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移民通过美国化 (Americanization)融入主流社会这一现象通常被看成是美国生活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到 2 0世纪 60年代 ,文化多元主义的倾向又使得一些美国学者和政治家提出 ,“熔炉”现象其实并不存在 ,美国社会各族群之间从来都有鲜明的界限。这种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美国主流社会历来大力提倡移民全盘美国化这一至今并未改变的事实。美国人自己对移民美国化问题的认识构成思想史上一个有趣的片段 ,其中奥雷斯蒂斯·布朗森对 1 9世纪天主教移民美国化所发表的见解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遗产。其核心内容是 :移民应该认同美国宪法 ,参与民主政治 ,对激进的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 ,以天主教信仰促进民主和公民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尚会鹏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2,(1):26-35
论文简述了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核心工具与方法论特点;阐述了华侨华人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了世界“强联结”时代心理文化学用于华侨华人研究的可行性。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文化人类学视角的研究占有重要份量,故把作为文化人类学一个分支的心理文化学引入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世界进入“强联结”时代后,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心理文化学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应用有可能在提供比较文明背景、认识华人的文化认同、人际关系、行为模式以及心理调适方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华侨家庭留守妇女的婚姻状况——以20世纪30-50年代福建泉州华侨婚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惠芬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2):68-76
论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档案、民国报刊、口述历史访谈、留守妻子传记及其他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以20世纪30-50年代福建泉州华侨婚姻为例,分析了华侨家庭留守妇女婚姻的缔结、维持、离婚、重婚以及婚外情等婚姻状况,探讨了国际移民对留守妇女婚姻生活的影响和华侨婚姻中的两性关系。本文认为,受到国际移民和侨乡发展的影响和冲击,华侨婚姻呈现出多元性,婚姻状况因华侨夫妇的不同境况而异。华侨婚姻是中国传统父权制婚姻在国际移民过程中的变异体,保留了父权制婚姻的一些特征,同时国际移民重新分配华侨夫妇的社会经济家庭责任,留守妇女往往要承担传统意义上属于丈夫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责任,她们的婚姻生活品质和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婚姻家庭的维持依赖各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包括妻子的智慧、能力、坚忍和牺牲。 相似文献
5.
晓迪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4):28-28
20 0 2年 6月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了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高伟浓带领其博士研究生石沧金撰写的新作 :《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 ( 1 979-2 0 0 0 )———对若干华侨华人研究期刊载文的摘评》。该书采用“题目 +作者 +发表期刊 (刊名、期数、页码 ) +文摘 +关键词”的体例 ,从 2 0余年来散见于国内各级报纸、学报、侨刊上的华侨华人研究论文中 ,引录了 742篇中国大陆学者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文章 ;并归纳为 2 5个章节 :“华侨华人研究基础”、“华侨出国史”、“华人族谱”、“华侨华人对居留国 (地 )的贡献”、“华侨华人与居住国(地 )… 相似文献
6.
张秀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4):79-80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赵和曼的新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已由中国华侨出版社于2004年8月在北京出版。这是一件十分令人欣喜的事。它的出版可说是有填补空白之功。正如周南京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言,“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是一块尚待开垦、拓荒和耕耘的处女地”,该书“应当归入填补空白著作之列”(周序第2页)。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是华侨华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也应成为华侨华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就华侨华人研究的现状而言,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却显得落后、薄弱和冷清”(周序第1页… 相似文献
7.
程希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4):1-6
2002年11月15-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举行了"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讨会,现将会议的研讨成果与本人的思考心得作一总结,以飨读者,并求共同切磋. 相似文献
8.
张学惠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4):17-28
海外华侨华人在祖籍地的作用方式问题,是华侨华人祖籍地作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微观组成部分.然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界尚不多见.本文通过对研究起点的界定,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对融籍华侨华人祖籍地作用方式创新过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数学等方法对该研究的现实、理论意义予以论证,该研究的对华侨华人在祖籍地作用方式的客观性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本文认为,"华侨华人祖籍地作用方式"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课题,对其展开研讨,在实践和理论上,均不失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云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1):59-69
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操作平台,以核心作者群的被引论著为样本,对样本篇数、篇次、作者、机构、地域分布、主题分布、年代分布等因素进行了引文分析和量化的描述,并从文献的角度对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现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陆华侨华人研究1993—2002年是高峰期,形成了以福建、北京、广东为主的核心作者群,高等院校仍是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机构,研究主题以经济、社会、历史为主,学术论文的利用率不高,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华侨华人研究在学术界的整体影响力不大,某些不够科学和规范的引证态度和方法亟需改进。 相似文献
10.
