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前人口的统计与分析是复原史前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史前人口统计分析的实践也越来越多,文章对国内外史前人口统计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试图找到适合中国史前人口数量分析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史前葬俗与社会制度(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史前葬俗与社会制度(下)张忠培,朱延平(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三章父权制时代第一节父权制的产生父系社会是在母系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和母系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旦进入父系社会,各方面的进步都在加快,社会发展也以不...  相似文献   

3.
江苏高邮龙虬庄史前墓葬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寒 《江汉考古》2006,(2):40-46
本文利用江苏高邮龙虬庄史前墓地发掘材料探讨了龙虬庄史前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死亡高峰、人口规模等问题。笔者认为史前龙虬庄人们可能有意控制了女性人口的数量。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危险的生育过程都是导致人们过早死亡的原因。最后笔者通过静止人口模式和新石器人口增长模式两种方法探讨了龙虬庄当时大致的人口规模以及可能的增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年龄是人口的一个基本的自然属性。人口的年龄构成不仅反映人口的再生产状况,而且也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动情况。这一点在史前时代表现的尤为突出。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甘青地区史前人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细致的统计,对这一地区史前人口年龄构成的基本情况以及人口年龄构成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史前时期黄河流域的三大文化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前时期黄河流域的三大文化区●马世之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即是中华远古居民活动的历史舞台。他们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约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起,渐次形成了著名的三大文化区,即黄河上游的河湟区、中游的中原区和下游的海岱区。各个区域范围...  相似文献   

6.
河南地区史前城址脱胎于早期的环濠聚落。在史前人口不断滋生的情况下,由于婚姻和血缘纽带集中聚居,构成了规模更大的史前城址。史前晚期的社会分化导致城址的构成模式由"大同模式"向"小康模式"转变,进而形成了三代大型都邑聚落的"城郭体系"。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史前葬俗与社会制度(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史前葬俗与社会制度(上)张忠培,朱延平(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目次前言第一章母权制社会的史迹第一节漫长的母系社会(一)最小级亲属体是血亲集团(二)子女的世系从母方计算(三)女性享有较高的埋葬礼遇第二节母权制阶段(一)家族...  相似文献   

8.
2012年,中国史前聚落考古研究再次取得了新进展。归纳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新发现2012年中国史前聚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都取得了新发现,现按照区域依次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安徽是中国境内史前时期城市遗址发现数量较多的地区之一,此地的史前城址分属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这些城的兴建,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中国龙山时代筑城运动的产物,在安徽地区史前时期社会复杂化和早期文明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正中原地区有着完整的文化发展谱系,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单是一个地域文化,也是黄河流域史前文化的主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和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特别是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时期,中原在多元一体的史前文化格局中,起着核心作用并率先进入文明社会。这种文明的地位是建立在吸收和借鉴周边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玉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这种整合形态  相似文献   

11.
浙江是中国的滨海省份之一,面积不大, 然在历史上文化最为兴盛, 与江苏齐名.本文意在鸟瞰浙江文化的发展大势,揭示其不同阶段的成就,以明浙江文化在滨海文化中的地位和发展规律,供今人参考.一、灿烂的浙江史前文化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坚持中国文化“中原中心说”,片面强调黄河流域是叫“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本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长江流域的艰苦工作,已改变了这种传统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性别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统计学研究并不是单纯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口的自然属性,而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人口的性别构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一般来说,自然界各种生物的两性比例是平衡的,这是生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物种繁衍发展的需要。人作为自然物种的一支,其两性比例亦应受到这种自然规律的制约。但由于人类具有特有的社会属性,因而在一定时期又存在性比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关系到结婚率和妇女生育率,从而决定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再生产速  相似文献   

13.
史前太湖流域,礼器出现在社会初步分化的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已经是一个分层的复杂社会,社会成员分化成为不同的等级、阶层,与此相适应,太湖流域史前社会出现了陶质、石质和玉质三种不同质地的礼器,并有着比较严格的使用制度,太湖流域史前社会的礼仪制度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就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演进过程与该地区史前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课题而言,长期以来学界始终将探索与讨论的时代焦点置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因为,这一时期(即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在文化繁荣程度、社会复杂化水平等方面均达到了中国大陆史前文化的巅峰.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多数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是自然环境变迁在环太湖地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秦安县境内,属渭河支流葫芦河流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最重要的史前聚落遗址之一,中国文明起源史上的重要聚落遗存。该遗址对研究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产生、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史前聚落的结构反映了生存空间的组织形式,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本文从空间分析的视角入手,观察并梳理了史前辽西地区聚落结构,重点关注居址的空间结构和墓葬的埋葬模式。辽西地区居址的空间模式有组合家户、独立家户和扩展家户等,墓葬的空间模式主要分为居室葬、居住区埋葬、聚落墓地或祭祀区埋葬等,这些不同的空间模式存在距离、边界和可见性差异。本文认为,聚落的空间结构与聚落社会的组织方式有关。在生业方式转变、居住时间延长、人口增长过程中,人们在处理日常生活、埋葬或仪式过程中对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不同选择,反映了血缘亲情纽带和群体地域联系等社会关系的潜在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文博》1997,(3)
陕西自北而南分别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域内的主要水系有黄河流域的无定河、洛河、渭河、泾河和长江流域的汉江.这一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旧石器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之兼具华北和华南旧石器性状的特点.在整个史前时期,受气候的波动和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群落的变化,也给史前文化的发展和迁徙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史前人口研究不同于现代人口研究,因此在相关概念及方法的使用上亦应有所不同.具体到人口量化研究时,我们以人口规模的概念替代人口数量的概念.人口规模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或一定时期内数量上的变化区间.人口规模和人口数量是相关的两个概念,人口规模以一定的数量区间来表示,而人口数量是以精确的常数来表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区别则是数量的精确程度有所不同.人口规模体现为一种数量上的跨度,较人口数量更为宽泛.之所以使用人口规模的概念,主要原因是史前时代人口量化研究的资料中缺乏家庭人口的确切材料,而家庭人口只是一个大致的规模,所以以家庭人口规模为基础来统计的史前量化人口也只能是一种数量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原史前文化的优势--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开华夏文明的锁钥仍然在中原史前文化中.中原史前文化的优势表现为较早地奠定了深厚的农业经济基础,并以之支撑起庞大的人口规模;向心状的聚落布局;以及先民对世俗性日常生活的关注.同时,还表现在中原地区的东西南北交汇之位、过渡之位和文化与环境的多样性之位.  相似文献   

20.
卢智基 《四川文物》2007,4(4):70-77
近年,学界提倡跨学科进行史前文化研究,应用不同的学科如社会考古学、人类学、统计学,性别理论等。在器物的研究中,主要进行文化交流方面的探索,如从铜鼓看滇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关系;从铜牌饰看其与北方草原文化的关系;从铜剑、戈、矛等看与其中原文化的关系等。另外,科学技术、新理论、社会考古学等也被应用到滇文化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