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后的日本学界,在日中战争史研究领域有两个倾向,一是把中国民众的抗日运动视为"本质上的民族主义运动",以此作为日中两国研究者进行讨论的基础;一是重视日本人的战争责任和罪行。伴随国际性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增多及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日中战争史研究范式发生转换,学界更为积极地以崭新的视角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及军事等方面重新审视这段改变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在此背景下,历史问题或许不再只是对过去的反省和道歉,也可能成为国际协商的课题,从而实现研究范式的进一步转换。  相似文献   

2.
<正>在综览21世纪以来日本秦汉史研究的发展状况前,若先粗略回顾20世纪的研究史,毋庸置疑,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战败,是一大分水岭。之后,学界开始摸索新的中国历史认识。在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争论,对当下研究仍有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日本的中国学传统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引入近代教育制度和研究方法之前。长期培育起来的研究土壤,至今还在根本上支撑着日本的中国研究,这一点也不宜忽略。本文拟先回顾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秦汉史研究,  相似文献   

3.
《四川文物》2021,(3):33-43
21世纪以来,日本学界对云冈石窟的考古资料进行了新的检讨和报告补编,相关讨论也持续深化。研究围绕两个重点展开,一是以洞窟编年为中心的基础研究,二是以云冈中后期窟龛为主体的"汉化"问题探讨。但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有限,新近研究虽然不断充实着业已形成的理论体系,不同的研究体系之间却仍然难以对话,此亦为中日学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日中战争史研究,笔者拟就自己一直以来关心的领域提出在研究过程中碰到的二三课题。提出这些课题,当然是希望中国的研究者们今后也能以其作为需要认真对待的研究对象,同时更期待着将来能够召集日本学者、包括台湾学者在内的中国学者,还有欧美各国的研究者共同举办相关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从世界史的视点出发深化这些课题的研究。一、厘清中国城市被日本海军航空队轰炸的事实与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5.
日中战争史研究的现状及我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些年来,有关日中战争的讨论广泛展开,其中不仅有对起点问题及时期划分问题的争论,甚至还出现了侵略战争实为“自卫战争”的论调。众所用知,在日本军国主义史观依然有广泛影响,但是其谱系、理论、构造及具体内容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首先,介绍在日本占主流的十五年战争论及对其的批判研究。重点分析军国主义的历史观,并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做简单的归纳。其次.通过分析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第三势力(民主党派及社团)和华侨的各种动向、实际状态,提出笔者八年战争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一对于日中战争史研究,本人最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日中两国历史学者应该注意到,两国人民的历史认识有很大的差异。日中战争的战场在中国,而不在日本。因为日本军队来到中国,荼毒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杀伤中国人民,掠夺物资,所以中国人民当然有强烈的受害者意识。与此相反,日本人民的加害者意识不强。发生这样的情况并非没有理由:1.因为战场不在日本国内,所以一般日本人几乎没有机会目睹日本军队对于中国的加害行为。2.因为日本政府与军  相似文献   

7.
<正>斯托雷平及其改革历来是俄罗斯史学界比较关注的课题,苏联解体后,这一研究在俄罗斯学界出现了新一轮热潮,相关著述累计达千余种,各种观点不断涌现,在本世纪初渐趋于成熟。这些研究对斯托雷平所施行的改革总体偏向于肯定态度,如在斯托雷平个人立场、改革的历史作用、改革失败原因和改革思想遗产的评价上都得出了更为积极的结论,并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了法律、个人自由、经济现代化、科学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有力地推进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为了对这些问题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我们对此前学术界如苏联时期和其他国家学者发表的相关看法也有选择地加以介绍,以供研究者对比参考。  相似文献   

8.
1930-40年代,主要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时逢甲午战争的40、50周年。在国难当头和抗日御侮的情势之下,中国学界掀起了甲午战争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并取得了空前且丰富的成果。在抗战爆发前六年间,当是一个硕果辈出的阶段,尤以王芸生、王信忠关于甲午战争外交史,张荫麟关于甲午海战史,千家驹关于甲午战争与中国财政的论著为代表;八年抗战期间,则以总结与反思的成果为主;战后除了继续有所反思之外,则深入到中国内政的研究,并以刘适的论著为代表。关于甲午战前史,无论是在外交史背景上的考察,还是关于朝鲜问题的专门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史观的见解,均具有创新和奠基性的学术意义。关于甲午战争史,对于外交史的继续探讨以及甲午海战史和中国内政史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且影响及于后世;围绕着李鸿章的评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展现的与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迥异的政治立场和学术见解,对于1949年后的大陆学界自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甲午战败主要是出于中国方面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原因的探究以及关于历史教训之总结与反思,则表明了中国学界在半个世纪之后的理性思考与进步。中国学人们在此期间于甲午战争史研究上所展现的时代情怀、使命意识和学术责任,其本身就构成了中国文人学术抗战史的重要内涵,亦成为后世和当今学界之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堪称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日本历来重视教育工作。日本开始实施全民教育是在1872年,距今已有近130年的历史了,因此,其影响已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及思维方式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战后,日本政府更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先后在不同时期提出教育立国、科技立国等口号。日本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日益提高。高中的就学率在1948年开始实施新的教育制度时是40%左右,60年代开始迅速上升,1975年增至90%多,1990年达到94.4%。高中阶段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但是日本年轻一代实际上绝大…  相似文献   

