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莉 《丝绸之路》2011,(20):57-59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龙被翻译成"dragon"。dragon和龙确实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它们同是想象中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物,又都在文化中长久地保存下来。但事实上,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动物。这种对译必然造成文化交流上的误解和障碍。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中"龙"或"dragon"的不同起源和发展,探索它们在各自文化中的不同象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资讯     
《风景名胜》2012,(4):174-177
国内 三月三日 东天目山:春龙文化旅游节 从3月3日至4月15日,东天目山景区举行"春龙文化旅游节"。3月10日,临安东天目山景区内高筑舞台,大闹龙灯,徒手画龙,品味与龙相关的各种民风民俗。一系列的"龙"的节目,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3.
从濮阳西水坡45号墓看"骑龙升天"神话母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濮阳西水坡45号墓看"骑龙升天"神话母题陈江风一、从"中华第一龙"谈起七、八十年代以来,河南大学中文系师生的中原神话调查,在张振犁先生锲而不舍的努力下,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河南地处中原,得天独厚,她是国家版图的心脏,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鲍亦程 《收藏家》2013,(3):36-40
中国龙文化由来已久,龙所表达的意义及形态造型处于逐渐演变进程中。龙是一种幻想出来的动物,具有呼风唤雨,上天入海的神力,因而人们可就龙的形象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塑造,这样不同时期的造型留下了"时代的特征"。深入探寻这些特征,并研究其背后的时代意义有助于龙文物的鉴定与研究。清代彩绘龙纹瓷器大量出现,顿时有陶瓷世界"龙行天下"之说法。且随着帝王的个人喜好,陶瓷上的龙纹装饰也以新的形象出现。通过仔细观察研究宁波博物馆珍藏的龙纹瓷器,即可发现,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远离不开明末的遗风,许许多多明朝的龙纹普遍还在使用,像这种明朝出现过草尾龙,在清康熙时又出现了仿制品。  相似文献   

5.
张海博 《丝绸之路》2011,(16):40-41
本文通过对敦煌唐代墓葬出土的模印"龙首犬身怪兽砖"的形制与敦煌写本中有关"伏龙"的记录、分析和比较,推测此砖应称"伏龙砖",取材于唐代民间信仰的宅神"伏龙"。  相似文献   

6.
学衡派的史学研究张文建二十年代初,与新文化运动者相对抗而颇有声势的学街派,表现出文化上保守主义的倾向,他们在文学、史学、哲学、教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主张。他们以《学衡》杂志为主要阵地,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维护传统,慎择西学"的宗旨下,发表了许多学...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龙凤》两文中以大量的资料研究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闻先生认为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是图腾的遗迹,而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的生物.龙在虚拟的过程中,经过选择加工后,糅合成为一个综合体.虚拟的龙的整体形象的形成,是图腾团族兼并、融化的产物.后来,神话、传说中的龙,被封建社会的皇帝攫为自己的化身,于是,借助了神话、传说中龙的“天威”使龙成为封建专制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龙文化研究中,金代的龙纹形象一直包含在宋代龙纹的研究范畴中,宋代又是中国龙形象的定型时期,近年来连续发现的金代铜坐龙,对于中国龙文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唐、宋、辽、金代出土的坐龙的形态特征、出土地点、时代背景作以对比研究,得出金代铜坐龙是渊源于辽代的坐龙、受宋代坐龙影响的、包含了女真族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龙的形象,并探索出其发展演变规律及具有守护功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羊牧隆城是北宋天禧元年(1017)曹玮经营"六盘山外"过程中带领军民于葫芦河上游修筑的"山外四寨"之一,后来改名隆德寨并成为德顺军防区下的一个重要镇寨。本文根据宋人范育关于地名"聚卜结隆"为蕃语,"十八为‘聚卜结’,谓谷‘隆’,盖言诸谷共凑一川耳"的语言现象,分析"羊牧隆"、"邪没笼"是由蕃语"羊牧(邪没)"和"隆(笼)"两个词构成的地名;"羊牧"意为黑水,"羊牧隆"就是黑水河谷的意思。羊牧隆城附近的邪没陇川及其源头北联池的神主是"黑龙大王",蕃语"羊牧隆"乃唐宋时期吐蕃人对六盘山之西的黑水与黑水龙君庙(祠)的意译。由此可推论,六盘山区的北联池湫神及华亭、静宁的乱石湫神与先秦以来的朝那湫龙崇拜有渊源关系,是朝那龙湫文化发展传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朱乃诚 《中原文物》2006,10(4):15-21
二里头文化的“龙”遗存,尤其是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和绿松石铜牌饰,是当时社会贵族中个别人使用的一种表明其有专门技能、特殊身份的特殊物品,可能与驯养过“龙”有关,其拥有者与当时的王室或“王”有一定的关系。二里头文化“龙”遗存的直接源头可能是在陶寺文化中,但“龙”遗存的社会地位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下降了,这可能反映了“龙”意识观念的逐渐淡薄。  相似文献   

