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翻开日历,即将迎来2015年。从《文史参考》到《国家人文历史》,我们这本秉持"真相、趣味、良知"的杂志与读者携手走过了五个年头。编辑部同仁们已经早早就盘算着2015年烹饪点什么"大菜",回馈陪伴我们一路走来的各位亲!您看看,哪款最合您的胃口?袁世凯称帝与《新青年》创刊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是《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百年前《新青年》的创刊,是近代中国进步知识青年群体改造中国、复兴中华民族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性和标志性事件,对20世纪中国影响巨大。为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古城开封主办"《新青年》与20世纪中国——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高层论坛,由知名《新青年》研究专家、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教授主持,邀约在这一领域有研究专长的知名学者分期报告与探讨。总括来说,大家主要讨论了以下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青年杂志》第一卷张涛《新青年》是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最重要的杂志。它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每月发行一号,六号辑成一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称《新青年》,后来再版时第一卷亦题名《新青年》。《新青年》第一卷为陈独秀...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9月     
《华夏人文地理》2004,(9):18-19
《新青年》 出版 1915年9月15日,留日归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改称《新青年》),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抨击封建主义文化。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相似文献   

5.
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六大主编中的钱玄同和刘半农,共同导演了一出双簧戏:钱玄同假“王敬轩”之名,在《新青年》第四卷第3号上“通信”专栏发表了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对主张新文化的人进行攻击;而刘半农则以《新青年》记者名义,在《新青年》同期的编辑回信部分刊发了长达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对王敬轩所提出的观点逐一加以驳斥。钱刘二人导演的这出双簧戏,引发了新旧两派的激烈论战,震动了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思想界和文学界。  相似文献   

6.
鲁迅从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狂人日记》和《随感录》以后,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闯将。但《新青年》杂志却一度是没有报酬(不计稿酬)的,投稿都是义务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从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狂人日记》和《随感录》以后,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闯将。但《新青年》杂志却一度是没有报酬(不计稿酬)的,投稿都是义务的。  相似文献   

8.
张同乐 《安徽史学》2003,6(2):80-85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配方通过对《新青年》与现代化载体转,现代政治化转型,现代化理化转型,现代化的价值观转型的探讨,进而对《新青年》与现代中国化形态转型作整体性分析,研究《新青年》对现代中国化转型的久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100年前,在那个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年代,一个刊物肩负着唤醒时代和领导时代的历史责任诞生了。它凝聚着一个赋有志同道合梦想的青年群体,以世界发展潮流的视野,以改造文化、改造社会、改造家庭、改造国家、再造文明为己任,这就是陈独秀等创办的《青年杂志》(自第2卷第1号改称《新青年》)的问世。由《新青年》而有五四运动,而后有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国民大革命,从此中国进入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大变动、民族大抗争、国共大决战、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群益书社是活跃在上海的一家重要的民营出版机构,该社因印行《新青年》而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群益书社出版了许多重要出版物,特别是英语读本,陈独秀曾是该社教科书的作者。群益书社在创办《青年杂志》和采用新式标点过程中起到了推手作用;在《青年杂志》改名与再版重印方面贡献卓著;《新青年》及群益书社出版物的社会影响较广。作为《新青年》的赞助者,群益书社从一个以出版教科书、推动启蒙教育、提供现代常识为主的书局,转变为破旧立新、启迪民智、承担起引领学界重要责任的出版社。  相似文献   

11.
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首卷名为《青年杂志》),并非一创刊就名扬天下,但它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中间又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重新拾起那些碎片,尽可能“重返”五四前后的历史现场,“还原”《新青年》的历史本相,去辨析百年前那些“青年们”的梦想,去怀念那些不甘为时代裹挟勇于为梦想而奋斗的人们。  相似文献   

