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生活,"三农"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等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丁长清 《史学月刊》2004,(12):12-13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刊登在《东方杂志》上的《农民问题与中国之将来》中写道: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是“一个难以索解的谜”,“把这个谜猜透了,中国的将来,也就决定一大半了”。①这话不无道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状况如何,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中国经济史表明,大凡农业发展,近代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就繁荣,政权就巩固,社会就稳定;  相似文献   

3.
龚自珍是我国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折时期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杰出思想家。作为封建末世清醒的大思想家,龚自珍意识到中国社会正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危机前夜。他目睹这危机前夜整个社会所呈现出的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内外交困、思想沉寂的局面,心急如焚,满怀忧国忧民之情,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针砭时弊,提出了一系治国安邦的社会改革思想。具体说来,其社会改革思想主要有:改变选人方法,注重经世致用;反对论资排辈,用人不拘一格;主张以礼待臣,尊重大臣人格;陆防海防并重,抵御一切外侮。  相似文献   

4.
日伪统治前期,由于受战乱、世界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和日本殖民主义掠夺政策及对农业生产力的征发与破坏等影响,农业出现全面危机.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减少,农产品价格惨跌,单位面积农产物产值收入减少,农民实际收入下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继续扩大.在农业危机中,受害最深的自然是农民.日本为垄断农产品市场,先是禁止出口,施贱谷毒计,继而低价勒收,行买空卖空之计.在这场农业危机中,农民惨遭浩劫,生活陷于绝境,社会贫困达到极点,预示着日伪的殖民统治必然走向覆灭.  相似文献   

5.
马占彪 《攀登》2009,28(1):73-78
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是减少农民,降低农村人口比重,增加城市人口的过程。因而,农民市民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也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目标的过程。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一样将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本文结合西宁市城市化建设的实践,就农民市民化进程中若干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张治菊 《神州》2013,(13):245-246
一、宁蒗农业发展形势(一)农业农村工作是基础和关键。农业强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全民富,农村稳则社会稳。宁蒗是一个集"山、少、边、穷、特"于一身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县近90%人口是农业人口,要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基础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农村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农业经济极其落后、农民生活极其困苦、农村社会极其涣散。为了挽救危机局面,边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令,扶植农村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让农民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二是减轻农民生活负担,避免农民受到剥削阶级和行政力量的"多取";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开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经济局面。随着政策的深入推行,在抗战后期边区的农业经济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初步改善,农村社会凝聚力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的发展。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农村政策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制定好农村政策需要以农民的实惠为出发点,落实好农村政策需要政府的制度革新,这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神奇秀美的长白山,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着自然美景,绽放着古朴而典雅的艺术之花。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就是长白山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奇葩。2009年9月,朝鲜族农乐舞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将民问活动搬上舞台朝鲜族农乐舞来源于古代的农耕歌舞,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创造的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艺术。"农"指农民,"乐舞"指有音乐伴奏的舞蹈。农乐舞的母体是传统农乐,包括农乐游戏和农乐舞蹈。所谓农乐游戏,是农乐伴奏下进行的民间游戏活动;农乐舞蹈是在农乐器伴  相似文献   

9.
朱移山  陈涛 《安徽史学》2015,(1):141-149
1932年皖北宿县因烟捐引发民变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治下乡村危机频发的侧影。民变前,国家政权与乡村精英结合掌控乡村,而精英间为争夺乡村权力展开派系斗争,官民矛盾、绅民矛盾和绅士间矛盾尖锐。皖省政府依靠乡绅课征烟税,劣绅借机盘剥农民,绅民、官民矛盾激化。民变发生后,关系各方展开利益博弈,政府交替运用武力与怀柔之策控制民变,但无助于化解官民矛盾、绅民矛盾、官绅矛盾和乡绅不同派系间的利益纠葛,反致乡村危机在政府控制下被雪藏。乡村危机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元因素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并非如学界过往所认同的经济单线性诱致之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对解决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和实践者,发挥着实践主体作用。桂北少数民族山区农民的实践性主体作用还比较薄弱,不利于村庄的长远发展。其原因在于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较高素质人口大量外流,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协调好人口外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并积极培养各种农民组织。  相似文献   

