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军 《安徽史学》2015,(5):166-168
<正>梁漱溟、吴景超为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争论成为彼此学术思想的关联点,开启了他们对一些社会重大焦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本文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和认识他们社会思想的分歧与共识,揭示近代社会改良思想的演变规律,进而反思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是非得失。一、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社会结构是梁漱溟、吴景超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出发点。在关于社会阶级问题上,梁漱溟断定中国缺乏  相似文献   

2.
正"明清以来早期工业化进程,是研究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课题。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当代中外学者已有不少突出的成果问世。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资本、组织、市场、劳动生产率等角度进行考察,较少注意到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转化问题,具体而言,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战略、资源配置方式、资金与人才来源等工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都是由中国共产党解决的。不仅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业化还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发展速度,为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业化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和忠实代表;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唐代自然灾害及救灾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变迁是人文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具有跨学科研究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对当前的防灾、减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唐代作为中国中古社会的鼎盛王朝,对自然灾害比较重视,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救灾体系。本文试图对唐代的自然灾害及救灾史研究进行一次总结。一、关于唐代自然灾害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灾害理论和救治灾荒思想在中国初步建立,竺可桢和邓拓是创立者,他们一个运用自然科学理论对中国水旱灾荒进行具体研究,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系统地分析中国灾荒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对乡村发展问题的高度关注下,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为了解读百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总结中国乡村建设研究的经验,进一步拓展与深化该领域研究,由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课题主持人王先明教授发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和《史学月刊》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二  相似文献   

6.
“工业革命”、“工业化”问题已为国内学术界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和论述,而对“原工业化”理论,国内学术界似乎还没有深入探讨,研究成果也较少面世。“原工业化”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的,用于界定欧洲“工业革命”之前,广泛存在的农村家庭工业状态的一个概念。本文试就原工业化的理论,西方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的概况及研究原工业化的意义,作一粗略论述,以求教方家。相信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我国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冰玉 《丝绸之路》2013,(18):72-73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多为转述或评价,尤其在国内,基本上是翻译其著作,转述其思想,但对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借鉴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研究梳理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针对现实的一些道德问题,分析其德性思想对我国德性建设的意义,讨论当下中国应该如何重建德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鹏 《沧桑》2008,(1):125-126
建国初期,刘少奇从中国国情出发,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于在经济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提出了工业化分三步走的主张,坚持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并以此作为国家工业化的总方针。这些思想和观点对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是20世纪前期中国最具有前瞻性意识的思想家,他以大半生的时光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其包容宏富的经济发展思想。其中农业发展思想尤为重要,他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达到了当时其他思想家和设计者未能达到的高度,对今天中国如何加速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意义。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近代以来,关心中国发展的思想家大多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孙中山比他的前人和同时代人都更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孙中山因“生而为贫困…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改变农村落后状态和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愿望,费孝通早年就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乡村工业化思想。这一思想是他对中国农村社会认真思考的结果,有着相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费孝通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与小城镇思想、区域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对小城镇思想的提出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是这两种思想的重要连接点。费孝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注以及针对区域差距所提出的对策亦是以其乡村工业化思想为依归的。  相似文献   

11.
正1930年代,中国思想界有过一次关于"现代化"的大讨论。参加这次争论的有胡适、孟森、蒋廷黻、吴景超、钱端升、常燕生、丁文江、陶孟和、张奚若、陶希圣、张忠绂、陈之迈等人,在当时影响很大;因为他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偏重于政治方面,所以对当今社会也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先后提出了对水利、煤炭和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毛泽东的"综合利用"思想来源于中国工业化的实践,反映了实践的客观需求,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和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被提上日程。围绕这一问题,刘少奇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许多极富价值的构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工业化规律的认识水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特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演变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关于民族主义现代性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史的定义、分期和主线,是当代史学科建设中比较重要的三个问题,也是目前学界分歧较多的问题。在这几个问题上的反复思考,深入探讨,不断完善认识,对于构建当代史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当代史从学科意义上说,完全是中国现代史,但不完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完全不是中共党史。对迄今为止的中国当代史进行分期,只要是从历史本身的逻辑出发,各种意见都可以也应当平等讨论。但为了更大程度地体现当代史的特点,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的角度划分历史时期较为妥当。对历史主线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果从历史发展主体的基本动因这个意义上理解,贯穿当代史的主线至少应有三条,即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多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过程中,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以苏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建设方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得失成败,成功地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新的实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理论,走出了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