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王朝世宗实录》是朝鲜王朝前期纂修的一部实录,凡163卷,其纂修经文宗和端宗两朝,历时两年。《世宗实录》的编纂与朝鲜王朝初期文武两班大臣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癸酉靖难"中,武臣总裁金宗瑞等被杀,最终由文臣郑麟趾总裁完成。在体裁上,它承袭了中国古代实录"编年附传"的特点;在体例上,却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世宗实录》中所附"四志"乃最重要的变化和体现。透过《世宗实录》的研究,可以深入认识《朝鲜王朝实录》对于中国古代实录编纂特点的继承与改变,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史学对朝鲜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高丽青瓷的研究备受中国学界关注。在中韩陶瓷交流史的研究中,文献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本研究将以朝鲜官方史料《高丽史》、《朝鲜王朝实录》及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等朝鲜文人文集及科学实验数据为中心,辅以《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中、日方文献,探讨中国青瓷制瓷技艺对高丽青瓷的影响及高丽青瓷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吴翠梅 《沧桑》2011,(1):75-76
明天启年间,刘鸿训临危受命出使朝鲜,对明朝和朝鲜正常关系的恢复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朝鲜史料《李朝实录》却记载说,刘鸿训是"贪墨无比"的官员。对于这一说法,本文用中、朝两方面的有关史料说明,刘鸿训并非是一个贪墨无比之人,而是一个正直无私、敢于直言、以国计民生为己任的好官。  相似文献   

4.
花釉瓷器又称"花瓷",创烧于唐代,以花釉瓷鼓而闻名。唐代南卓《羯鼓录》所载:"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是其最早的文献记载,也是人们把花釉瓷器称为"花瓷"的由来。花釉瓷器的出现是唐代北方陶瓷生产上的又一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箕子朝鲜存在于公元前1050—194年,计856年。中国、北朝 鲜、日本的史学家多持否定态度,韩国的史学家多持肯定态度。箕子朝鲜的存在是不容怀疑 和否定的,因为这不仅有中国和朝鲜古籍的记载,并有民俗资料和地下出土的甲文作旁证, 而且还特别有公元281年在战国时代魏襄王(前318~296年)墓中出土的《周书》记载着周武王(前1050~1045年)封箕子于朝鲜的实证。  相似文献   

6.
再论哥窑     
哥窑是中国陶瓷史上问题较多而又较复杂的窑口。通过对文献记载内容进行辨析可知,哥窑位于杭州的凤凰山上,烧造年代为元末明初,产品特征为黑胎或深灰胎,施月白或米黄色乳浊釉,釉面开片。基于这一认识,通过对墓葬、窑址、城址等遗址出土和海内外文博机构收藏的哥窑瓷器的年代及真伪进行了判别,同时就哥窑瓷器的研究提出应确立古籍记载、实物资料、科学测定“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李朝实录》影印本传入中国,引起中国学人的关注,对中国明清史与中朝关系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吴晗从30年代开始,耗时近三十年,全面钩稽、抄录《李朝实录》中有关中国的史料,80年代出版《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是书详录朝鲜与明清交往史实、朝鲜使臣对明清政治观察与臆想等方面的资料,内容丰富,可补中国史料之不足,乃明清史与中朝关系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纲常不仅影响着古代朝鲜半岛社会文化发展,而且受到历代统治阶层的重视与推崇。古代朝鲜的儒家思想和儒学教育大都是借助引进中国优秀儒家典籍并加以本土化改造创新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朝鲜古代典籍《三纲行实》《女四书》《女范》《女小学》中都有关于孟姜女故事的记载,对于孟姜女故事在朝鲜半岛的流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孟姜女故事的文人叙事和民间讲述不同的是,典籍作为朝鲜古代社会的官方话语,其孟姜女故事书写的出发点侧重于展示烈女精神,弘扬忠贞坚韧的完美女性形象,同时,亦有训诫、规范之意。  相似文献   

9.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编纂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官修书——《四库全书》,它的出现给中国的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文献典籍的保存和传播。同时,《四库全书》也给邻邦朝鲜的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朝鲜后期的文体改革,朝鲜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齐扬 《文博》2004,(3):88-89
瓷器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西方即称中同为“瓷器之国”。英文中国China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陶瓷、瓷器、瓷料。  相似文献   

11.
张光宇 《沧桑》2014,(1):61-63
和珅生活的时代,是中朝关系发展较为稳定的时期,朝鲜多次派使团出使燕京,使臣对和珅的印象和评论在《朝鲜王朝实录》中多有记载。这些记录较好地复原了和珅的贪腐弄权、目中无人的性格,也生动刻画了他作为乾隆近臣,从事外事职务的形象,还揭示了他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结局的过程及其对清朝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着一支被称作“发”的古代居民。《逸周书·王会解》记作“发人”,《管子》和《史记·五帝本纪》均记作“发”,《大戴礼记·少闲篇》则记作“北发”。 《管子》一书的《揆度》和《轻重甲》篇均有“八千里之发、朝鲜”的记载。春秋时期,燕与朝鲜(箕氏朝鲜)东西相接,发人自不会在二者之间,而应在燕之东、朝鲜以北求之。 发,《集韵》注为:北末切,入声,末韵。郭沫若认  相似文献   

