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肃省白银市委、市政府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指导下,转换发展思路,振兴陶瓷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在连续举办五届西部陶瓷峰会的同时,提出打造"西部陶都"的口号,并为之进行了不懈努力。白银市政府在充分挖掘本地陶瓷文化历史资源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致力于陶瓷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文章旨在通过对白银地区陶瓷产业发展历程的考证,展示白银为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李修建 《民俗研究》2014,(5):156-160
<正>对中国陶瓷的研究,自民国时期即已展开,如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1924)、杨啸谷的《古月轩瓷考》(1933)、郭葆昌的《瓷器概说》(1934)、叶麟趾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1934)等。而第一部以"中国陶瓷史"为名的著作,亦出现于民国时期,乃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但此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又陆续出版了几部相关著作,其中值得关注的有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叶喆民的《中国陶瓷史纲要》(轻工  相似文献   

3.
<正>陶瓷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载体之一,对于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并因此被西方称之为"China",为大众所珍视。2019辞旧迎新之际,宜春市博物馆与江西省文物商店联合举办了"陶风瓷韵——江西省文物商店精品陶瓷文物展"。本次所展览的文物均为江西省文物商店历年来收藏的陶瓷文物精品,上溯汉唐,下至民国。展出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深藏于库房中的文物展示给广大观众,  相似文献   

4.
张军红  李达 《收藏家》2015,(2):78-80
磁州窑产品黑白对比的特色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它的装饰技法丰富多彩,而金代红绿彩古陶瓷是磁州窑最富特色且艺术魅力最强的主要装饰品种,她是中国古陶瓷艺术王国一朵灿烂的艺术奇葩。红绿彩"艳而不燥,丽儿不俗,艳丽夺目",其用"画红点绿,以红为主"的装饰手法而使之形成的艺术特征,深受世人喜爱。邯郸市峰峰磁州窑历史博物馆藏的"泰  相似文献   

5.
《大众考古》2020,(2):94-94
《古陶瓷学论丛》是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古陶瓷学专业学术刊物。她以繁荣学术研究,创新学术知识,服务学术人士,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力求将其办成国内外文物考古界及古陶瓷学界共同的学术园地。本刊物立足于陶瓷田野考古,兼及传世陶瓷、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科技考古、陶瓷古文献以及陶瓷文化、陶瓷美术、陶瓷历史等多个方面,从"古陶瓷学"这一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的学科建设角度开设有关专栏,发表古陶瓷考古报告和论文。  相似文献   

6.
<正>王维达编著的《古陶瓷热释光测定年代研究》(下简称《古陶瓷》)一书已经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0年1月出版。王维达研究员是我国古陶瓷热释光测年领域的老专家、老前辈。本人踏入工作岗位之际曾有幸得到王老师的热情指导,并协助其翻译发表于《中国科学》英文版上的"古陶瓷热释光测定年代的研  相似文献   

7.
正钦州窑,属清代地方窑场之一,1934年叶麟趾著《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和1975年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中国的瓷器》等书将钦州窑归为清代地方窑场之一,叶喆民在《中国陶瓷史》曰:"以后鲜为人知,也较少见于文献。"为方便叙述,本文持此论。钦州坭兴陶,又称宜兴陶,因钦州方言中"宜、泥"发音相似,后逐渐称之为"坭兴陶"。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坭兴陶器兴盛一时,品种主要以文房、茶具等生活用品  相似文献   