12.
佚名 《文史月刊》2014,(2):40-40
鲁迅是我国第一批积极使用和推广标点符号的知识分子。要说起来,汉语中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最早是在1918年5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上出现的,在此之前,标点符号还没有从国外引入中国。说起标点符号在中国的推广使用,这里还有一段历史。当时,陈望道是在中国推广标点符号的第一人,他在1918年5月,用文言文写了《标点之革新》一文,发表在《学艺》杂志第3卷上。接着,1918年5月号的《新青年》杂志就响应了陈望道的号召,在该期《新青年》杂志上,除了全部用白话文外,还采用了新式的标点符号。不久,陈望道又写了《新式标点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正刘半农,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号半农。1891年5月29日生于江苏江阴。刘半农是个多面手,多才多艺,虽然是以文学家名世,却是职业语言学教授,一个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刘半农只活了43岁,但在这短短的一生中,却创造了许多人间传奇。《新青年》杂志演"双簧"一个偶然的机会,醉心于通俗小说创作的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受震动,决定与旧文学决裂,投  相似文献   

14.
陈情 《文史月刊》2006,(1):28-32
毛泽东一生倡导体育运动。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就是关于体育的。1917年4月,他在著名的《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期上署名“二十八划生”发表论文《体育之研究》,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15.
邵建 《文史天地》2013,(9):12-17
题记:以1915年《新青年》(开始叫《青杂志》)为发端的新文化运动已靠近百年。近年来,新文化或主导新文化的《新青年》几乎了百年中国的文化圣经。治中国现代史、现文化史、现代思想史和现代文学史的学人,五四新文化持整体肯定之态度,且语辞颂赞加。故五四新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获得超过自身成就的盛誉,与此同时,它的致命缺陷今隐而不彰,或觉而未察。多年来,海峡两岸是没有它的反思者,但这一面的工作显然还要进一步推进,毕竟由《新青年》或新文化所  相似文献   

16.
章清 《近代史研究》2004,(6):122-160
“后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的走向,与《新青年》群体的分化息息相关。分化后的《新青年》群体,其同人各自搭建起新的发言台,汇聚成不同的政治力量。只是,此时对思想派别的识别仍保持着鲜明的“化色彩”,“思想界的联合战线”之议,即表明思想界仍维持“我们”与“他们”的区分。随着中国社会进行重新组织,“思想界”也被重新定位。思想界的“分裂”在1920年代后期愈发突出,实际与中国社会的重组同步。追踪《新青年》同人思想的分化,对“后五四时期”(主要是20年代)中国思想及中国社会的走向,或许也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一近代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大的群众性运动,但能够在百年之后,仍能勾起生动的记忆,使人感到有如复临其境一样的激动和振奋,似乎只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可以当之。人们都知道,新文化运动是由于《新青年》杂志向青年灌输新思想、新观念而引发起来的。而五四运动又是由于新文化在新青年中发酵,受到外患的巨大刺激而爆发出来的。人们也知道,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都与一战的爆发以及协约国家的胜利有重大关系。这一胜  相似文献   

18.
《百年潮》2016,(2)
正毛泽东读鲁迅作品,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的。他那时是《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鲁迅最初的一些白话小说和杂文,便发表在《新青年》上。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第一次到北京时,因为对周作人撰文介绍的日本"新村运动"感兴趣,毛泽东还专门跑到八道湾鲁迅和周作人同住的院子里拜访,可惜那天鲁迅不在家,只见到了周作人。晚年谈到此事,还遗憾地说:  相似文献   

19.
<正>一百零五年前,一个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永远值得纪念和铭记的人诞生了,他就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夏鼐先生。一百年前,《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这本日后改名为《新青年》的杂志,带着朝气蓬勃的鲜明主张和拥抱世界先进文化的文明立场,逐步成长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  相似文献   

20.
子明 《炎黄春秋》2009,(9):40-45
1995年初,笔者写了《梁启超与五四运动》一文,其宗旨之一就是切割(作为学生爱国运动和国民外交运动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本文的宗旨,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于“新文化运动”进行深入剖析。五四没有“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现在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说法,指的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彭明在《五四运动史》中写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新青年》是在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的。”周策纵在《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中认为:新文化运动始于“新知识界领导人1917年云集于《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其实,一直到五四运动爆发,后来所谓“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