11.
劝农文,又称劝民文,还有劝耕文、劝种麦文、劳农文等当也属劝农文性质或范围。宋代的劝农文,内容实在,颇有价值。在农业生产上,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劝民多样种植,精耕细作,兴修水利,保护牛耕;在民间关系上,突出传统德治,强化基层社会的治理,劝民孝义为本,共趋礼治,息讼无诉,和谐人际关系;在农村治安上,从源头治理走私茶盐,遏制盗贼形成,劝民守法毋犯,粜济扶困,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此外,还劝农因地制宜,发展沿海、边远、山地等特殊区域的农业。这些内容涉及传统社会的农业、农民、农村的基本问题,应有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说"治安"任何一个时代,政局稳定都是经济发展、民心信向的前提,故为社会之上下所共同期盼。但回顾历史,我们总是看到人类社会危机频发的景象。所谓社会危机,主要指因社会矛盾激化引起的社会失序,给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冲击,对此如果无法进行有效地化解或规避,则很容易演变成政治危机。社会治理往往与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相联系,其有效和成功,不外乎是对于作为  相似文献   

13.
李小建 《人文地理》1986,1(1):37-41
七十年代前,受人重视的学科为城市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七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中,经济地理居首,其次为社会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和旅游地理(见附表)。七十年代澳大利亚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另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核心--外围"理论(Core-periphery Concept)被广泛应用于各分支学科国内、外的分析研究中。所谓"核心--外围"理论,是指在社会或经济地域结构中,某一地域在整个研究范围内处于核心地位,统治或支配其它从属地域的社会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4.
李金铮 《历史研究》2012,(1):171-189
农村、农业和农民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基础。马克思说:"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农业劳动不仅对于农业领域本身的剩余劳动来说是自然基础,而且对于其他一切劳动部门之变为独立劳动部门,从而对于这些部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说,也是自然基础。"①恩格斯指出:"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②马恩的经典论述,对中国乡村史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中国一向是农业大国,"中国有百分之八十  相似文献   

15.
<正>古往今来,民心关乎一切,正所谓"天下之势,常系民心,民心顺,一顺百顺,一顺百兴"。在共产党人的哲学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决定着政党的生死存亡。民心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广大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政权的认同和信任、理解和支持。用邓小平当年的  相似文献   

16.
战国秦汉城市人口结构初探--以农民问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仁桃 《史学月刊》2006,(5):108-114
伴随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内居民的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城最初是军事防御的城堡,居民以农人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兴盛,春秋战国时的城市居民主要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农民一直都是主体。两汉时仍然延续着战国的传统,但在交换经济和土地兼并的破坏下,大量农民丧失了土地,沦为流民或大土地所有者的依附民,城内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趋于下降,但短期内还不会完全被排挤在城墙之外。  相似文献   

17.
丹永红 《神州》2011,(8S):148-149
一、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记不住哪位领导人曾高度归纳总结说过,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中国问题。农民的问题内涵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三大问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有70%的人口是农民,全国有九亿多的农民。立国多以民为本,农民富了国家才能算富,农业兴旺了国家才能保证安定。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夯实国家经济基础,才能取得各行各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红波 《神州》2012,(34):225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决定了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负责程度,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危机之一。当今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之下,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和勇气,在责任缺失的现在,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目标缺乏远见,不能认识到自己当前和未来应有的责任,表现在现实当中就是"缺乏关注社会的热情,做出的决定围绕自己的核心利益,缺乏对社会发展的正确规划,缺乏长远的计划和打算"等,由于不同的学生生活的环境和背景不一样,于是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由此形成的原因和对策也不一样,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对症下药,做出正确的决定与选择,培养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对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起因及其实施的突然性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一俄国一直是以农民为主要居民的国家。作为延续,苏维埃俄国也是如此。据统计,1917年俄国人口为16,300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3,390万,即农业人口占全国居民总数的32%,甚至到1927年仍占80%。列宁把握住了国内社会经济状况的全局后,指出:“农民是我国的决定因素,这是谁也不怀疑的。”“目前整个形势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我们共和国国内外政策的首要问题,就是发展全部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铁器的使用,在中国大致上是在春秋前半时期,研究历史的人,对这似乎没多疑问了。铁器出现,在社会生产上是一件大事,他在我们历史的发展上起有多大的作用呢?在这里仅就个人所见于农业一方面的畧作叙述,谬误的地方,在所难免,尚希读者多予指正。西周末年所谓我国文化发源地的黄河流域,仍然呈现着荒凉景象,社会生产力很低,人口稀少,许多土地荒芜着没有开垦。「史纪」记郑世家说:『于是桓公问于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乎?太史伯对曰:独洛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君之民也。』郑桓公听从了太史伯这个建议,就从陕西迁移到河南来。虢郐的国君也果然毫不吝惜的献给郑桓公十个邑。从这段史实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国君对荒芜的土地是不重视的,可以当作礼物送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