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在对部分海归”学院派”深入访谈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习性”和“场域”的分析工具,解析了海归“学院派”归国后的不同心态和不同适应策略的选择。得出结论,“文化资本”本身并不足以成为个体适应策略选择的决定因素,“习性”和“场域”概念也是影响个体适应策略选择的因素之一;深层文化认同的非同一性、生活表象与意识深层的非和谐性等复杂的文化意识构成他们独特的行为表象。这些行为表象是其长期海外生活学习所形成的个人“习性”的体现。透过这些表象了解他们的“习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是深入了解他们归国后所选择适应策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孔祥宇 《安徽史学》2012,(4):105-110
现代评论派作为自由主义政治派别,通过政论时评积极宣扬其政治理念,内容主要包括个人自由观、法治观、渐进改良观、精英政治观等,不过囿于现实社会的黑暗与压迫,和政治理念本身的软弱,最终导致现代评论派陷入"无地自由"的尴尬境地。通过考察现代评论派政治理念的成因和表现,以及其政治理念所面临的困境,将有助于剖析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文化,为探究自由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流变提供一个入手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朱敏兰  王全德 《攀登》2014,33(4):124-128
本研究采用自制《少数民族青年文化习性量表》对生活在青海省的560名藏族青年和341名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显示藏族青年与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无论大、中学生还是男、女群体,在"主流文化态度"以及"宗教信仰"维度均检验出特别显著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认同"及"民族语言认同"维度不存在差异。研究藏族及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群体差异,对于探寻民族教育中文化认同及文化适应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欧陆留学派盛极一时,到40年代已分化为德奥留学派与法比瑞留学派。德奥留学派在留德派领袖朱家骅的引领下,积极谋求资源,拓展影响。1942年年初,在朱家骅的支持下,西南联大教授洪谦创办《学术季刊》,聚集留德奥学人开展学术活动。相似的教育背景涵育共同的价值观,留学资源不但构建学人交往的认同基础,还成为缔结人际网络的重要渠道。朱家骅执掌国民党组织部及教育部时期,留德奥学人颇受重用,渐成一脉,乃至20世纪40年代末有舆论称"朱家骅派"已成为一股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5.
江沛 《安徽史学》2013,(1):39-47
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拯救民族危机与向现代转型是发展的两条主线,由此形成了既要反对西方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就要倡导中国文化独立性,反对西方文化传入;既要开放中国,学习西方以融入世界,就必须反对民族主义思潮,批判传统文化的相互矛盾的双线走向。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战国策派"主要人物与追求自由主义信仰的众多知识界人士一样,在思想理念上发生了迎合民族主义思潮的转变,倡导"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呼吁个人自由暂时让位于民族自由,为时势所迫主张集权政治,并将民主政治与民主主义硬性割裂。救亡与启蒙的两难,观念与现实的冲突,自由主义内核与民族主义外衣的交织,在战国策学人论述中表现十分突出,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知识群体中思潮繁杂现象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6.
19、20世纪之交,伴随着美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美国宗教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神学观念——现代主义神学观。这种新的神学观主张破除陈旧的神学理念,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式解读《圣经》,用新的理念和新的视角诠释上帝与人和上帝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针对现代主义神学观的这些观点和主张,笃信和坚守传统基督教精神的福音派迅速做出回击,提出只有坚持基督教的最根本原则,基督徒才可能获得拯救,美国文明才可能免于毁灭。鉴于现代主义神学观和传统福音派的观点和立场截然对立,两者之间的争论引发了一场"文化战争"。  相似文献   

7.
19、20世纪之交,伴随着美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美国宗教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神学观念——现代主义神学观。这种新的神学观主张破除陈旧的神学理念,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式解读《圣经》,用新的理念和新的视角诠释上帝与人和上帝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针对现代主义神学观的这些观点和主张,笃信和坚守传统基督教精神的福音派迅速做出回击,提出只有坚持基督教的最根本原则,基督徒才可能获得拯救,美国文明才可能免于毁灭。鉴于现代主义神学观和传统福音派的观点和立场截然对立,两者之间的争论引发了一场"文化战争"。  相似文献   