8.
<正>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部宁绍平原一带的越窑,是人类瓷器诞生的摇篮,世界制瓷技术发明的源头,古代"海上陶瓷之路"贸易主体制造的窑炉,它为人类文明历史进程、全球化贸易网络构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辉煌不朽的丰碑。越窑青瓷作为中国最早大批量销往海外的大宗贸易陶瓷,它与长沙窑瓷器、邢窑与定窑白瓷一起掀起了中国古代陶瓷外销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成为人类开拓"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9.
吴艳 《南方文物》2022,(3):256-260
明治维新后,在殖产兴业政策的指导下,以及对华陶瓷贸易不振等实际因素的推动下,日本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展了大量的对华陶瓷业调查。日本通过调查清晰地认识了中国陶瓷业,明确了本国陶瓷与中国陶瓷竞市之路。也正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日本陶瓷在对华陶瓷贸易中不断占据有利地位,压制了中国陶瓷器的市场份额,改变了东北亚陶瓷贸易的传统格局。同时,这些陶瓷业调查包含了大量系统的图表、数据、剖面图、示意图等信息,这些信息充分完善了20世纪初中国陶瓷业的面貌,是近代陶瓷科技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6月16日,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传统落灰釉与明代宜兴紫砂飞釉"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博物院举行。中国古陶瓷学会、河北博物院、景德镇陶瓷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博物院等多家单位2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1月24至28日,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海南省文物局和万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中国南海出水古陶瓷与南方色釉陶瓷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镇举行,共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1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期间,代表们参观了琼海市博物馆和海南省博物馆,并观摩了出水瓷器标本。在研讨会上,共有28名代表发言,主要围绕出水陶瓷器以及颜色釉瓷器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刘旭  方益鸣 《神州》2013,(6):233-23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人最认可的便是中国陶瓷。从宋代开始,中国瓷器便引起了西方的惊奇,把中国称为"瓷器之国"。而陶瓷这种特殊的艺术品的广泛输出,绝对不是单纯的日用器皿交易,而是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它影响了西方的审美意识,推动了西方的美学思潮,在世界文化上有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民国时期,中国的官窑制瓷业走到了尽头。民窑则于整体萧条没落中透露出一丝新气象,主要是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陶瓷艺术流派—"珠山八友"。八友的成员,既有传统的诗、书、画、印功底,又善于探索开拓,或吸收西洋画技法、或改变传统的色料使用方法、或巧用色料。因此,他们的作品,传统的艺术魅力和各具特色的新创画法、技法兼有,为中国传统制瓷业的晚景带来了一抹亮色。民间陶瓷艺人,除了著名的八友外,更  相似文献   

14.
12卷本的《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有别于迄今为止出版的陶瓷资料集,它主要展示民间藏家的藏品——如总序中所述"以全国范围民间收藏的中国古代陶瓷为主体,以地域组合为基本框架,兼顾资料性和鉴赏性"。作为一个陶瓷贸易史研究者,笔者很惊喜地看到《大系》中收录的外销瓷资料之丰富,让我们看到了构筑明清外销瓷研究基础体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广东石湾窑是中国岭南地区著名的民窑,形成于唐宋,繁盛于明清,至今仍流传使用。其早期产品因种类丰富、精巧实用而广受市场欢迎,明清后因善仿钧釉和名窑产品,并生产出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艺术陶塑,不仅扩大了陶瓷生产的领域,还提升了陶瓷艺术创作的空间,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黑釉"油滴"器是中国古代陶瓷制作中一种由特殊工艺烧造而成的制品。随着茶道的发展,与茶文化结缘后,成为朝贡之品;后被前来中国留学的日本禅僧带回收藏;日本人在对其进行仿制的过程中创造了和风化的陶瓷艺术风格。黑釉油滴器在日本的传播对日本的陶瓷制作技术和茶道风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蔡畅,1900年生于湖南农村,1990年逝于北京。漫长的90年里,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成长为一个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中国妇女运动领袖,见证了中国跌宕起伏的20世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历程的参与者,她并没有留下多少"传奇"的故事。但蔡畅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贞不渝、平易近人的作风,以及甘为人民公仆的本色,使她不仅获得"功高德厚"这样堪称完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21,(2)
正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陶瓷和瓷器的烧造历史悠久,早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制陶工艺;至迟于东汉晚期,瓷器创烧成功。瓷器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对我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本图集主要收录雍贵艺术博物馆藏清代、民国瓷器,涵盖青花、粉彩等多种典型工艺,器型、纹饰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1906—1946年),出身于满族贵族家庭,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如同的她的字"慕鸿"一样,这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女子,摆脱不了"红颜薄命"的宿命,一生扑朔迷离、结局凄凉,死后难觅芳踪,令人唏嘘,和她的丈夫爱新觉罗·溥仪一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观察婉容的一生,其实她的人生悲剧转折,并非是发生在1935年因为"宫廷秽闻"暴  相似文献   

20.
正匈牙利姑娘纳特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工作,经常回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探望父母。每次回去,她都想买些西欧生产的"洋气"礼物送给他们。可是她发现,妈妈越来越不稀罕她带回去的"欧洲制造"了。纳特丽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我妈妈现在只去布达佩斯的中国商贸城买衣服,身上从里到外都是中国服装。她说,中国衣服鞋帽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