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西仙人洞遗址两万年前陶器的年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器的出现使得人类生存和社会行为发生了重要转变。我们对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进行了年代研究、对陶片和碳十四测年样品层位关系开展地层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出土最早的陶片年代为距今19,000~20,000年,比东亚和其他地区的陶器早了2000~3000年。洞穴内遗存证明这些陶器是在末次冰盛期由采集狩猎者所制造,可能被用做炊煮器。说明陶器在农业出现以前一万年甚至更早就被制造和使用了。  相似文献   

2.
近年我们对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小嘴地点考古发掘采集的炭样进行了碳十四测年。利用Ox Cal软件,并参考测年单位层位和出土遗物反映的相对年代关系,我们分地点进一步校正了这批碳十四测年数据。其中杨家湾地点起始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公元前1490年,结束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1230年;小嘴地点起始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公元前1440年,结束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1250年。本次碳十四测年工作为盘龙城遗址首次成系列的采样和检测,极大细化、补充了该遗址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为构建盘龙城遗址的年代框架、探讨盘龙城与中原地区相关遗址之间的年代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民和喇家遗址碳十四测年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前言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端,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官亭盆地古遗址群考古研究"的过程中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与研究~([1])。1999年进行试掘,2000年开始较大规模的发掘~([2]),到2007年,遗址中先后发现了壕沟、房址、广场、窖穴、灰坑以及墓葬等,出土较丰富的陶器、石器、玉器、人骨等。灾难性场景是该遗址的主要特征,多处房址中有挣扎、躲避或呼救等不  相似文献   

4.
《考古》2014,(7)
正本报告发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碳十四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在2012~2013年期间测定的20个考古数据。为方便应用做如下几点说明:1.碳十四年代半衰期按5568年计算。2.校正年代所用程序为OxCal3.10版本。3.所给年代误差范围为  相似文献   

5.
本报告发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碳十四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加速器质谱测试中心在2007~2011年期间测定的40个考古数据。数据表示方式与以往所发报告相同。为方便应用另做如下几点说明。1.碳十四年代半衰期按5568年计算。2.校正年代所用程序为OxCal,校正曲线为1998年公布版本。3.与以往报告相同,所给年代误差范围均为±16,年代范围的概率分布为68.2%。4.由于树轮年代校正曲线各区段形状不同,校正后年代范围可能形成几组,总合概率为68.2%(与过去报告中总合概率表示为100%相同)。5.校正均按单一样品方式处理。6.数据均作碳十三  相似文献   

6.
本报告发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碳十四实验室在2006年到2007年期间测定的30个考古数据。数据表示方式同此前所发报告。为方便应用另做几点说明如下。1.碳十四年代半衰期按5568年计算。2.校正年代所用程序为OxCal,校正曲线为1998年公布版本。3.与以往报告相同,所给年代误差范围均为±16,年代范围的概率分布为68.2%。4.由于树轮年代校正曲线各区段形状不同,校  相似文献   

7.
碳十四测年与石家河文化起讫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十四所测年代与实际日历年常有误差,所测3000年以远的标本,常短10%左右的年代。树轮校正的实质是使偏近的碳十四年代复原。石家河文化早期的时间当为3000B.C~2300B.C.,石家河文化晚期(或称后石家河文化)约为2400B.C~1900B.C.。石家河文化早、晚期大约有100年的过渡期。当一些地方进入后石家河文化时,另一些地方仍处在石家河文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王涛 《南方文物》2008,22(2):135-139
本文通过对历史、考古文献的梳理,将学界对于中国陶器起源及早期发展的探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回顾;并指出早期陶器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认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将有利于中国早期陶器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碳十四年代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对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两地分别用高精度系列样品方法做的碳十四年代测定表明,郑州商城的年代为将近公元前1500年;偃师商城一期的年代要比郑州商城的年代早,但仍未到公元前1600年.那么,郑州商城还能是"汤亳"吗?二里冈下层一期文化是商朝最早期的吗?这样的问题需要考古学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庙底沟遗址出土陶器制作痕迹,认为庙底沟、西王村及庙底沟二期文化三个时期陶器在制作技术上基本一脉相承,但各个时期也有其时代特点。庙底沟文化存在集中作坊与家庭手工业两种生产组织。西王村文化存在集中作坊、个体手工业两种生产组织。庙底沟二期文化仅有个体作坊手工业生产组织一种。  相似文献   

11.
孝民屯东南地铸铜遗址是近年殷墟发掘工作的一项重要收获,对研究殷墟铜器铸造工艺和殷墟布局具有重要意义[1]。伴随殷墟晚期陶器出土的大量陶范为殷墟铜器分期和商末周初铜器断代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吴小红  冉宏林  雷雨 《四川文物》2021,(2):117-120
2020年,广汉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祭祀坑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为解决祭祀坑的年代问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对四号祭祀坑开展了碳十四年代研究,得到6个碳十四年代数据,经过贝叶斯统计树轮校正计算得到其埋藏年代有95.4%的概率落在距今3148—2966年的时间范围之内,属商代晚期。  相似文献   

13.
秦雍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以南,东距西安市170公里,西南距宝鸡市50公里。据文献记载,从春秋晚期的德公元年(前677年)至战国中期的献公二年(前383年)的294年间,雍城一直作为秦国都城,成为秦人由西向东逐渐迁徙  相似文献   

14.
15.
为深入了解灵宝盆地庙底沟二期文化大型遗址的聚落情况,2019年6~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墙底遗址进行了初步勘探。结果表明,该遗址主体是一处庙底沟二期文化大型聚落,面积约70万平方米,是这一时期该区域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该遗址还发现有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存。  相似文献   

16.
孙凯  王瑞雪  魏显恩  王自刚  周立刚 《华夏考古》2021,(1):14-39,F0002,F0003
鲁山县望城岗冶铁遗址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是一处典型的集冶炼和铸造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冶铁作坊,和当时的大型铁官具有密切关系。冶铸活动主要集中于两汉时期,遗址至迟在唐代已被大面积破坏。冶炼用的燃料是优质的栎木炭,并以白云石作为助熔剂,铸模表面以滑石粉作为涂料层。通过对泥模的烧成温度进行测试,在烘模工序方面也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2018年11月~12月,为从聚落层面对灵宝盆地仰韶文化时期大型遗址开展研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灵宝五帝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勘探。结果表明,该遗址主体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期大型聚落,南部有一条南壕沟,并发现一定数量的房址、灰坑,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在遗址东北部还发现有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遗存。另外,调查发现该遗址附近有古湖相沉积,对研究该区域古环境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认识豫西灵宝盆地仰韶文化时期大型遗址的聚落内部情况,2018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河南灵宝北阳平遗址进行了系统性考古勘探。本次工作明确这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聚落遗址,发现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壕沟等,基本搞清了聚落范围、面积、重要遗迹分布、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等,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并试掘了河南灵宝市晓坞遗址,清理出两座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两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人二次葬。其中M1内残存79具个体,M2残存17具个体。三门峡地区很少发现仰韶文化的二次葬墓,晓坞遗址墓葬是该地区首次发现的仰韶文化早期的二次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配合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9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系统性考古勘探工作。遗址包含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主要遗迹有壕沟、房址等,基本搞清了遗址的范围,仰韶、龙山时期的聚落规模、面积、重要遗迹分布、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等情况,对该遗址的聚落形态及发展演变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