11.
袁丽丽  徐伟  司秋霜 《神州》2013,(33):39-40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龙的身影,涉及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然而,龙这样一种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动物,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它的象征意义又何在呢?本文将从龙的起源与象征两方面对中国龙文化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孙韵平 《神州》2012,(5):171-172
一部优秀音乐剧的运作过程,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运作阶段好比一条"龙",相互之间,休戚与共、紧密相连、不可或缺。而这条"龙"的点睛之笔,则是第一阶段:剧本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2014年是中国和挪威建交60周年,由挪威驻华大使馆赞助支持的《纸的对话〉项目已于2012年开始启动。《纸的对话)中挪艺术合作项目,确定由著名挪威剪纸艺术家凯伦·碧特·维勒和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家乔晓光合作,展出以”龙”为主题的剪纸作品。中挪传统文化中都有龙的主题,龙这个主题成为把中国和挪威连接在一起的象征。数百年来,龙在挪威的工艺品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在挪威,龙出现在北欧神话、英雄传奇以及木制教堂和海盗船上。龙在中国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刘亚男 《旅游纵览》2014,(4):208-210
泸县被命名为中国龙文化之乡,其龙文化源远流长,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这些宝贵的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有的甚至处于未开发状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在对泸县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泸县龙文化旅游开发战略和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却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  相似文献   

16.
兴隆洼文化时期辽西地区远古先民在距今8000年左右对野猪的崇拜已具有了图腾崇拜的含义,崇拜形象由野猪实体开始向抽象化形象转变,是龙文化的孕育期。赵宝沟文化时期将猪首龙的形象刻划在祭祀用的陶器上,是辽西地区龙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龙文化的形成期。红山文化时期,以玉龙的出现为标志,是龙文化的发展成熟期。  相似文献   

17.
“马超龙雀”为西峡人张江所造李玉改,孙海震1969年9月10日下午,甘肃武威金羊乡新鲜大队在雷台开挖战备地道时,挖到一座古墓。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独特、最让世人震惊的就是凌空腾飞、脚踏一只鸟雀的铜奔马。史学界为其命名不一、有"马踏龙雀"、"奔马猎猗...  相似文献   

18.
龙,这个在我国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实际存在的动物,古往今来,却以出神人化、千姿百态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直到今天仍然是凝聚华夏子孙、激励我们民族发奋图强的精神动力。 但是龙的形象是如何起源的?又龙的概念如何?含义是什么?其原来是否就称之为龙?至今仍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所以,龙这一动物,始终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积淀很深,意义隐晦的难解之谜。因此探明龙的起源和实质以及它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影响与作用,有着重大的学术及现实意义。本文拟就上述问题,略抒己见,以飨读者。 龙的形象是什么?中国古…  相似文献   

19.
叶梅 《敦煌学辑刊》2017,(3):168-177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龙形象可分为:蛇形龙、人物形象的龙王、作为瑞兽而出现的龙三大类。蛇形龙及人物形象的龙王应来自印度,瑞兽形龙的来源较复杂,吸收了犍陀罗雕刻、中原文化以及游牧文化的因素。通过分析佛经文献与图像,可知"蛇""龙"在龟兹语境中处于一种"混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孙海云 《神州》2012,(1X):1-1
<正>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却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