13.
和珅生活的时代,是中朝关系发展较为稳定的时期,朝鲜多次派使团出使燕京,使臣对和珅的印象和评论在《朝鲜王朝实录》中多有记载。这些记录较好地复原了和珅的贪腐弄权、目中无人的性格,也生动刻画了他作为乾隆近臣,从事外事职务的形象,还揭示了他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结局的过程及其对清朝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陶瓷制作历史悠久。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陶器。商代,原料加工、烧造方式改进与烧成温度的提升促成了釉的发明,为早期原始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东汉时期,诞生了成熟的瓷器。可见的制瓷著述则要晚得多,如宋元之际的蒋祈在《陶记》记述了南宋景德镇窑事,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景德镇制瓷工序,清代唐英《陶冶图说》述瓷器生产的20项流程等。这些制瓷工艺的经验理论与记载,为我们研究古代制瓷工艺提供了线索。古代瓷器制作工艺大致包括原料的选取与制备、制坯、施釉、装窑与烧窑等流程。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代,朝鲜与中国是一种特殊的附属国与宗主国的关系。清人所修《明史》认为;“朝鲜在明,虽称属国,而无异域内。故朝贡络绎,锡赉便蕃。”这也应是清朝的情形。象在国内挑选女子入宫一样,明清两朝都曾在朝鲜挑选女子。明朝在洪武、永乐、宣德、正德时代,以永乐,宣德朝为甚,清朝主要在入关前皇太极时期和入关后多尔衮时期。中国官方文献和宫中档案对此直接记载绝少;外朝官员对此知之不多,而且有意回避,所以至今未发现相关私家记录。朝鲜《李朝实录》及此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6,(10)
正八卦纹在瓷器上是何时出现的?《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中认为八卦纹乃"瓷器纹饰之一。流行于元至清代,常见于鼎炉类器物"。~1此书只指出了其流行的时代,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初始年代。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认为,八卦纹大约在元代开始出现在瓷器上。~2周丽丽在《瓷器宗教纹样、吉祥图案综述》中提到,八卦图(纹)始见于南宋官窑瓷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主题是研究粉青沙器的化妆土工艺出现的历史背景,旨在探讨中韩陶瓷交流对粉青沙器制作的影响。在韩国陶瓷历史上,朝鲜时期(1392-1896)的粉青沙器是具有独特工艺特征的陶瓷样式,即在胎上用白化妆土粉妆,然后采用多样装饰技法,和磁州窑瓷器相似。关于朝鲜王朝制瓷业开始使用化妆土装饰技法的突然性和白瓷生产需求的背景,作者从中韩陶瓷交流史的角度,提出了两个论点:首先,高丽(918-1392)末朝鲜初期制瓷业衰退,在原料和工艺技术恶劣化的情况下,通过借鉴高丽时期已传入的中国磁州窑瓷器的化妆土工艺;应用于粉青沙器的生产。其次,中国陶瓷文化由青瓷转移到白地花纹的青花瓷器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朝鲜制瓷业追求白瓷或白地瓷的状况,而在当时朝鲜制瓷业条件的限制下,只能以化妆土工艺表现白色地。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陶瓷文化及陶瓷审美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研究北京大学所藏朝鲜版古文献的资料价值。据统计,现北京大学所藏的朝鲜版古文献共300余种,3,600余卷,这些资料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有14种善本被收录于《朝鲜版汉籍善本萃编》(2014)中并公之于众。这些文献将成为解决一系列问题的重要资料。包括朝鲜版古文献是以何种途径传入中国的,其中是否包含韩国国内所罕见的文献,以及这些文献与韩国现存的文献之间有何种关系等。基于上述考虑,本文第二章将先简要介绍《朝鲜版汉籍善本萃编》一书,第三章则将针对《朝鲜版汉籍善本萃编》中收录的6种"集部文献",对其内容及资料价值进行分析。本研究将有助于了解韩国学相关的古文献在中国藏书史上的地位。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对回顾古代中韩两国书籍交流的轨迹,探明中韩学术史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王睿 《华夏考古》2011,(2):78-93,102
白瓷在发展的初期,经过了一个“早期白瓷”的发展阶段,早期白瓷涉及的时代的范围主要是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本文主要讨论的时间范围在隋唐五代时期.对于瓷器使用的研究,不仅可以从文献记载、古代交通上来展开,而且在瓷器自身的款识上亦可窥豹之一斑.从出土白瓷的考古遗址资料和款识的内容可以看到唐代白瓷器已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陶瓷史上,山西是古窑址众多的省份之一,充足的瓷土原料和资源丰富的煤炭,以及充沛的雨水,赐予了它瓷业生产的各种先决条件。从雁北到晋中、晋南,许多窑址的地表至今仍散落着大量的瓷片和窑具。从现有资料来看,山西烧造瓷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据《山西轻工业志》载:“唐代陶瓷窑址分布于河津、乡宁、交城、平定、浑源等县。”《中国陶瓷史》中也有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