究对象,城镇分布的总体均衡性适中;以中部城镇密集地区为研究对象,城镇体系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并据此提出了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陇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志刚  唐相龙  李斌 《人文地理》2004,19(2):22-24,34
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文章从分形理论在城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入手,以豪斯道夫(Hausdorff)维数为依据,借助Zipf公式,对甘肃省陇东地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分维测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说明分形理论适合陇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测算分析。在分形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区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布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①首位城市规模不突出,其经济带动和功能辐射力量薄弱;②中间位序的城镇分布过于集中,人口分布显得比较均衡;③陇东地区城镇体系建设缺乏区际空间规模结构的发展。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了陇东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南通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芳东  吴江  徐敏 《人文地理》2010,25(5):69-74
基于非线性科学分形理论以及运用GIS相关软件,通过计算南通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中心城市吸引力以及城镇交通网络长度-半径维数、网络分枝维数,探讨了南通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形、城镇体系空间关联性分形以及南通城镇交通网络分形特征,从描述城镇等级体系、城镇交通网络分布入手,通过对南通城镇具体区域指标的分析和处理,并以分形理论中的二城市指数、三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为定量依据,将分形理论引入城镇体系研究的实践中,结果表明:南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呈现分形特征,从而有效验证了分形特征不仅存在于大城市空间结构,中等城市的城镇体系依然存在,进而为指导南通城镇体系空间上合理布局提供定量依据与决策参考,并据此提出了南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豫北地区城镇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运用分形理论对豫北地区城镇体系要素规模分布的自相似性质和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了系统等级结构分形的半退化、要素规模分布的二元化、空间图式的差异性和时间演化的均衡趋向,分析了分维(帕累托指数)上升的利弊,给出了计算最佳哲夫指数(从而找出恰适分维)的数学方法,文章最后根据分形优化原理提出了豫北地区城镇规模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林涛  孙婷婷 《人文地理》2012,27(6):43-49
测算了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长度维数,分枝维数、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关联维数等分形维数。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1)高速公路网已具备分形结构特征,并以上海市为中心区域按自相似性向外延展;但路网密度尚未饱和,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连通性上还有更大发展空间;(2)城镇体系分布表现出自相似性结构,总体上仍呈空间集聚格局;但是基于220个县级城镇单位的随机分布出现了非向心性态势,说明城镇体系与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实现整合,网络需要完善;(3)地级以上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网络的联通度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极限水平。  相似文献   

6.
昆明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用"D距离内邻点平均数法"定量分析昆明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类型的基础上,对造成昆明城镇分布地域差异的原因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城镇发展的建议,为昆明市城镇体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西桂林地区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韩光辉城镇体系是一定地域空间内不同等级规模和职能分工、联系紧密、分布有序的城镇群体。它是在自然、经济、社会、交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历史形成并处在发展中的动态系统。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规划与预测城镇体系未来发展的基础。因...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城镇体系的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长株潭地区现有3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177个建制镇及360多个集镇,是湖南省城镇体系发育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全国"十五"期间重点引导和培育的七大城镇密集区之一。本文定性分析了政策机制、乡镇企拥与商贸市场集聚布局机制对长株潭城镇体系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法、关联分析及经济联系强度计量模型定量研究了投资机制、辐射机制在长株潭城镇体系形成中的作用。进入21世纪,长株潭城镇体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发展成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机制的综合作用。为促进长株潭城镇体系的优化建设,应在进一步完善各单项机制的同时,搞好各机制之间的相互协调,提高各机制综合运作的组合效应。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沿线分布有众多的城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结合立地条件对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依据城镇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了散点型、串珠型和网络型三种基本的空间分布形态,在分析研究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等要素的时空组合基础上,提出了城镇空间演变的三个基本特征,即空间发展的差异性,中心城镇的游移性和城址变迁的宜居性,这对于指导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余大富 《人文地理》1996,11(4):72-75
三峡库区是因水坝--电站建设和移民安置引起社会经济结构显著变化的特殊区域。其鲜明的区域个性要求有与之适应的城镇体系,其开发性移民导致的显著提高的非农化势能则要求有超常的城镇化进程。为此比较分析了库区中心城市的最佳区位,提出库区城镇体系布局的具体方案和城镇分区意见。  相似文献   