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进入鼎盛期。随着它的发展,大量中国生丝与丝织品经由菲律宾运往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白银则通过墨西哥流入菲律宾,最后进入中国,形成了早期跨区域性的贸易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性的商品与货币流通。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漳州、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利马等地的发展,也加速了东西方的人口流动,增强了菲律宾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结构的多元性特征。同时,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华文化也得到了有效传播,推动了早期海外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朝晖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2):11-18
本文选择华侨农场和生活在农场里的归侨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 ,通过参与观察及口述访谈 ,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归侨的认同建构。本文提出 ,在对国家或地方的认同建构上 ,“归侨意识”始终贯串着归侨的集体记忆 ,认同建构是情景性的 ,流动的 ,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利益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 ,达到反思移民安置与地方融入这一社会现象的目的。对移民的安置不但是提供物质性安排 ,更重要的是营建一个和谐宽容的社会心理环境 ,使移民与安置地尽快融为一体 ,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12.
奈仓京子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3)
基于田野调查的内容,选择粤海湾华侨农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社区"概念,以归侨群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为理论视角,从多元社区的形成、归侨文化与认同意识的形成、归侨认同意识的动态等方面考察和分析了归侨社区内部高度复合性的群体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部传统调适和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3.
依据侨资企业数据库及其计量分析,对侨资企业的侨缘禀赋、资源禀赋和市场禀赋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了在目前中国投资环境变化下侨资企业的转型、投资趋向、桥梁作用以及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认为目前国内投资环境出现深刻的变化,外资优惠政策取消,劳动力与环境治理等经营成本提高,经济开放加深,内需增强。侨资企业面临地理转移与产业转型,侨资从制造业主导到服务业兴起,从出口导向转到依托国内市场发展,其竞争力从利用中国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转向全球产业链中形成集群优势,海外华商在中国面临剧变中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4.
以近代日本在成为亚洲主权国家过程中经济方面的经历为线索,将居住在神户的华侨和印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华侨通商网络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扩展、1940年后衰退的原因;简述了30年代起印侨通商网络的显著发展;揭示了欧洲近代帝国主义的本质与亚洲华侨、印侨通商网络的形成与扩展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陈国威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3)
针对目前学术界在民国侨务政策、侨务工作方面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侨委会,对于海外部仅粗略涉及的现状,依据相关档案及其它文献资料,对国民党海外部的沿革、职能、其侨务工作实绩及与侨务委员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分析和阐述。认为国民政府的侨务委员会与国民党海外党部从党政两个权力系统推展侨务工作,二者分工合作,相辅相成。抗战前,以侨委会为主;抗战爆发后,特别是太平洋战事发生以及日本推行南进政策后,以海外党部为代表的党务系统在侨务工作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年来移民回流现象,用抽样调查的定量方法,对回浙定居华侨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进行了归纳;对影响华侨回国定居的经济、政治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华侨回国定居主要是为了恢复国内户口,方便经商、读书和生活等,其本身还具有很强的国际流动性。我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实施积极的华侨回国定居政策,以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人权保障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7.
古代华侨华人与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立军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1):54-61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古代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古代华侨华人在东南亚的医药活动及其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国威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4):64-73
文章依据相关档案及文献资料,从制度史研究的角度,对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的沿革、机构设置、职能以及人事和经费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相对于晚清与北洋政府而言,南京国民政府的侨务机构设置比较健全,在侨务工作的开展、协助政府积极利用海外侨力、保侨护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抗战期间海外华侨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奠定了行政基础。但与此同时,机构的不断调整、人员配置的不到位,特别是经费上的捉襟见肘,成为困扰侨委会工作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When scholars consider Spanish colonialism in the Philippines their impressions are based largely on documentary evidence of their 377-year colonial presence and on romanticized impressions of the larger Spanish empire. In the New World, wherever Europeans settled, there is a clear break in the archaeological sequence of pre-Columbian cultural traditions. In the systemic context these changes continue to be evidenced in architectural style, city plan, and diet. Today, however, archaeologists working in Luzon, Cebu, and Mindanao are revealing vas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ure of Spanish colonialism in the Philippines and that seen in the Americas. There, the remoteness of the colony from Europe, combined with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on the doorstep of China, created a unique Spanish colonial adaptation that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Asia in the world economic order.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慧玲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2):28-34
21世纪上半叶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发达国家将以更大的拉力吸纳其所需人才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 ,对华侨华人产生的推力作用依然存在。有鉴于此 ,今后 2 0— 30年 ,发达国家的华人社会 ,其规模不仅可能由目前的 6 0 0— 70 0万人急速膨胀为 2 0 0 0— 30 0 0万人 ,而且其成份亦将更为多元化、年轻化、知识化。如何使中国人的海外迁移活动成为对华侨华人自身、对其居住国以及对其祖 (籍 )国三者均有利的三赢行为 ,是有关各方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