10.
这里我所述日本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动向,它不包括日本史研究方面的日中战争史研究。为了理解现在的日本关于抗日战争史研究动向,首先需要了解过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情况。所以我先略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  相似文献   

11.
在 2 1世纪的第一年结束的时候 ,在世界的东方学研究、其中特别是在中国文化研究方面享有盛誉的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以下简称为“人文研”)以“二十一世纪的东方学”为题 ,连续召开了三次规模盛大的公开研讨会。以下 ,首先对这几次研讨会的内容做一简单介绍 ,然后谈谈几点感想。第一次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0月 13日在京大会馆召开 ,主题为东方学的新开拓。报告者、报告题目和评议人如下。1 报告者 :希尔维欧·维塔 (SilvioVita ,意大利那波里东方大学教授 ,意大利国立东方学研究所所长 )报告题目 :近年欧美东方学界的新…  相似文献   

12.
约翰·马歇尔是美国第四任首席大法官,任职长达34年有余(1801--1835年)。在其任期内,通过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式的判决,他成功地为美国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并启用宪法重要条款,调节联邦和州的关系,捍卫个人权利,使最高法院成为宪法的守护者和捍卫者。可以说,马歇尔及在他领导下的最高法院为美国早期宪政制度的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有关抗日战争史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抗日战争史的两种含义我们平常所说的抗日战争史,仔细考察起来,实际上有两种含义,有两种考察研究的范围。一是中国人民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它是战争史,它是专史。或者范围再扩大一些,叫做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这是与抗日斗争直接有关的事件的历史,除军事外,还包括群众抗日运动、对日经济绝交、抗日,宣传、对日外交上的斗争等,这仍是专史。这种历史可以叫做狭义的抗日战争史。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界展开了著名的"费舍尔大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完全责任说"由此成为定论,并历时半个世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新时期德国经济和国际政治地位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事模式发生了转向,"欧洲叙事"逐步代替了"民族叙事"。学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问题产生了多种观点,"德奥主要责任说"、"塞尔维亚承担共同责任说",以及"大国集体责任说"等逐渐成为共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问题上,研究也呈现多元趋势。学者们开始关注战前大国的心态变化、高层政治和军事人物的活动,并讨论战争能否避免的问题。本文在搜集最新相关出版物的基础上,概括分析21世纪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和起源研究的新特点,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日本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特别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日本学术界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而在中国国内,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密切关注日本的学术动向,通过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拓展了新的研究课题。不过,国人对日本研究成果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各视角的总体概括上,对于各视角下日本学者展开研究的具体状况,还没有清晰的认识。针对这一  相似文献   

16.
17.
臧运祜教授和户部良一教授在日中共同历史研究成果中,阐述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及其以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双方的论述收录在报告书《近现代史》第2部第1章《从九一八事变到中日战争》中。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臧运祜详细介绍了中方对九一八事变的应对,而户部良一则论述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决策过程。两者的基本态度都是根据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始史料和既有研究成果进行论述,但在判断史实的重要性和对史实的认知方面,双方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着重于双方的不同之处,在梳理各自的论述之后阐述笔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以鸦片战争以前的明清史研究成果为主要对象,以论文为主。关于单行著作,介绍不多,可以参照专门的书评。另外,有关研究动向、史料介绍以及译注、调查报告等,限于篇幅,也只能全部割爱。  相似文献   

19.
<正>面对战败和中国革命的冲击,日本学界在对侵略战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一直努力寻求着世界和平与日本社会民主化道路。在这种思想实践中,一些史学家主动选择研究中国革命的经验。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日本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党史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止都是一个热门课题,主要的成就包括对政治过程、社会经济情况等问题的分析,阐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中共要树立的政治权威和权力结构,以及根据地建设的实际情况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笔者共收集了日本学界有关明清史研究的论文96篇,著作11册。研究的主题涉及明清史的各个领域。如果要概括出一个研究倾向的话,那么以海域为轴,超越国家的边境来重新思考国家权力与统治,以及从活动于内陆与沿海的政治势力与权力框架之外的人的视角重新分析东亚近世史,显得尤为活跃。东京大学特定领域研究项目"东亚的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宁波计划)"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包括早坂俊广编《文化都市宁波》、高津孝编《生活连接的宁波与日本》(小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