11.
西藏城镇发展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发展历史和地域文化构成了其独特的发展环境,环境的特殊性深刻地影响着西藏区域发展及城镇建设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本文分析了西藏城镇发展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较为突出的特征,据此提出了今后西藏城镇发展和建设应该重视和解决的七个方面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英国的农村城镇体系在中世纪早期开始萌芽,至中世纪晚期,农村城镇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在近代早期,市场城镇在地方经济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专业市场城镇、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休闲城镇和滨海城镇成为农村城镇发展的新形式。同时,英国农村城镇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城市特征,传统农业性质逐渐减弱,城镇居民的职业趋于多样化,专业市场与城镇盛衰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原工业城镇促进新型城乡关系的成长,居住人口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农村小城镇成为宜居和宜业的乡村社会生活中心。  相似文献   

13.
采用层次分析等方法,从农民生活、生产环境、生态产品供给以及生态安全等人居环境核心领域出发,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对1998-2012年间利川市乡村人居环境做了评价,剖析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时序演变历经传统发展、过渡发展、生态化建设三个阶段,人居环境系统及影响因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盆地、城镇集聚,城乡收入差距增大,河流流域生态环境改善,高山区生态脆弱性增强;③农户行为受政策调控作用由无序、扭曲化向规范化变迁,政策调控与农户行为互动作用促使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14.
苏多杰 《攀登》2002,21(1):91-95,102
通过分析三江源城镇化的双重任务,提出了三江源城镇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应根据自身的实现,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创造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型城镇。  相似文献   

15.
中小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提升中小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力,有利于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基于相关理论,构建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力评价体系,分析2005—2020年东北地区中小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障碍因子。研究发现:(1)2005—2020年东北地区中小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力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呈现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形”空间分布结构;(2)人居环境吸引力经历了从随机到集聚的演变过程,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冷点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3)限制东北地区中小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力提升的主要准则层是生活环境、人口环境和自然环境,要素层方面,医疗条件逐渐成为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6.
曹芳东  吴江 《人文地理》2010,25(2):149-153
本文运用非线性科学分形理论揭示了旅游业制度系统存在的制度内容分形、结构分形、环境分形、运行分形、功能分形及实施机制分形等特征,并以河南省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案例给予具体分析,具体内容从四个方面详细的阐述了旅游业制度改革与管理创新的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清代城镇书院已比较普遍地发展起来,但城镇书院在各地的发展却经历了不同的时空演变过程。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级别城镇书院的考察,详细地揭示了不同级别城镇书院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府县级城镇仿效省会设立书院的实践主要在乾隆年间才出现,城镇书院的发展总体上由区域东南部向西北部推广,乾隆时期出现发展高峰,发展重心向黄河以西转移。城镇书院时空变化特征显著。书院选址以城内为主,空间上体现了偏重东部和东南部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以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28个城镇为例,构建城镇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各城镇的中心性得分,评价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了1995年、2004年、2014年3个年份各城镇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借助GIS技术手段分析了城镇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格局,评价城镇等级体系演化特征;最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城镇经济空间联系和网络关系的演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逐渐形成,经济重心由南向北转移,由右江区单中心逐步发展到兴义市、右江区、文山市三中心,再到兴义市发展成为强中心,平果县与靖西市具备发展为滇黔桂次中心城镇的潜力;城镇间的经济联系总体较弱,区域整体网络密度低,但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低等级城镇对高等级城镇的引力与高等级城镇对低等级城市的引力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城镇网络体系,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之间及中心城市与经济强县之间;三角结构的外围经济联系密度明显较低,对于大多数城镇来说,尚不具备经济辐射能力,辐射效应极弱。  相似文献   

19.
要: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城镇用地"经济—社会—生态"绩效的空间分异与绩效障碍,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统计数据,分别采用绩效评价模型和障碍度诊断模型对江苏省61个县域城镇用地进行绩效评价与障碍度诊断。研究发现,江苏省城镇用地综合绩效呈现出苏南最大、苏中次之、苏北最小的空间格局,经济、社会、生态绩效分别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在主导障碍因素方面,苏南地区主导障碍因素是社会障碍因素,而苏中和苏北地区主导障碍因素是经济障碍因素。因此,面对江苏省县域城镇用地中存在的绩效障碍问题,需要减弱城镇用地绩效主导障碍、缩小地区内部县域城镇用地绩效差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绩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6,(5)
根据历史古城人居环境的内容和特性,指出要在对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状况及古城人居环境形成演变过程进行了解的基础上,从城市设计和支撑体系两方面对其进行解构。其中城市设计包括山水格局、聚居形态、建筑形态等方面,支撑体系包括防御体系、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防洪体系等方面。并结合米脂窑洞古城这一具体案例,对陕北地区历史古城人居环境特色进行了探讨,以抛砖引玉,希望能对我国历史古城人居环境的研究及保护和当代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有所助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