8.
晚清国粹派应运而起,成为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史学阵营中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国粹派学人以章太炎为代表高举"新史学"旗帜,以传统史学为根基,吸取西方先进文化,构成其资产阶级史学思想"新"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以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起点,文化遗产资源逐渐成为澳门地区的发展优势之一,文化遗产与赌博业、旅游业形成的综合体已成为澳门的"文化名片"。然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却无法回避,澳门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由于缺乏实践的理论系统与法律法规、公众参与等原因面临瓶颈期。以十月初五日街为例,通过城市意象理论分析"怀旧旅游"模式在澳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实践性意义、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可以发现,澳门地区在利用历史文化标志构造"怀旧"场域以及区位方面拥有非常大的潜力。当然受限于游客的旅行时间、旅游地选择以及当地居民日常活动场所的选择,"怀旧旅游"保护模式开发规模不宜过大,且应采取政府主导、社会价值优先;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怀旧旅游"保护模式适应性建设,需要从旅游者与在地公众两个群体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考虑,保证街区的"怀旧旅游"场域以及氛围营造能够满足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开发需求;同时促进街区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10.
宁夏拜寺沟西夏方塔《诗集》收录的主要诗作的作者是夏仁宗时期移居西夏的原宋朝陕西地区的佚名宋人,其诗作涉及西夏乡村的诸多面相。首先,诗作描述了诗人生活场域中的民居、农田与私塾等具体的乡村景观,勾勒出西夏乡村实体组成概貌;其次,诗作描写了农人、樵父与渔父等村居群体的生存状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贫困的日常生产生活境况。通过对诗人基于实际生活场域的诗作内容的辨别,可以窥见西夏基层社会的乡村风物与乡村群体的生活画面,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西夏乡村社会的具象认知。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要素的语言行为人有个性,人的群体(社会)也有个性,群体的个性称为“文化”。笼统而论,文化是人类在群体中后天创造、保持,并作为传统由群体成员因袭的意识形体和生活方式。具体地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能力、习性等复合体。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新文化派推动经学史学化、以史代经,质疑老辈学人学术。他们以方法和材料为准则判分新旧中西,无形割裂传统学术与现代学科、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关联。老辈学人宋育仁则提出"述文化于史",尝试以孔门四科统摄现代学术分科,贯通义理与制度,在共和语境下重构儒学人伦与政教体系。其浓厚的复古、尊孔意识或有可商榷之处,但若以宋育仁与胡适等趋新学人的学术分合为线索,梳理近代学术流变的复杂理路,则既可丰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路径,又能为当下反思以西律中的分科之学,谋求沟通中西、融汇新旧的新学术体系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长三角地区是打工妹最为集中的地区。打工妹进厂务工,主要受经济的"原动力"驱使,即物质生活的改善。但精神生活的诉求与"消费",同样不可或缺。打工妹用于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不仅偏少而且消费结构极不合理;在时间和金钱的双重制约下,打工妹排遣"痛苦"的娱乐生活,显得过于单调和乏味;补习教育的"精神食粮",由于无法突破的"收入与生计"瓶颈,在供给与需求之间难以无缝对接,无法根本改变她们贫困的精神家园。而精神生活的贫困,则直接影响着打工妹的生活质量。这种双重变奏,陷打工妹于沉重的生活压力中,彷徨挣扎。如此状态,正是民国时期中国打工妹群体日常生活的真实呈现。  相似文献   

14.
冯智明 《民俗研究》2014,(6):142-148
作为一种剪而复生、式样多变的身体物质,头发在很多文化中被赋予了复杂的象征意义。蓄长发是红瑶人标志性的身体表征,以其独特的生命观、身体观和"修阴功"人观为基础。以发寄魂的身体认知和生命理解是红瑶人蓄长发、不随意剪发的思想根源;而洗护头发的时日禁忌和"父母在,不改装"的身体之孝则强化和巩固了这一身体习俗。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社会学视域下,可以发现,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政治指向性的理论命题。在文化场域,蔡元培从启蒙主义的精神立场出发,通过考察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以及基督教与欧洲文学艺术的演变,倡导以纯粹之美育取代宗教中的美育原素。但将美学场域内部的理论命题"以纯粹之美育取代宗教中的美育原素"极度简化为涉及不同的场域"以美育代宗教"命题,这其实违背了现代性工程的场域伦理,并最终产生了场域越界问题。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一出,林风眠、陈独秀、梁漱溟等人"以xx(艺术、科学、礼乐等)代宗教"的说法随之而至。事实上,他们的话语方式不自觉地陷入到蔡元培设定的"叙述圈套"。  相似文献   

16.
赵斌 《东方收藏》2023,(8):77-79
栖真观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镇安平村,为全真派祖师丘处机弟子张志顺所建,是山东地区早期全真教活动的重要道观之一。栖真观玉皇殿内的二十八星宿壁画,形象塑造生动、文化内涵丰厚。文章对比分析栖真观二十八星宿牛宿壁画形象,探讨其形象对比及人文关怀,为了解当地神仙崇拜、星宿信仰和民众生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介绍了场域理论,并运用场域理论对中国内陆山区新侨乡的国际移民潮进行分析。通过对场域、资本和村民"习性"的研究,从外在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个体心理结构两方面来考察新移民活动,为新侨乡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解读模式。笔者认为新移民场域内资本的流动和转换是推动国际移民潮出现和变化的关键因素。随着各种资本向内陆山区农村的转移,新侨乡的范围和国际移民的数量将会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激活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元典,《新青年》杂志已经走过一百个年头。尽管如此,"新青年派"知识群体围绕《新青年》为中国现代性的演进所做的诸多原创性工作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出人们的视线,其价值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引人瞩目。一百年前,《新青年》同人们紧紧围绕这样一个"金牌杂志"演绎出许多惊心动魄的精神事件,回眸这一知识群体所走过的精神历程,他们尽管有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周坤  王进 《人文地理》2020,35(4):17-22
文章引入织补理论和场域理论,采用理论演绎与概念诠释方法,从场域织补视角出发对旅游传统村落更新理论进行思辨。研究发现,旅游重构了传统村落更新方向与逻辑,村落“碎片化”提供了织补理论应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条件;旅游引发传统村落场域解构为旅游、生活、生产三大子场域,资本分化和竞争加大场域内外压力并引致场域失调;在保持村落复杂性前提下,场域织补可通过调适场域而作用于旅游传统村落更新过程。研究认为,场域织补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化场域织补和关系场域织补,可运用资本调适作为场域织补的技术工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围绕中国院士制度的倡议及其立法、筹备、提名、审查、选举等问题,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联合参与提名的高校、研究院所、专门学会等机构团体和精英学者群体,共同构筑了一个典型的知识场域。与以物质为基础的外在性评审和奖励制度不同,该场域内的各要素一方面标举学术共同体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一方面坚持客观理性的学术至上标准,切实地履行公正公开的民主程序,并为授予和维护院士荣誉的合法化与神圣性,展开了积极互动和良性竞争,凸显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学术理性、精英意识与知识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